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蛇驅風湯《朱仁康臨床經驗集》

烏蛇驅風湯,中醫方劑名。出自《朱仁康臨床經驗集》。具有搜風清熱,敗毒止癢之功效。主治慢性蕁麻疹,皮膚瘙癢症,泛發性神經性皮炎,扁平苔癬,結節性痒疹。症見多角形表面常有光澤之紫紅色扁平丘疹,其大小從針頭大至黃豆大小,往往多發,皮疹成片呈苔癬化。臨床上用於治療皮膚瘙癢症(血風瘡),結節性痒疹(馬疥),慢性蕁疏疹,泛發性神經性皮炎等頑固性、瘙癢性皮膚病。

基本介紹

  • 出處:《朱仁康臨床經驗集》
  • 功用:搜風清熱,敗毒止癢
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方義,運用,加減化裁,附註,重要文獻摘要,各家論述,

組成

烏蛇三錢(9g),蟬衣二錢(6g),荊芥三錢(9g),防風三錢(9g),羌活三錢(9g),白芷二錢(6g),黃連二錢(6g),黃芩三錢(9g),銀花三錢(9g),連翹三錢(9g),甘草二錢(6g)。

用法用量

先將上藥用水浸泡30分鐘,再煎煮30分鐘,每劑煎2次,將2次煎出的藥液混合。每日1劑,早晚各服1次。

功用

搜風清熱,敗毒止癢。

主治

慢性蕁麻疹,皮膚瘙癢症,泛發性神經性皮炎,扁平苔癬,結節性痒疹。

方義

祖國醫學認為本病多由風濕蘊聚,郁久化毒,阻於肌腠,氣滯血瘀所致,治療原則以搜風燥濕清熱解毒為主。故本方的組成有以下三個特點:一是用蟲類藥搜剔隱伏之邪,烏蛇甘乎無毒善行走竄,《開寶本草》謂其“治諸風頑疾,皮膚不仁,風瘙癮疹、疥癬”,蟬衣甘寒靈動透發,《本草綱目》言其“治皮膚風熱,痘疹作癢。”兩藥配伍,相輔相成,以搜剔隱伏之邪;二是重用風藥疏風透邪,荊芥、防風、白芷、羌活辛能散透,輔助烏蛇、蟬衣使久郁之邪復從肌表外驅;三是配用黃連,黃芩、銀花、連翹以清解鬱熱,甘草既能調和諸藥,亦有清熱解毒之功效。諸藥相合,配伍默契,功效頗著。

運用

1、診斷要點:多角形表面常有光澤之紫紅色扁平丘疹,其大小從針頭大至黃豆大小,往往多發,皮疹成片呈苔癬化。
2、臨床上常用於皮膚瘙癢症(血風瘡),結節性痒疹(馬疥),慢性蕁疏疹,泛發性神經性皮炎等頑固性、瘙癢性皮膚病。

加減化裁

癢無定處酌加全蟲、白僵蠶;皮膚肥厚稈加丹皮、莪木、山甲、皂刺;瘙癢劇烈者,加烏梅、五味子;皮膚乾燥者加玄參、生地。用時適當加王不留行、茜草、僵蠶、首烏藤等藥以活血通絡祛風。凡屬風邪久羈,郁久比熱之證,舌質紅。苔黃而膩者均可使用本方。若大便秘結者,可加大黃(後下)。

