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桕子

烏桕子

烏桕子,中藥名。為大戟科烏桕屬植物烏桕Sapium sebiferum(L.)Roxb.的種子。植物烏桕,分布於我國黃河以南各省區,北達陝西、甘肅。具有拔毒消腫,殺蟲止癢之功效。主治濕疹,癬瘡,皮膚皸裂,水腫,便秘。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烏桕子
  • 別稱:烏茶子《天寶本草》,桕仔、瓊仔、拱仔《台灣藥用植物志》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大戟目
  • :大戟科
  • :烏桕屬
  • :烏桕
  • 分布區域:我國黃河以南各省區,北達陝西、甘肅
  • 採收時間:果熟時
  • 毒性:有毒
  • 用量:內服:煎湯,3-6g;外用:適量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藥理作用,使用注意,炮製,形態特徵,生長環境,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種子。

性味

味甘,性涼。

歸經

入腎、肺經。

功效

拔毒消腫,殺蟲止癢。

主治

濕疹,癬瘡,皮膚皸裂,水腫,便秘。

相關配伍

1、治濕疹,烏柏種子(鮮)杵爛,包於紗布內,擦患處。(《閩東本草》)
2、治竹木刺入肉,烏柏種子合冷飯粒搗爛敷患處,刺即逐漸浮出。(《泉州本草》)
3、治手足皸裂,烏桕子煎水洗。(江西《草藥手冊》)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6g。
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

藥理作用

致炎作用。

使用注意

有毒,大劑量內服宜慎。

炮製

採集加工:果熟時採摘,取出種子,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徵

植物烏桕,別名烏柏木《新修本草),鴉臼《綱目》,木子樹《植物名實圖考》,棕白樹、卷子樹、紅心郎《雲南藥用植物名錄》,木蠟樹、木油樹《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瓊樹、蠟子樹、血血木、桕子樹、蠟樹《中藥大辭典》,桕樹、木梓樹、虹樹、蠟燭樹《全國中草藥彙編》,紅烏桕、王京子《中國有毒植物》。為喬木,高可達15米許,各部均無毛而具乳狀汁液;樹皮暗灰色,有縱裂紋;枝廣展,具皮孔。葉互生,紙質,葉片菱形、菱狀卵形或稀有菱狀倒卵形,長3-8厘米,寬3-9厘米,頂端驟然緊縮具長短不等的尖頭,基部闊楔形或鈍,全緣;中脈兩面微凸起,側脈6-10對,纖細,斜上升,離緣2-5毫米彎拱網結,網狀脈明顯;葉柄纖細,長2.5-6厘米,頂端具2腺體;托葉頂端鈍,長約1毫米。花單性,雌雄同株,聚集成頂生、長6-12厘米的總狀花序,雌花通常生於花序軸最下部或罕有在雌花下部亦有少數雄花著生,雄花生於花序軸上部或有時整個花序全為雄花。雄花:花梗纖細,長1-3毫米,向上漸粗;苞片闊卵形,長和寬近相等約2毫米,頂端略尖,基部兩側各具一近腎形的腺體,每一苞片內具10-15朵花;小苞片3,不等大,邊緣撕裂狀;花萼杯狀,3淺裂,裂片鈍,具不規則的細齒;雄蕊2枚,罕有3枚,伸出於花萼之外,花絲分離,與球狀花葯近等長。雌花;花梗粗壯,長3-3.5毫米;苞片深3裂,裂片漸尖,基部兩側的腺體與雄花的相同,每一苞片內僅1朵雌花,間有1雌花和數雄花同聚生於苞腋內;花萼3深裂,裂片卵形至卵頭披針形,頂端短尖至漸尖;子房卵球形,平滑,3室,花柱3,基部合生,柱頭外卷。蒴果梨狀球形,成熟時黑色,直徑1-1.5厘米。具3種子,分果爿脫落後而中軸宿存;種子扁球形,黑色,長約8毫米,寬6-7毫米,外被白色、蠟質的假種皮。花期4-8月。

生長環境

生於曠野、塘邊或疏林中。

相關論述

1、《日華子》:“作湯下水氣。”
2、《天寶本草》:“通腸利便,走小腹,大便閉結,水腫滿,寒火結胞宜早服。”
3、《福建藥物志》:“殺蟲止癢,拔毒散腫。治腳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