焙法

焙法是:一天內火焙三次,每焙一次,將焙上的棗從上面翻至下面,少歇再焙,這樣二日就可以了。熏棗味甘醇清香,有健脾、開胃、降火、滋陰的功效,吃時宜飲香茶用來幫助消化,對人體的健康極為有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焙法
  • 用途:焙棗
基本信息,詳細簡介,

基本信息

焙法是:一天內火焙三次,每焙一次,將焙上的棗從上面翻至下面,少歇再焙,這樣二日就可以了。熏棗味甘醇清香,有健脾、開胃、降火、滋陰的功效,吃時宜飲香茶用來幫助消化,對人體的健康極為有益。

詳細簡介

“武夷焙法,實甲天下”,說的就是大紅袍獨特的焙制工藝。製作大紅袍,只選摘駐芽三四葉,就原料而言已是好中選優。初制時,搖青與晾青交替進行,動靜結合,茶葉“退青”復“返青”;後以燉火,低溫火烘,雕琢岩韻。“大紅袍”成茶,如條索般,緊結、壯實、舟扭曲,色澤帶寶色或油潤,外形勻整。湯色清澈明麗,呈深橙黃色,香氣銳,濃長或清遠;湯味岩韻明顯、醇厚,回甘清奇。
作為岩茶家族的一員,大紅袍被人們釧愛得無以復加。從寺僧馴猴採茶到焚香禮拜,眾入貢朝延到民國時的駐兵看護,大紅袍的神秘日久彌濃。年產不足500克,20克拍出18萬元天價,人保公司以1億元承保6株母樹……大紅袍演繹的諸多傳奇難免讓人心生疑惑:聞名和品飲大紅袍難道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指望大紅袍“飛人尋常百姓家”真是奢求嗎?
回答是否定的。上世紀80年代初,武夷山市茶葉科學研究所通過無性繁殖,異地政工幹部大紅袍獲得成功。經福建省科委組織專家鑑定,無性繁殖的大紅袍保質了母樹的優良特徵特性,達到了國內先進水平。在武夷山特定的生態環境條件下,可以推廣。從武夷山市茶葉科學研究所於1985年嘗試獎大紅袍推向市場至今,無性繁殖大紅袍已大批量生產,“可聞其名而難品其醇”已成往事。
大紅袍固然是人們極品,肉桂、水仙等武夷茶才是撐起武夷山岩茶文化天空的中堅力量。早在南北朝時(公元479年),武夷岩茶就以“晚甘侯”著稱於世,唐代成為士大夫上層貴族饋贈佳品,宋元兩代人貢朝廷,盛 極一時。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於九曲溪畔設定御茶園。明代罷造龍團,改蒸青團茶為炒青散茶,隨後又改制三紅七綠的烏龍茶,即武夷岩茶。自蔡襄以後,武夷山中所產的茶葉除寺僧供獻遊客外,主要作為貢品。元末明初罷貢之後,世人爭先恐後地購銷於國內外市場,成為世界聞名的茶葉。約在十六七世紀,英國、荷蘭等歐洲國家的貴族階層,已把飲用武夷茶作為集會宴客的一種高尚禮節,西歐人還把茶稱為“武夷”,並成為習俗。18世紀中期,瑞黃植物學家林奈在《植物種類》一書中分世界的茶為2茶,其一即為var·bohea(武夷變種)。由此,武夷岩茶譽滿全球。
茶,是武夷山的驕傲。這裡的武夷岩茶位列中國十大名茶之首,是國家原產地域保護品種。這裡是公認的“茶樹品種王國”,武夷產烏龍茶品種多達260餘種,肉桂、老樅水仙、鐵羅漢、半天腰、白雞冠、素心蘭、水金龜、白瑞香、不知春等珍貴品種,香氣、湯色、滋味無不各具風韻。這裡近8萬畝茶園每年為武夷山創造著近億元的產值。
走進武夷山就能發現,由茶而衍生、傳承的文化魅力是無窮的。無論在農家、民宅還寺廟,每一杯如蘭幽香的岩茶都傳遞著武夷人的淳樸和盛情。“客至莫嫌茶當酒”的敬茶、擂茶,婚禮上的“和合茶”、“謝恩茶”、“認親茶”,御茶園祭祀茶神的喊茶,清新淡雅的茶宴,無處不在的茶聯,四年一屆的國際無我茶會,民間鬥茶賽……只要去聽,去看,去思考,去感悟,茶文化,就在心間,就在身邊。
感受差異,親歷是一種最直接的方式。武夷山已經開發了大紅袍茶文化旅遊線路。可泛舟九曲溪,觀御茶園,游宋街茶觀,賞碑林“仙山一啜”,朝聖九龍窠大紅袍。帶上好奇、疑惑,甚至是愛慕,背上行囊,和“大紅袍”來一次而對百的交流,和武夷岩茶實現“零距離”接觸吧。
武夷山已經準備好了,濃香誘人的大紅袍一定會讓您留連忘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