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成岩岩相

火成岩岩相

火成岩岩相是火成岩體各部分因形成環境的差異所產生的不同的岩石和岩體特徵的總和。火成岩形成深度是劃分火成岩相的主要依據。由於形成深度不同,岩漿溫度、壓力、冷卻速度等一系列物理化學條件就有差異。火山岩和侵入岩雖有聯繫,但岩漿在冷卻時所處的位置不同,在岩相上則有明顯的差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火成岩岩相
  • 外文名:igneous facies
  • 學科:岩石學
  • 劃分標準:形成深度
  • 分離:火山岩、侵入岩岩相
  • 研究內容:岩石和岩體特徵
火山岩岩相,侵入岩岩相,

火山岩岩相

根據火山岩形成環境,分成 6個岩相:①溢流相。粘度較小的岩漿容易流動,常在強烈噴發後溢出,形成熔岩流或熔岩被。最常見的溢流相岩石是玄武岩,其次為安山岩。②爆發相。火山強烈爆發而形成的火山碎屑物在地表的堆積,這種相的岩石的岩性複雜,由不同粒級的火山碎屑岩組成。富含揮發份和粘度大的中、酸性和鹼性岩漿更有利於形成爆發相岩石。火山碎屑物粒度與離火山口的遠近有一定關係,一般在火山口附近堆積的為粗大的火山角礫岩和集塊岩,遠離火山口為細粒的凝灰岩。③侵出相。主要為粘度大、不易流動的中酸性、酸性和鹼性岩漿,在氣體大量釋放後,從火山口往外擠出而成。在火山口內及附近堆積成岩鐘、岩針等熔岩穹丘。在其周圍常有自碎角礫岩化的集塊熔岩或角礫熔岩。一般形成在噴發晚期,特別是在猛烈噴發以後。④火山通道(火山頸)相。通道中充填的岩漿物質或(和)火山碎屑物質。常呈岩牆狀或岩頸狀產出。⑤潛(次)火山岩相。它是與噴出岩同源但為淺成侵入的岩體。岩性特徵與噴出岩相似,一般晶體稍大。形成深度一般比較小,小於3公里,通常為0.5~1.5公里。它常具有熔岩的外貌、而又具有侵入岩的產狀,如岩牆、岩蓋、岩床和岩株等。主要形成於火山作用晚期。⑥噴發(火山)沉積相。它是火山噴發和正常沉積作用的產物,在水盆地中火山碎屑物與正常沉積碎屑物常混合組成向沉積岩過渡的火山碎屑岩,也常有正常的火山碎屑岩,並與正常沉積岩共生,有時夾有薄層熔岩,一般層理比較發育,多半分布在離火山口較遠的地方,在火山作用相對平靜期最為發育。
根據形成的環境,火山岩岩相又可劃分成海相和陸相。海相是在海洋中噴發-沉積形成的。陸相是指在陸上噴發堆積形成的。陸相火山岩與下伏地層常呈噴發不整合接觸,風化殼發育。沉積岩夾層中常有植物和淡水動物化石,碎屑岩較多,碎屑分選差、相變大。熔岩頂部常見熔渣殼和紅色氧化頂,熔結火山碎屑岩常見。海相火山岩常與下伏地層整合接觸,風化殼不發育。共生的沉積岩以泥質岩矽質岩碳酸鹽岩較多,碎屑岩較少,碎屑分選好,相變小,層理髮育,常有鹹水生物化石。熔岩成分變化小,以基性岩為主,有時有枕狀構造,並伴隨有淬碎火山碎屑岩。

侵入岩岩相

指侵入不同深度、不同構造部位的侵入岩的不同外貌特徵,主要是結構構造的特徵。侵入岩岩相一般分為:淺成相(形成深度為0.5~3公里);中深成相(3~10公里);深成相(>10公里)。①淺成相。是岩漿侵入到離地表較淺處冷卻形成的火成岩體,形成時岩漿溫度下降快,結晶較細,常有細粒、隱晶質結構及斑狀結構等特點。岩體多為小型侵入體,如岩牆、岩床、岩蓋和小型岩株等。②深成相。是岩漿侵入在較深部位冷卻形成的岩體,其溫度下降慢,故晶體一般較粗大,形成粗粒至巨粒結構,局部可出現偉晶結構,並常以巨大的岩基出現,岩體主要為花崗岩類,岩體與圍岩界線往往不清楚。③中深成相。其形成的深度介於淺成相與深成相之間,常形成中粒、中粗粒以及似斑狀結構,岩體產狀多為岩株和規模較小的岩基,也可有部分岩盆、岩蓋和岩牆等。淺成相侵入體常與一些潛(次)火山岩體特徵相似,它們的區別主要取決於淺成相岩體與噴出岩是否有成因聯繫,與噴出岩無成因聯繫的,為一般淺成相侵入體。
另外在同一侵入體中,特別在中深成岩體和深成岩體中,各部位的冷卻條件和同化混染程度不完全相同,所以在岩體不同部位的岩石的特徵(結構上和成分上)也有差異,對同一岩體由邊部到中心可以分出:①邊緣相,分布在岩體的邊部,岩石多為細粒或細粒斑狀結構,常有清楚的原生定向構造和較多的圍岩捕擄體。邊緣相的岩石成分與中心相的成分有時相似,有時則不完全相同。原生節理在邊緣相中表現最清楚,尤其是平行於接觸面發育的節理。②中心相,又稱內部相。分布在岩體的中心部位,礦物一般較粗,等粒粗粒及似斑狀結構。在中心相內,捕擄體少而小或沒有,原生流動構造不清楚,岩性比較均勻。③過渡相,分布在邊緣相和中心相之間,故也稱中間相。過渡相一般比邊緣相出露寬,岩石特徵介於邊緣相和中心相之間,岩石結構多為中細粒或中粗粒結構和似斑狀結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