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當飛軍(古代兵種)

無當飛軍(古代兵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所謂無當飛軍,是諸葛亮在征服南中後,利用當地蠻夷兵源,所組建的一支勁旅,為諸葛亮和姜維的北伐事業立下了汗馬功勞。無當飛軍的第一任統帥是王平,最後一任統帥是張嶷。張嶷身先士卒,最後與無當飛軍一起戰陣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無當飛軍
  • 外文名:Non in exercitu, cum volare
  • 屬性:兵種名
  • 國家:蜀國
  • 統領:王平張嶷
  • 兵種:山地軍
形成的過程,形象,彪炳的戰績,結局,主帥簡介,王平,張嶷,

形成的過程

蜀漢政權原來就使用過三苗後裔的武陵蠻(從河南南遷,和西南夷不是一個體系的僱傭軍),在伐吳戰爭中大顯身手。七擒孟獲——當然只是一個象徵——的戰爭中,諸葛亮更充分認識到了南中蠻夷的英勇善戰。隨著南中戰爭結束,恢復和平,這些剽悍的戰士便陷於失業,把這樣的力量留在南方,無疑是社會極大的不穩定因素。
諸葛亮在征服南中後,利用當地蠻夷兵源,建立的勁旅。諸葛亮對此實施了一箭雙鵰的有利政策,就是徵召當地蠻夷戰士加入蜀國政府軍,而經費問題,就由當地地方豪強解決。《華陽國志》記載亮以夷多剛狠,不賓大姓豪強,乃勒令出金帛,聘策惡夷為家部曲,得多者欒世襲官。於是夷人貪貨物,以兼服屬於漢,成夷漢部曲,從而在當地建立帶有以夷制夷性質的地方軍隊,當地豪強得到社會地位,遂安於蜀漢統治,出金暮兵,使各族得到實惠,緩和了民族矛盾。同時,這些當地失業軍人變成了政府軍,成為蠻夷中具備向心力的核心。其組成的軍隊熟悉民俗,較少激發問題。後來張嶷馬忠等彈壓叛亂,夷漢部曲都是主力。他們皆身披鐵甲,能翻山越嶺,善於使用弓弩和毒箭,尤其精於防守作戰。
為了給這些剽悍的戰士以良好的管理,蜀委任治軍嚴謹的魏國降將,王平為該軍團第一任司令官。王平,字子均,識字不滿十,與士卒同甘共苦,而生性謹嚴,訓練苛刻,很少說話。
飛軍不愧南中勇士的威名,英勇善戰,在蜀漢的歷次戰爭中都有著出色的表現。一出祁山,配屬馬謖部戰張郃街亭——本來大概也因為馬謖熟悉南中情況,希望他能夠充分發揮這支軍隊的特點。馬謖失誤而全軍潰敗,打斷後的正是王平率領的飛軍,一面死戰,一面擊鼓迷惑敵軍,成功的掩護其他各部撤離戰場,自己也全身而退,算是小試鋒芒。
無當飛軍由於山地作戰的特點,常被用於討伐叛亂蠻夷.
如此好處,自然不能讓地方獨享。同時,也為了徹底避免南方割據勢力死灰復燃,在諸葛亮主持下,蜀國不惜本錢,移南中勁卒,青羌萬餘家於蜀,為五部,所當無前,號為飛軍。這就是無當飛軍的來歷。這支軍隊的成員到達蜀郡以後,就成為蜀國的軍戶,世代為蜀國當兵為生,成為職業軍人。時成都和南中的繁華不可同日而語,南中夷族素重勇士,故每有空缺,南人必奔走而告,刺血踴躍,以此為榮。讓人想起英國軍隊在尼泊爾招募廓爾喀營僱傭軍的場面。當然,當時南方人口不多,徉柯郡兩萬戶,建寧郡萬戶,朱提郡八千戶,興古郡四萬戶,一下子調走一萬戶能征慣戰的世家,對當地割據勢力可以算是釜底抽薪
無當飛軍

形象

無當飛軍是何等形象呢? 他們皆身披鐵甲,能翻山越嶺。善於使用弓弩和毒箭,擅長野戰,因為有兵械扎馬釘和弩箭及地利把握力,非常精於防守作戰。因為是舉家遷移,所以俗以蠻姑為舞,皆團牌辟(披)發,號嘯而進。《三國演義》在七擒孟獲中,把這支還沒有誕生的精兵配給了當地豪帥,銀冶洞洞主楊鋒,固然是無稽之談,但大體形象沒有錯的。如此奇裝異服,風俗獨特的軍隊進駐蜀都,肯定也帶來不小的文化衝突,至少廣大士族階層一定是又好奇,又擔心。為了能夠給這些剽悍的戰士以良好的管理,蜀漢委任治軍嚴謹的魏國降將,同為文盲巴西人(是土著寶民)王平為該軍團第一任司令官。王平,字子均,識字不滿十,與士卒同甘共苦,而生性謹嚴,訓練苛刻,說話嚴正。這樣一位既能服眾,又嚴厲而帶點兒陰沉的將軍,實在是僱傭軍太合適的指揮官人選了,於史料極可能王平領飛軍在第一次北伐之後的“領五部,兼當營事,加拜參軍”。

