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車1435

火車1435

《火車1435》是2009年3月1日由東方出版社出版,本書是一本凝視火車,或者,在火車上凝視的書,這是寫給火車的書信等方面。

基本介紹

  • 書名:火車1435
  • ISBN:9787506034050
  • 頁數:264
  • 出版社:東方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9年3月1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內容簡介,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火車1435》是一本凝視火車,或者,在火車上凝視的書,這是寫給火車的書信,或者,在火車上書寫的書信;火車是火車,火車不止步於火車——這是火車視線里的大地。在瀏覽的時代,我們是否還需要凝視?凝視,會把我們帶向哪裡?

目錄

火車紀
Part one 1435毫米乾線上的輪舞
敦煌
從邊城到邊城
石頭的遷徙
千年之魅
火車的成鮮時光
文心湘桂
火車城記
騰格里的一匹錦繡
漂流的,堅守的
草原上的火車往事
不羈的橋
當火車成為方舟
芝蘭鄉土
重金屬蜀道
溫軟江南,兵氣江南
那邊的林
梅集線紀行
雲上的火車
南疆
Part two 762毫米 蓋上火車的郵戳
滇越的一米陽光
飄搖十公里
“1960”的光陰故事
扎賚諾爾的汽笛聲
一種錯覺,一種真實
火車碎步里的樺南
想像鶯歌海
奢華後面的那張臉
煤的記憶
消失的95公里
看那個路牌
玉米上的慢火車
盡頭的紅
火車重來
600毫米之遠
後記

