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洲

火洲

火洲,是吐魯番的別稱,因氣候炎熱而得名。唐代著名邊塞詩人岑參在《使交河郡郡在火山腳其地苦熱無雨雪獻》中寫道:“暮投交河城,火山赤崔巍。九月尚淌汗,炎風吹沙埃。何事陰陽工,不遣雨雪來。”詩人把交河的氣候特徵歸之為炎熱、風沙、乾旱三大特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火洲
  • 別稱:吐魯番
  • 拼音:huǒ zhōu
  • 文學典故:《經火山》
名詞解釋,文學典故,吐魯番地貌,植物種植,沙療,特產,

名詞解釋

火洲:
huǒ zhōu
1.亦作"火州"。 2.傳說南海古地名。 3.泛指南方炎熱地方。 4.古地名。漢時為高昌壁,唐時為高昌縣,宋元時為高昌回鶻國都。吐魯番所得突厥文寫本作Qoco,其地即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市之哈剌和卓城(Karakhoja)。
火洲

文學典故

經火山》詩作中描繪說:"火山今始見,突兀蒲昌東。赤焰燒虞雲,炎氛蒸塞空。不知陰陽炭,何獨燃此中。我來嚴冬時,山下多炎風。人馬盡流汗,孰知造化功"。 吐魯番屬典型的大陸性乾旱荒漠氣候。雖然年平均溫度只有14.5℃,然而超過35℃的日數卻在100天以上,即使38℃以上的酷熱天氣也有38日之多。多年測得的絕對最高氣溫為49.6℃(1975年7月13日),而地表溫度能達到83.3℃,是名副其實的"中國熱極"。 火洲多年平均降水量只有16毫米,夏季占一半,而託克遜年降水量只有5.9毫米,終年不雨或雨未覺雨亦不足為奇,可以算得上是"中國乾極"。形成這種"熱極"與"乾極"效應不是偶然的,是與之相處的奇妙地域密不可分。

吐魯番地貌

"吐魯番"為維吾爾語的"最低地"。此處地當歐亞大陸腹心,深居內陸,遠離海洋,周圍為大面積的乾旱區,夾處在東天山博格達山脈與庫魯克塔克山脈之間,形成著名的吐魯番-哈密陷落盆地。又因氣候極度乾旱,流水搬運物質能力很弱,盆地中水力堆積作用甚微,而火焰山又綿亘在盆地中北部,其阻攔效應使天山流水侵蝕與風化物質,難以進入盆地中心,其陷落後得不到物源補充,盆地自然愈來愈低洼。吐魯番盆地面積有5萬多平方公里,東西長275公里,南北寬75公里左右,其中海平面以下的陸地有4050平方公里,海平面以下100米的陸地有2085平方公里,為世界內陸最低的盆地之一。
火洲火洲
吐魯番遠離海洋,海洋濕潤氣團無力進入,西來的大西洋水汽又被天山阻隔。其地勢過低,山地與盆地在短距離內比高超過5600米,氣流下沉增溫產生的焚風效應,就使其乾燥炎熱。由於山地裸露,草木無覆,戈壁沙漠面積大,日照時間長,白天增溫迅速,盆地過低,熱空氣不易散失,形成了北緯42°線上世界唯一的熱火爐。
值得一提的是,盆地北部綿延100多公里、寬10公里、海拔500多米的火焰山,最高峰在勝金口附近,也只有850多米。《山海經》中稱之為"炎火之山",維吾爾語叫"克孜爾塔克",意為紅山,隋唐時期曾叫它為"赤石山"。火焰山山體為紅色砂岩,對太陽光輻射的反射力很強,在強烈陽光照射下,熠熠發光,彎彎曲曲的溝壑,宛若烈焰騰升,故而名火焰山。清代詩人蕭雄形容說:"自四月底始,日光如火,風吹如炮烙","火風一過,毛髮如焦"。著名的古典神話小說《西遊記》曾取材於此。言火焰山的生成是孫悟空大鬧天宮時,誤入太上老君煉丹爐,蹬倒幾塊帶著余火的磚,落到人間形成的。

植物種植

火洲的炎熱雖給人們帶來不爽,土魯番人調整作息時間, "日藏地窖夜出作"。氣溫雖高,但空氣相對濕度低,蒸發強烈,人出汗後即被蒸發,毫無悶熱之感。熱還成為火洲的一種獨特資源,它年日照3000小時,輻射總量達到139.5卡/平方厘米,10℃以上的積溫5391.3℃,幾乎相當於阿勒泰的一倍,比烏魯木齊高2300℃,全年平均無霜期268.6天,有的年份高達324天,使它成為一個天然大溫室,加上晝夜溫差大,生長期長,光照充足,不但喜溫喜光的瓜果葡萄糖分積累高,口味佳,也是全國種植長絨棉的理想基地。

沙療

夏天雖熱,但這裡還盛行一種"沙療",更是少見的奇觀。這是利用當地的氣候和灼人的沙地治療風濕、皮膚疾病的一種獨特方法。沙療在吐魯番已有百餘年的歷史。具有沙療效能的沙丘只有五道林附近的幾道小沙梁,它們坐落在林帶、田園之間;在驕陽似火的沙梁山,搭起一座座五花八門的布棚,男女老少,將身體的大部分深埋在溫度達50一60℃的熱沙中,身旁放置飲料、事物、毛巾等,一面滿頭汗水,一面不斷補充水分,陽光愈烈,氣溫愈高,療效愈佳。目前,這裡已專門成立了沙漠療養所,由醫生指導患者更有效的利用沙療治病。

特產

"吐魯番的葡萄哈密的瓜"
新疆的異域風情魅力無限。即使是荒漠旅途,遊人的感覺亦變得絲毫明麗;在單調寂寞中捉取發現了的微小趣味已成了本能。好比悠閒的茶客兀封一盞香茶,僅裊裊的茶煙氤氳裡頭散出的香味,就能分辨是龍井抑或碧螺春那樣。 礫石砂粒被烤出微微的苦、微微的澀,微微的泥腥;彼此摻合,濃淡交迭。當適應了這種味道的嗅覺,忽地聞到沙篙或者是紅柳、駱駝刺的乾頁味和絲絲潤濕時,不用睜眼睛也可以知道,吐魯番不遠了。
最先晃到的是泥坯房屋。一簇簇的泥坯房屋。在離開泥坯房的村莊不遠,常常會有幢高高的鏤空泥坯小樓,像獨立直豎的是方體形花廳;兀立沙山兀立高處,散謐著幽幽誘人的青甜味。
汽車例必不會在這種別致的鏤花小樓前停下。晾葡萄乾的地方,當然不可以參觀。新疆一年四季氣候變化頗為懸殊,儘管細菌比南方要少;葡萄乾晾乾就可以吃下肚;當地人仍然不希望今天一堆人、明天一班客地晾房空地伸頸東張西望。
人說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已有葡萄乾了,只不過沒人知道當時的人,是否也是採用這種通風透氣的晾房,將一串串葡萄掛在特製的木架上,避開陽光風乾的。
新疆人常常這么說:"吐魯番的葡萄哈密的瓜"雖說哈密的瓜不如鄯善的瓜好吃,但吐魯番的葡萄別具美味無窮,甜沁人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