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丹蒿

烏丹蒿

烏丹蒿(學名:Artemisia wudanica Liou et W. Wang)是菊科,蒿屬的小灌木。主根粗壯,灰黑色;根狀莖木質粗大,莖高可達2米以上,莖皮灰白色,光滑無毛,葉質厚,營養枝葉與莖下部及中部葉寬卵形,小裂片狹線形,上部葉與苞片葉羽狀全裂,裂片狹線形。頭狀花序大,球形或近球形,總苞片外、中層總苞片長卵形或寬卵形,先端鈍圓,近革質,綠褐色,內層總苞片長卵形或倒卵形,花序托圓錐形,凸起;雌花花冠狹圓錐形,兩性花花冠管狀。花葯線形,花柱短,瘦果長圓狀倒卵形,8-10月開花結果。

分布於中國內蒙古昭烏達盟、翁牛特旗及河北北部圍場附近;生長在流動及半固定沙丘上。

烏丹蒿耐旱性強,抗風、固沙性能好,可作固沙的先鋒植物。莖、枝可作固沙的沙障或編筐用。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產地生境,繁殖方法,栽培技術,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小灌木。主根粗壯,深長,垂直,灰黑色;根狀莖粗大,木質,直徑達2厘米,具多數營養枝,常再分枝或具短枝。營養枝與莖、枝共形成密叢。莖多數,木質,粗壯,高可達2米以上,基部直徑1.5-1.8厘米,莖皮灰白色,光滑無毛,有明顯縱紋,有時成薄片狀剝落,分枝多,長10-20厘米或更長,常有短枝。葉質厚,營養枝葉與莖下部及中部葉寬卵形,長(5-)6-8厘米,寬3-4厘米,二回羽狀全裂,每側裂片2-3(-4)枚,長2-5厘米,每裂片再2-3全裂,小裂片狹線形,長2-4厘米,寬1.5-2.5毫米,先端具硬尖頭,葉柄長5-6厘米,下部與中部葉的葉柄基部兩側有2-3枚線形、半抱莖的假託葉;上部葉與苞片葉羽狀全裂或3全裂,裂片狹線形。
頭狀花序大,球形或近球形,直徑4-5毫米,具短梗及線形的小苞葉,下垂,在分枝或分枝的小枝上排成狹長的總狀花序,並在莖上組成狹窄、伸長或略開展的圓錐花序;總苞片3層,外、中層總苞片長卵形或寬卵形,先端鈍圓,近革質,綠褐色,無毛,邊緣狹膜質,內層總苞片長卵形或倒卵形,邊緣寬膜質,花序托圓錐形,凸起;雌花7-9朵,花冠狹圓錐形,檐部具2裂齒,花柱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尖;兩性花14-22朵,不孕育,花冠管狀。花葯線形,先端附屬物尖,長三角形,基部圓鈍,花柱短,先端膨大,2裂,不叉開,退化子房不明顯。瘦果長圓狀倒卵形,果壁有細縱紋並含膠質物。花果期8-10月。

產地生境

烏丹蒿主要分布於內蒙古東南部西遼河中下游赤峰市和通遼市之間的科爾沁沙地西部的內蒙古翁牛特旗及周邊地區,生於流動及半固定沙丘上,烏丹蒿分布區原本狹小,群落土壤pH值均為6.82左右,呈弱酸性。對於土壤養分狀況,速效養分隨季節變化,速效氮、磷在生長季與植被蓋度較大,前一年積累較多有關。
烏丹蒿伴生植物有:白沙蒿燭台蟲實、沙米、草木樨狀黃耆、狗尾草、沙柳、地梢瓜、虎尾草。烏丹蒿隨著環境條件的變化,做出相應的生理性調節,生理指標的變化主要受溫度,水分的影響。因低溫影響導致體內滲透調節物質和MDA積累,SOD活性下降。乾旱缺水,也會導致烏丹蒿體內可溶性糖、脯氨酸、游離胺基酸等滲透調節物質含量增加。烏丹蒿對環境變化的反應更為靈敏,尤其表現在脯氨酸、游離胺基酸、丙二醛、SOD活性上。白沙蒿、檸條錦雞兒、羊柴對烏丹蒿均有一定程度的化感作用,主要表現為抑制烏丹蒿的生長,並且抑制作用強度與水浸提液濃度呈正相關,特別是對烏丹蒿根生長的明顯抑制作用,影響了烏丹蒿對水分的吸收,因而,化感作用可能是烏丹蒿種群出現衰退現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烏丹蒿烏丹蒿

繁殖方法

可用烏丹蒿種子播種, 雨季播種在半固定沙丘上播種穴內,幼苗生長的整齊,茁壯. 其子葉及下胚軸皆被復白絨毛。適於飛機播種。
烏丹蒿烏丹蒿

栽培技術

烏丹嵩是灌木固沙的主要植物。在中國在內蒙古自治區的雨季(7月中下旬至8月中旬)割取不帶花序的烏丹嵩當年枝條(或第二年生枝條)趁雨前或雨後埋條。在沙丘上迎主風方向,每隔3-4米,設一條帶,栽2行或4行頻寬30厘米或100厘米。每挖一個抗口兩側插二根嵩條,坑距50-60厘米,挖出的土,前坑倒後坑,埋嚴踏實,坑深20-30厘米。烏丹嵩的成活率略低於搓巴戈嵩,建議在有烏丹嵩的地方採用,第二年一株烏丹嵩條長成一叢嵩條。1976年7月下旬在中國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敖漢旗常勝鄉烏蘭巴蘇村用烏丹嵩固沙20年,成活率60-65%,當年紮根生長。

主要價值

烏丹蒿根粗而長,莖與枝粗而多,常形成大的密叢,耐旱性強,抗風、固沙性能好,果壁含膠質物,吸水即膨脹,可膠結沙粒及保水,利於種子萌發,也可作固沙的先鋒植物。莖、枝可作固沙的沙障亦可編筐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