吳文化公園

吳文化公園

吳文化公園是國內第一家由民間集資創辦的一座文化園林。建有稻豐圩、蠶桑巷、船橋史館、交通館、江南風情苑、教育館、人文館和學生教育營地等17個館區,以豐富的資料、實物、圖片、電化形象手段,展現了四千年來吳地生產、人文、民俗的壯麗畫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文化公園
  • ​位於:無錫市北郊10公里的西高山
  • 內涵:吳文化
  • 又稱:吳文化博覽苑
  • 籌建日期:1984年
  • 占地面積:700多畝
歷史沿革,建築特色,

歷史沿革

吳文化公園,又稱吳文化博覽苑,旅遊界稱它為無錫民俗村。吳文化公園座落在惠山區堰橋鎮西高山,是國內由農民捐資創辦的第一座大型文化園林。開始時只有3名退休教師,面對一座荒山,一無辦公用房,二無資金,三無材料,硬是白手起家。至今就其公園文化內涵、規模,國內外知名度,國內還沒有第二家。
以"建成進行鄉情國情教育的大課堂,開發旅遊經濟的聚寶盆"為建園方針,以"喚醒國魂","提高全民族的人文思想素質"為建國目的。公園以地域文化為內涵,開發地方文化資源,形成一所大型的綜合性文化園林,具有非常鮮明的吳文化主題特色。1996年9月,吳文化公園被國家教委(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共青團中央、解放軍總政治部命名為"全國中國小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公園的總大門是一座氣勢宏大的牌坊,飛檐斗拱、精工雕鏤, 正中門額鐫刻著"吳文化公園"五個遒勁的金字,為著名數學家蘇步青題寫。著名書法家啟功書寫"孕吳門"。110歲的詩人、書法家蘇局仙書寫了 "福壽山"門匾及"勝地既名,福壽無須別覓; 萬民到此,身心自爾康寧"的楹聯,盛稱"江南第一坊"。走進公園內,烏瓦粉牆,小橋流水,一幅江南風情畫展現在面前。
吳文化公園吳文化公園
吳文化公園,辟19個展館,其中物質文化區6個展館:稻豐圩、堰里農舍、桃花村酒店、蠶桑巷、吳地船橋史館、錫山交通館;人文文化區7個展館:吳地開發史館、吳地名人廳、教師山、無錫院士館、愛國碑廓、錫山教育館、錫山樵翁顧毓誘百齡堂;民俗文化區6個展館:吳地三百六十行泥塑、福壽山莊、江南風情苑、財神閣、吳地信仰文化館、吳地佛教文化館。展區內集中了作為文化遺產保存的五個寶,即3, 7萬平方米的仿明清古建築、9條碑廓300餘塊碑刻、千餘幅國內名家手書的楹聯匾額、千餘件各種材料的雕塑,千餘件民間生產生活器物,集中收藏保護和展示了吳地的多種藝術瑰寶,豐富了人民民眾的文化生活,對社會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公園以豐富的資料、實物、圖片、電化形象為手段,展現五千年的吳地生產、人文、民俗的壯麗畫卷。
最早建成開放的是吳地人文館〔1990年元旦〉,全程展現了吳地文化發展的歷史軌跡。吳地開發史館裡有大量的圖片、實物模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的泰伯像。吳文化的啟蒙與發展都離不開泰伯,史館把泰伯南奔以來各個歷史時期中開發吳地的有功人物及業績展現給觀眾。陳列泰伯、仲雍、季札、闔閭等開發江南的史跡,展示史前荊蠻先民漁獵耕作情景,表現大禹、泰伯、黃歇、陳勛治水的功績。育才廳,展出吳地進士錄、狀元榜、介紹科舉童試、鄉試、會試、殿試等情況,陳列教育名人、鄉賢塑像、反映吳地人傑地靈。名人廳,塑有顧愷之、倪瓚、李紳、顧憲成、胡雨人、唐文治、華彥鈞、楊蔭瀏、秦邦憲、榮宗敬、榮德生、孫冶方等古今名人51位,個個神采飛揚。百業廳和三百六十行廓, 展示吳地自范蠡經商以來、米市、布碼頭、冶煉等百業俱興,各行各業作坊、小業主、手工業者、個體商販的眾生相。無錫縣正堂,是舊時地方政權的一斑。福壽山和江南風情苑,展示了吳地婚喪喜慶禮俗。
1995年5月,吳文化公園的稻豐圩和蠶桑巷兩個展館,被中國農業博物館定為吳文化分館。
稻豐圩,展示吳地的生產特色一以水稻作物為主的稻作文化發展史和水利文化發展史。進門右側是舊社會貧苦農民居住的"滾地籠",裡面陳設樹樁為凳,擱瓮架床,反映當時農民創業的艱苦生活情景。進序廳,牆上分別陳列了太湖流域新石器時代遺址分布圖、遺址及出土炭化稻米照片以及中國古代稻作農業傳播路線圖。進人米俗館,見一組用泥塑塑造而成,生動地描繪了浸種、耕田、耖(^&0把土塊弄碎的工具)田、播種、下壅、插蒔、揚田、耘田、平戽、收割、打稻、牽礱、舂碓、上倉,稻米耕作的全過程。在大廳里,陳列著人力水車、牛水車、罱泥農船、稻床、木礱、木米臼、石臼、石磨、風車、竹篩等古老農具,參觀者可參與操作,體驗一下生活情景。室外小橋流水,桃柳夾岸,一派江南水鄉田園風光。展廳北側,以圖片、模型和實物展示從古到今的歷代農業技術、農具革新的發展狀況,由石器、銅器到鐵器耕作的生產力發展全過程。進入水利廓,隨著九曲回廓,展示吳地水利發展史,有地下水的利用,邗溝的形成,古運河的開通,水庫的演變等內容,反映了水利是經濟的命脈。整個稻豐圩收集了古代農具器物千餘件,一方面閃耀著迷人的農業文明的光彩;另一方面意在教育人們,不忘粒粒皆辛苦的意義。