附註

多方驗證,證明效佳。

重要文獻摘要

《中國當代名醫驗方大全》:“瘙癢是皮膚病的一個主要自覺症狀,其或因風、濕、熱、蟲客於皮膚肌表,引起皮膚間氣血不和而成,或由血虛風燥阻於皮膚間,膚失濡養引起。本方系自擬方,方中烏蛇、蟬衣搜剔風邪,荊芥、防風、羌活、白芷疏風止癢,黃連、黃芩清熱燥濕,銀花、連翹、甘草清熱解毒,共奏搜風清熱,解毒止癢之功。其審證要點是:頑癢,皮膚較乾或色較紅,舌紅,苔黃等。風寒或虛證所致瘙癢者本方不宜。臨證尚須注意,初服此方,可能反見加重,繼服即可減輕,如服10劑後仍未見輕,可停服。”
《現代名中醫銀屑病治療絕技》:“烏蛇驅風湯治療尋常型銀屑病。魏峰、張素紅、崔雲剛、馬修、譚韓、成森、杜明剛等醫師(鄒平縣中醫院,郵編:256200)套用皮膚科專家朱仁康的經驗方烏蛇驅風湯治療尋常型銀屑病100例(以下稱治療組),並與用消銀片治療的50例進行對照,取得較滿意的效果。祖國醫學認為血熱是銀屑病發病的重要原因。本病由於素體血熱,外受風邪而致血熱生風,風盛則燥,營衛失和,氣血運行失暢,阻於肌表而成,紅斑是血中有熱。白屑則是熱盛血燥,皮膚失養。烏蛇驅風湯組成:烏梢蛇12g,蟬蛻12g,荊芥9g,防風9g,羌活9g,白芷12g,黃連6g,黃芩9g,金銀花12g,連翹9g,甘草9g,水煎2次約500ml,分早、晚2次服,每日1劑。3煎藥渣外洗患處。方解:方中烏梢蛇、蟬蛻為血肉有情之晶,能直達病所,搜剔風邪,清除血熱;荊芥、防風、羌活、白芷祛風止癢;黃連、黃芩、金銀花、連翹、甘草清熱解毒。功能:全方配伍具有搜風清熱、敗毒止癢等功效,實為標本兼治之劑。現代醫學研究:炎症和感染是促使銀屑病發生和發展的重要因素,上方中的清熱解毒藥能抑制和消除炎症,從而減輕症狀。銀屑病的主要病理改變是角化不全、表皮細胞過度增殖和糖原蓄積,分子病理基礎是表皮腎上腺素一腺昔酸環化酶一環磷酸腺苷行列中一個或多個生化學病態或環境擾亂所致的結果。近幾年的研究也證實銀屑病皮損區的cAMP及外周血白細胞內cAMP較正常顯著降低。而cAMP是表皮抑制素,作用是抑制表皮細胞的分裂和抑制糖原蓄積,因此,cAMP的缺乏在病變中起了重要作用。清熱解毒藥能提高外周血細胞的cAMP水平及cAMP/cGMP的比值,由此抑制細胞的過快增殖或向正常逆轉。現代藥理認為:清熱解毒藥能增強腎上腺皮質的功能,有抑菌作用、對抗微生物毒素作用,故服用本方後,遠近期效果都比較理想。病例全部為門診病人,按就診序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100例,男62例,女38例;年齡14〜46歲,平均30.1歲;病程1個月〜23年,平均6.3年;其中進行期43例,靜止期57例。對照組50例,男33例,女17例;年齡11〜50歲,平均25歲;病程7天〜20年,平均5.6年;進行期27例,靜止期23例。兩組病例在年齡、發病時間及病情上均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治療組用烏蛇驅風湯。對照組服用消銀片,每日3次,每次5片。兩組均連用10天為1療程,服藥4療程進行近期療效觀察,1年後對臨床獲愈的病例進行隨訪以評價遠期療效。療效評定根據1981年12月衛生部編制的‘療效標準’分為3級。治癒:皮損全部消退或僅留少量不明顯的點狀損害;好轉:皮損大部分或部分消退;無效:皮損未控制或發展。近期療效分析:治療組一般於5天左右開始見效,20餘天出現顯著效果,臨床表現為不再有新皮疹發生,鱗屑明顯減少,繼而皮疹顏色由紅色變成暗紅色,瘙癢明顯減輕或消失。服藥4療程後,大部病例皮損區遺留色素沉著斑。對照組於10天后見效,治療組不論痊癒率及好轉率均明顯優於對照組。經統計學處理,兩組差異非常顯著。遠期療效分析:對兩組近期臨床獲愈的77例患者1年後進行了隨訪。治療組60例中13例復發,復發率為21.7%;對照組17例中9例復發,復發率為52.9%,治療組的復發率明顯低於對照組,有顯著差異(P
《中國中醫特治新法大全》:“祖國醫學認為血熱是銀屑病發病的重要原因。本病由於素體血熱,外受風邪而致血熱生風,風盛則燥,營衛失和,氣血運行失暢,阻於肌表而成。紅斑是血中有熱;白屑則是熱盛血燥,皮膚失養。本方中烏梢蛇.蟬蛻為血肉有情之品,能直達病所,搜剔風邪,清除血熱;荊芥、防風、羌活、白芷祛風止癢;黃連、黃芩、金銀花、連翹,甘草清熱解毒,全方配伍具有搜風清熱、敗毒止癢等功效,實為際本兼冶之劑。”