彪炳的戰績

無當飛軍不愧南中勇士的威名,英勇善戰,在蜀漢的歷次戰爭中都有著出色的表現。 一出祁山,配屬馬謖部戰張郃於街亭——本來大概也因為馬謖熟悉南中情況,希望他能夠充分發揮這支軍隊的特點。--因為馬謖的失誤而全軍潰敗,打斷後的正是王平率領的僅一千人飛軍,擊鼓虛張聲勢迷惑敵軍,成功的掩護其他各部撤離戰場,自己也全身而退,算是小試鋒芒,而後王平被任命為討寇將軍,領五部(是為飛軍),兼當營事(日常軍事事務),加拜參軍。開始成為諸葛亮核心精銳。
建興九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令王平以副師屯南圍,自與司馬懿對峙於祁山。司馬懿命張郃領軍攻打南圍王平。在王平及其無當飛軍的堅守下,張郃不能取勝。此一戰,《漢晉春秋》和《三國志》中都有提到。
無當飛軍是諸葛亮北伐時的核心精銳,在華陽國志中更是給以所向無前的極高評價,而由於蜀漢不置史官,所以正史中連諸葛亮北伐都記載不詳,對於這隻飛軍部隊記載也就更加簡略了。這隻飛軍非常善於野戰,而且在三國志中也有些許記載。
無當飛軍由於山地作戰的特點,也被用於討伐叛亂蠻夷。延熙三年(公元240年),漢嘉(今四川雅安北)蠻反,蜀漢出動向寵的宿衛兵代替其前去征討,裝備不可謂不精良,結果這位性行淑均的名將卻死在了蠻夷叛軍手中,還是無當飛軍從前線調回,才控制了局面。那時候應該是第二代或者第三代飛軍了。

結局

無當飛軍的結局極為悲壯,那是姜維北伐中的第七次(公元254年),為了掩護主帥退卻,5000飛軍在末任軍官張嶷的率領下進行了最後一戰,寡不敵眾,最終全軍覆沒,"殺敵輩之",與兵力二倍於己的魏軍同歸於盡,而張嶷本人也實現了他“殺身以報”的承諾。之後,雖然還有飛軍之名,並且在防守陽平關等戰鬥中有所表現,但作為一個整體的無當飛軍,已經不復存在了。
最後補充一點,如果從血統上說,實際上飛軍的成員包括兩部分,南中夷族和青羌,前者包括叟,笮,炯,百璞等民族,後來成為彝族,布朗族等雲南少數民族,精於射術,後者為氐羌和冉馳,自古有修築碉樓的習慣,《華陽國志》記載了這些住在石碉中的民族夏秋如何入蜀為傭,打水井砌河堰,出售花椒蘋果農副產品,冬春返回故里避寒的情形,石碉樓,記錄了青羌的歷史,也展示了他們善於守御的特點。

主帥簡介

王平

王平(?—248)字子均,巴西宕渠(今四川省渠縣東北)人,籍貫益州。三國時蜀漢中後期大將,無當飛軍的軍司令。官至鎮北大將軍、漢中太守,封安漢侯。為事實上諸葛亮第一軍事接班人,也是當時蜀漢中後期三大邊防名將(王平、馬忠鄧芝)之一。
王平最初投奔曹操,在漢中之戰時與徐晃不和投降於劉備。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王平隨馬謖防守街亭,因其卓越的見識和在撤退時的出色表現被諸葛亮賞識,得到破格提升。之後,王平在第四次北伐時成功防守住了魏將張郃的進攻,在諸葛亮去世後幫助眾人平定了魏延之亂。蔣琬執政初期,王平協助吳懿(又寫作吳壹)防守漢中,後升為鎮北大將軍,統領漢中,成功防禦了魏將曹爽的大規模伐蜀行動。

張嶷

張嶷(?-254),字伯岐,巴郡南充國(今四川南充)人。三國時期蜀蕩寇將軍,無當飛軍的末任軍司令。
張嶷成年時為縣功曹。劉備定蜀時山賊進攻郡縣,縣令棄家而逃,張嶷背負夫人,冒著白刃沖開賊圍,因此揚名。建興(223—237)年間,廣漢土寇作亂,其勢猖獗,張嶷用設宴計,在席上親率伏兵,斬賊首五十多人,旬日平亂。其後任馬忠部下牙門將,北討汶山羌族,南平四郡蠻夷,籌畫方略,立功無數。公元254年,張嶷在越嵩長期生活患了風濕病,被召回成都,“扶杖然後能起”,病情十分嚴重。但他仍然要求上戰場,討伐魏國,“殺身以報”。“後主慨然為之流涕。”在隨姜維北伐中於隴西作戰時,捐軀疆場。“南土越幽民夷聞嶷死,無不悲泣,為嶷立廟,四時水旱輒汜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