蠶桑巷,又名吳地蠶桑民俗館,這裡全面展示了江南蠶桑文化。序廳有聯"太湖秀美遍地桑園繞綠水;吳地清嘉萬家竊窕人蠶房",點出了蠶桑巷的主題。東廂"絲帛室",反映了海陸絲綢之路的情景,西側為"蠶桑室",陳列桑樹的綜合利用以及當代栽育、病蟲防治的摹製品和實物。院子東廓展示自古至今的蠶文化。西廓展示近代養蠶的全過程,從蠶娘體溫催育、蟻蠶、蠶食桑葉、蠶簇和結繭、蠶娘土法繅絲、蠶具等;另一部分展示的是絲織品加工和服裝的展示,分別陳列從漢代到民國各個時代的居室家具陳設和服飾文化,反映了中國家具和服飾發展的演變簡史。整個蠶桑巷展現了從養蠶到結繭,從繅絲到衣飾的全過程,一絲一樓,當思來之不易。
近期建成的"交通史館",那絢麗多彩的吳地交通文化,淳樸濃厚的江南水鄉風情,令人流連忘返。該館由兩幢仿古建築、10 座仿古橋樑和仿現代雙曲拱橋、鋼架拱橋組成。在館內可以看到古往今來各種船隻的模型。從古時的獨木舟到近代的小篷船、運輸船;從召開中共"一大"的南湖遊船到人民解放軍渡江第一船,多姿多彩,應有盡有。還展示了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搬運工具,交通設施,從古代的獨輪車、黃包車、馬車到現代的汽車;從舊時的鄉間羊腸小道到現代的高速公路。
1999年9月,又新建愛國碑廊。碑廊長百米,共有31塊碑文, 記載了一百多年來列強侵略中國的罪行和民族英雄的鬥爭史,遲浩田將軍題寫了 "毋忘國恥,振興中華"的碑額。
吳文化公園還在發展中,公園是融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於一體的精神文明建設工程,它具有思想特色、生活特色、科技特色、民間習俗特色等融為一體。這是在中華民族文化特點的基礎上,突出吳文化所構築的園林文化。
自開館以來,吳文化公園名傳海內外,《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央電視台、美國洛杉磯熊貓電視台、馬來西亞《新聞日報》、泰國《國際日報》、《南洋商報》、《聯合日報》等50餘家中外新聞機構作了詳盡報導。
吳文化公園於1999年加入國際博物館協會,2001年6月管委會主任高燮初應邀出席西班牙巴塞隆納第19次會員大會和第20次國際博物館委員大會。2002年11月,美國著名高等學府霍普金斯大學校長率團專訪了吳園。
1996年9月,公園被中央6部委命名為“全國中國小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被中國農業博物館定為吳文化分館,被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中共無錫市委、中共錫山市委定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為無錫市11家標誌性精神文明建設單位之一。公園一貫堅持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向開發,辦成一個鄉情國情教育的大課堂,開發旅遊資源的聚寶盆,突出反映教育、文化、園林、旅遊4大功能。
吳文化公園第三期工程將籌建江南第一大樓“龍光閣”,建築1萬平方米,它象一朵艷紅的山花在西高山麓爛漫盛開。
吳文化公園靠近堰橋鎮的繁華地段。在他的北邊是堰橋鎮首富——趙漢清的工廠。
吳文化公園內有犀牛,關於這個,還有一段歷史故事。
吳文化公園所在的西高山,近幾年一直在開山,山的面積一直在減少。在西高山的一側,被開採完後,在建別墅區,用於商業。同時在吳文化公園內有一所在當地——堰橋鎮非常出名的飯店——華宴山莊。
吳文化公園內有一個“360行,行行出狀元”館,對當地學生很有教育影響。在它的影響下,培育了一批人才。楊震宇,留美博士,美國科學院工作。。。。。

建築特色

吳園以吳文化為內涵,園內已建成十八展館十六勝景。有稻豐圩、堰里農舍、桃花村酒店、蠶桑巷、吳地船橋史館、錫山交通館、無錫院士館、愛國碑廊、錫山教育館、吳地開發史廳、吳地名人廳、教師山、吳地佛教文化館、吳地民間信仰文化館、吳地三百六十行展館、江南風情苑、福壽山莊、財神閣等18個館區。有孕吳朝暉等十六勝景。以豐富的資料、實物、圖片、電化形象為手段,展現五千年的吳地生產、人文、民俗的壯麗畫卷。形成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題:以濃郁的鄉情教育人,以人文薈萃激勵人,以反抗侵略的民族精神鼓舞人,以多彩的民俗文化陶冶人。突出反映吳文化是錦繡江南的靈魂。
吳園還配有學生營地服務區,吳街商貿區,萬卷樓研究服務區,博士樓接待區,口天樓行政區,信眾齋宿區,為遊客提供優質服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