文摘

敦煌
玉門、玉門鎮,火車時刻表上的兩個站名。既然以玉門為名,那個在詩詞里堅守的天下名關,想必就在它們的領地吧。單看名字,生出這樣的聯想也自然。
那么疏勒河這個站名呢,一定和那條自西向東流淌、孕育了敦煌文化的內陸河有關。千里疏勒河,古時它的兩岸曾經綠洲密布,商旅如雲。今天,一個火車站就是一個綠洲。
夜色里,和這個蘭新鐵路(蘭州-烏魯木齊)上的柳溝站無緣謀面。列車從柳溝站拐出,白蘭新鐵路駛上了一條新生的鐵路。14年前,我是在蘭新鐵路的柳園站下的車,坐著汽車在戈壁又跑了120多公里。那時坐火車來看那些美麗的“飛天”,都走這樣的路線,柳園站是通向那些石窟的火車之門。
早上6:30分,N857次在緋紅夾著暗雲的晨光中緩緩停下,站台上仰頭看這個懸著“瓜州”兩個字的新火車站,就想到烽燧、國門那一類的建築。隔著鐵道,白風車像索取的手,向天空敞開自己的欲望。在戈壁,眼睛總是試圖尋找戈壁之外的事物。任何異於戈壁的事物都值得注目,甚至那一蓬蓬的駱駝刺。白森林風車和國字臉的火車站,更是改變了戈壁的單調。
2007年6月,160多公里的敦煌鐵路,它的終點站敦煌站還被包裹著,不能看到模樣。瓜州站卻一派朗然,是這條新建鐵路上最醒目的火車站。
雖然“安西”這個名字源於康熙西征,取“安定西域”之義,清代、民國一直沿用下來,無論怎么說都夠得上有歷史,但是這裡的人們最終還是偏向了更古老的稱謂:瓜州。這兩個字在中國的歷史版圖上並非具有唯一性。當地人仍滿口“安西安西”的,但不論是火車時刻表還是火車站,人們現在看到的都是“瓜州”這個名字。這也是望文生義不會出錯的一個名字:產蜜瓜,所以被稱為瓜州。
從瓜州站往縣城走,經過一座橋,橋下的河貌不驚人,河道里有的地方,黢黑的淤泥頂出了水面。眼中平庸的河流,就是發源於祁連山脈的疏勒河。
瓜州在疏勒河中游的一片綠洲上。綠的棉花田,汪著灌溉的水,路旁、田旁成排纖瘦頎長的楊樹,在踏實鄉、橋子鄉滿眼千人一面的綠洲景象,踏實鄉的沙棗樹尤其茂盛。路旁一些鄉民的房子,有點像城市裡的聯排別墅,聽當地人說,這裡不少人家靠種棉花賺了錢。修敦煌鐵路時,為了讓2萬畝棉田的灌溉用水從鐵路下面流過,特別多修了16處橋涵。
不知什麼時候,棉花田就被紅柳取代了。
“世界風庫”的名號到底配得上,即使已是6月下旬,仍長風颯颯,搖擺的紅柳在戈壁上喧譁,泛出紫色的浪。
鎖陽城的小姑娘說,再有幾天,紅柳花開得更艷,那是一年最美的時候。在一蓬白刺下,她找到一棵黑黢黢的鎖陽讓我看。傳說唐代薛仁貴西征,兵困鎖陽城,缺食物,就吃這種中草藥植物。
風像吸盤,沒有放過這個廢墟之城,每一天吮吸它蒼老的精魂。指著一處斷開的風乾殘垣,小姑娘說玄奘就是從這個城門走出鎖陽城的。傳說中的玄奘遺蹟,仍孤獨地守在戈壁上,經受太陽的暴曬,玄奘和這個地方之間的故事,仍在孜孜流傳。當年他取經,一去一歸分別走了絲路中段的中道、南道,就是在瓜州這個地方,他腳下的路分化又重合,和中原都城相連。他經過的唐代玉門關,有一種說法是就在瓜州的雙塔堡。
遠遠地站住回望,鎖陽城像戈壁上一片虛弱的煙塵,在天空下起起伏伏。這個荒涼之城,在戈壁上凝望了千年,掙扎了千年。
正午的風呼嘯狂奔,臉吹得生疼,不停地喝水,嘴唇還是焦渴。只有在戈壁,才能懂得那些廢墟的抵抗。
瓜州東鄰玉門,西連敦煌,南望祁連,北枕大漠,是進入嘉峪關的門戶,也是去敦煌的要道。
在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看來,瓜州一地的中小型村莊,在他1 900年至1 930年的四次中亞考察地圖上以及中國行政區劃圖上,要比“大而富的敦煌綠洲更顯赫”,這完全是因為它們更重要的位置。它們位於當時疏勒河與北山——哈密沙漠帶之間的交通要道上。
古代關城遍布的瓜州,歷史上的命運起起落落。在重視經營西域的清代,瓜州成為清王朝向西域用兵的交通鎖匙(自清朝始,西域一帶擁有了新疆這個稱謂)。
但是在漢代,河西的四個軍事重鎮裡,敦煌的地位無與倫比,中國通向中亞的交通要道必經敦煌。
在歐洲陸地圖上,北緯35度一帶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名字:雅典、巴格達、德黑蘭、伊斯蘭瑪巴德、西安等,而在北緯40度一帶,則分布著這些名字:羅馬、伊斯坦堡、安卡拉、北京、喀什、樓蘭、敦煌。
這個發現里的諸多名字,從東到西串聯起來,就是一條路。
世界上再沒有一條路能和它攀比。古老、神秘、誘惑,中國、印度、希臘、巴比倫等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由它聯結了20多個世紀。它不再僅僅是道路,而被看作是~條“文化運河”、 “對話之路”。該怎么稱呼它呢?從它被注意起,人們不斷賦予它“綠洲之路”、 “玉石之路”、 “駱駝商路”一個個名字,甚至“亞洲高速路”,中東地區還一度給予它至高無上的地位,稱它為“帝王之路”。但是,它們一個都不曾獲得永恆的生命。
直到19世紀70年代,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他關於中國的名著里,把西方眼中具有魔力的絲綢,鋪灑到這條光芒萬丈的道路上,屬於中國特產的絲綢,才以一種象徵成為這條路的名字。李希霍芬寫下的“絲綢之路”,從此傳誦。
絲綢之路,其實不是一條路,確切地看是一個交通網。儘管廣義里有海洋絲綢之路、草原絲綢之路、西南絲綢之路等,但是狹義特指的絲綢之路,即是穿越沙漠綠洲的貿易通道。
在中國境內,絲綢之路從長安沿渭水向西,過黃土高原,經過河西走廊到最西端分成兩條,一是絲路新北道,又稱天山北路,經哈密沿著天山以北的準噶爾盆地前行;另外一條通向西域的路,分出絲路北道(開闢了新北道後,被稱絲路中道)、絲路南道。
從瓜州到敦煌,經玉門關、陽關兩關向西,就進入了西域。
瓜州到敦煌,火車行一個多小時。
修在戈壁上的鐵路,看上去沒有驚心動魄的工程,也沒有驚心動魄的風景,幾乎和戈壁一樣的平淡乏味。對於乘車的人,戈壁,就是讓你的眼睛不由自主合上的地方。看似平坦,用腳丈量,卻高低起伏,溝壑堅硬。一望無際的下面,藏著河谷,藏著樹,藏著石窟和精美。
但是戈壁是富有欺騙性的,危險總是藏身於不動聲色的面目後面。戈壁上的鐵路,最怕降暴雨,山裡的洪水形成戈壁漫流。那時死寂焦乾的戈壁,便橫流著肆無忌憚的洪水,洪水漫過戈壁,湧向戈壁上的鐵路。
火車上的敦煌鐵路,車窗外永遠是兩種景觀:交替的戈壁和綠洲。
出瓜州,開著一穗穗紫花的紅柳,一路招搖著戈壁的明艷。
每一株紅柳、每一株駱駝刺,都是戈壁的荊棘花冠。
短暫的戈壁視線,被大片的綠洲替換,茂盛的棉花水田,一路忽閃出品亮的銀屑。正當眼睛充盈了綠洲的生氣,突然,一個荒寂的世界卷土而來:一簇簇的突起,一色的灰白鬼臉,火車在鬼影憧憧里篤定穿越,詭異的矮小雅丹完全在火車的俯視之下——在這條鐵路線上,才能擁有這樣的體驗。
沿絲綢之路興建鐵路,是人們用工業方式向這條古老道路致敬。
從1905年興建的汴洛鐵路(開封一洛陽)延伸出的隴海鐵路(連雲港-蘭州),可以說是絲綢之路沿線中國段內最早的一條鐵路,其中連雲港至天水段長1374公里,1945年修通,天水至蘭州段長384公里,1952年修通。毛澤東為天蘭段通車題詞:慶賀天蘭路通車,繼續修築蘭新路。於是,1950年定下的蘭州修至酒泉的蘭肅鐵路,延至烏魯木齊,蘭肅鐵路也改稱蘭新鐵路。
全長近1900公里的蘭新鐵路是沿絲綢之路興建的第二條鐵路,自蘭州起經武威、嘉峪關、柳園、哈密、吐魯番至烏魯木齊西站。而1990年通車的貫通北疆的鐵路,從蘭新鐵路的西起點站烏魯木齊西站起始,經石河子、烏蘇、精河至阿拉山口國境站出境,與哈薩克斯坦鐵路接軌,再西經阿拉木圖、莫斯科、明斯克、華沙、柏林,至荷蘭的鹿特丹港。這條自連雲港至鹿特丹港的大動脈,被人們激情地稱為新亞歐大陸橋。
白蘭新鐵路上的吐魯番,先連線庫爾勒,再延伸至喀什,分段建設通車的南疆鐵路,則是沿著古老的絲路北道(新北道出現後,被稱為絲路中道)部分路段而興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