各家論述

杜懷棠:(1)張X X,男,37歲。周身皮膚瘙癢3年多。1972年冬季開始皮膚作癢,先從兩小腿起,漸及周身,初服抗過敏藥,尚能控制一時,後漸失效,甚至徹夜不眠,診見周身皮膚乾燥,搔痕累累,血跡斑斑,體無完膚。脈弦,舌質紅,苔薄黃。中醫診斷:血風瘡。西醫診斷:皮膚瘙癢症。證屬:風濕熱三氣久羈肌腠。治當驅風勝濕,清熱止癢。方用烏蛇驅風湯加茯苓10g。5劑後庠輕,夜能入睡。繼服6劑,基本不癢,再服5劑淪愈。(2)朱X X,女,22歲。1977年9月7日初診。主訴:四肢胸背散在小結節,奇庠1年。1年前,左小腿被蚊咬後發癢,搔破出血,漸成小硬結,繼而別處亦起小紅丘疹,變小硬結,日趨增多,劇癢難忍,夜臥不安,屢治少效。診見軀幹、四肢大批散在的綠豆大或黃豆大的小硬結,呈灰褐色,約百餘個,尤以四肢、胸背為多。舌質紅,苔黃,脈弦滑。中醫診斷:馬疥。西醫診斷:結節性痒疹。證屬風濕結毒,凝聚皮里膜外。治當搜風除濕,清熱解毒。方用烏蛇驅風湯。初服7劑,癢已減輕,硬結未見改變,加入當歸、赤芍、桃仁各10g,又服7劑,同時外貼獨角蓮膏。瘙庠明顯減輕,結節見平,前方再加苦參10g,1月余治癒。(《中國當代名醫驗方大全》)
張豐強、鄭英:魏某,男,50歲,工人。全身皮膚出現紫紅色斑片,瘙癢已五年,從1974年開始在以下肢出現散在紅斑、微癢,日漸延及胸前腰背。近二月來,瘙癢更甚,夜難入眠。曾服強的松,撲爾敏及中藥未見顯效。檢查:全身可見散在黃豆大小紫斑點,間或融合成片,偶見血皰或水皰,抓痕累累以雙下肢及胸腹為多,舌後邊盲瘀點,苔薄黃,脈弦滑,西醫診斷:扁平苔癬;中醫辨證:風邪久羈,蘊郁化熱。先用生地,丹皮,赤芍,銀花,連翹,白芷,羌活,白蘚皮等藥以清熱涼血,祛風止癢。連治半月,除血皰水皰消失,余證同前。故改用搜風清熱法,投烏蛇驅風湯治之,藥用烏蛇10g,白芷6g,黃連6g,黃芩10g,銀花10g,連翹10g,生草6g,又連服半月,瘙癢明顯減輕,夜能安臥,皮損部分消退。前方加桃仁10g。紅花10g以活血消斑,又治月余皮損全部消退。半年後追訪,愈後未復發。(《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評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