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都護府

瀚海都護府

唐於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四月設立燕然都護府,統瀚海等六都督皋蘭等七州。都護府設在故單于台,以揚州都督府司馬李素立為燕然都護。故單于台位於今烏拉特中旗。龍朔三年(663年),又移燕然都護府治於回紇部落(今蒙古國北杭愛省鄂爾渾河西岸哈剌巴剌哈孫),更名瀚海都護府,與單于都護府以磧為界,磧北鐵勒諸部各羈縻府州皆隸瀚海。轄境約今蒙古國及俄羅斯葉尼塞河上游和貝加爾湖周圍地區。紅髮綠瞳的堅昆等居於貝加爾湖乃至葉尼塞河等部落皆受瀚海都護府統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瀚海都護府
  • 設立時間:唐於貞觀二十一年
  • 前身:燕然都護府
  • 更名時間:龍朔三年
概況
瀚海都護府,唐朝管理北方鐵勒諸族的都護府,安北都護府的前身。
唐太宗貞觀二十一年(647年),鐵勒、回紇等十三個部落內附唐朝,唐太宗在陰山之麓的單于台(在今內蒙古杭錦後旗北烏加河(古黃河)北岸)設定燕然都護府,以揚州司馬李素立為都護,管理這十三個部落,轄境東到大興安嶺、西到阿爾泰山、南到戈壁、北到貝加爾湖的整個蒙古高原。
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唐朝又在雲州設立了單于都護府(雲州雲中縣西北也有一個單于台,以此得名),與燕然都護府以沙漠為界,南北分治鐵勒(漠北)與突厥(漠南)。
龍朔三年(663年)二月十五日,燕然都護府改稱瀚海都護府,治所遷移到回紇本部(今蒙古國哈爾和林)。單于都護府改名雲中都護府,移置雲中故城(今內蒙古托克托縣古城鄉[1]),仍以磧為界,磧北諸蕃州悉隸瀚海,磧南並隸雲中。
總章二年(669年)八月,瀚海都護府又改稱安北都護府。
《隋書》卷84《北狄列傳·鐵勒》記“獨洛河北有僕骨、同羅、韋紇、拔也古、覆羅並號俟斤,蒙陳、吐如紇、斯結、渾、斛薛等諸姓,勝兵可二萬。”隋時的韋紇(即回紇)尚在土拉河(獨洛河)之北。傳至首領菩薩時,回紇逐漸強盛起來。“貞觀初,菩薩與薛延陀侵突厥北邊,突厥頡利可汗遣子欲谷設率十萬騎討之,菩薩領五千騎與戰,破之於馬鬃山,因逐北至於天山,又進擊,大破之,俘其部眾,回紇由是大振”(《舊唐書·回紇傳》)。隋末唐初,鐵勒和突厥以土拉河為界;突厥北邊指土拉河。回紇越土拉河而侵突厥北邊。薛延陀大破突厥後,占據蒙古天山(即元之哈拉和林山)。回紇歸屬薛延陀汗國。貞觀二十年(646年),回紇酋帥吐迷度與鐵勒十一部合兵,大破薛延陀多彌可汗,“遂並其部曲,奄有其地”(《舊唐書·回紇傳》)。貞觀二十一年(647年)“[正月]丙申,詔以回紇部為瀚海府……多濫葛為燕然府……思結別部為蹛林州,白霫為寘顏州;各以其酋長為都督、刺史”(《資治通鑑》一九八,6244-6245)拜吐迷度為懷化大將軍兼翰海都督府都督。又經數代,傳至首領骨力裴羅時,東征奚、契丹,西破拔悉密、葛邏祿、堅昆,樹牙帳於郁督軍山,建立了強大的回紇汗國。“天寶三年(公元744年)八月,回紇骨力裴羅自立為骨咄祿毗伽闕可汗,遣使言狀,上(唐玄宗)冊拜裴羅為懷仁可汗”(《資治通鑑》卷215)。“於是,葛邏祿之處烏德韃山者臣回紇;在北庭、金山者自立葉護”(《新唐書·葛邏祿傳》)。回紇的統治中心轉移到了蒙古天山附近。
瀚hàn匣翰‘水浩大貌’。瀚海亦作翰海。《史記·匈奴傳》:“漢驃騎將軍(霍去病)之出代二千餘里,與左賢王接戰,漢兵得胡虜凡七萬餘級,左賢王將皆遁走。驃騎封於狼居胥山,禪姑衍,臨翰海而還。”《集解》引如淳:“翰海,北海名。”《正義》:“翰海自一大海名,群鳥解羽伏乳於此,因名也。
關於瀚海之位置,乃今俄羅斯貝加爾湖。有的猜測說是內蒙境內,認為霍去病沒有打到過那么遠,這是十分可笑的。首先霍去病、衛青漠北之戰的背景是,匈奴單于遠走漠北。而漢朝則是準備數年。這次遠征耗費巨大,要知道陳湯遠征西域接近中亞的地區斬郅支單于也沒要中央分毫,霍去病的這次耗費巨大令漢朝準備多年的遠征比到西域只遠不近!更有可笑的觀點用蒙語或者突厥語的一些發音習慣來試圖論證瀚海的位置,漢朝後幾百年才出現的民族的語言如何發音和霍去病漠北之戰打到哪裡沒有任何關係!任何關於瀚海位於內蒙地區任何湖泊的猜測和所謂的考證都是毫無意義的!這場戰爭是一次穿越沙漠的大會戰。瀚海位於大漠以北。
再者,唐史記載的清清楚楚:“移瀚海都護府於磧北。瀚海都護舊曰燕然都護府。二府以磧為界”。磧,沙漠也。瀚海都護府位於於磧北。
而漠北唯一有可能大湖泊,貝加爾湖!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六月,薛延陁餘眾二萬人渡鮮崿河,侵(澣)[瀚]海、金微、幽陵,三郡都督各發兵逆擊,大破之,斬獲八千級。於是發燕[然]副都護元[禮]臣率九姓鐵勒捕[之]。”(《冊府元龜》九八五,11573頁)“六月,薛延陁餘眾二萬人侵瀚海、金(徽)[微]、幽陵三郡,發燕[然]副都[護]元禮臣率九姓鐵勒捕[之]。”(《冊府元龜》九七三,11432頁)鮮崿河即今蒙古國色楞格(Selenga)河,薛延陀渡色楞格河後,首當其衝的是瀚海府。《冊府元龜》的這條記載應是《辭海》稱瀚海府“故地在今蒙古國布爾乾省一帶”的主要依據。然薛延陀渡色楞格(Selenga)河所侵瀚海可以理解為瀚海府的飛地,是未遷徙到杭愛而留在原地的回紇。
在設立鐵勒諸羈縻州、府(都督府)的同時,唐於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四月設立燕然都護府,統瀚海等六都督、皋蘭等七州,都護府設在故單于台,以揚州都督府司馬李素立為燕然都護。“又置燕然都護府以統之。”(《舊唐書·北狄傳·鐵勒》,5349頁。)、“即故單于台置燕然都護府統之,六都督、七州皆隸屬,以李素立為燕然都護。”(《新唐書·回鶻傳上》,6112-6113頁)、“至四月十日,置燕然都護府,以揚州司馬李素立為都護,瀚海等六都督、皋蘭等七州,並隸焉。”《唐會要》七三《安北都護府》1558頁)。燕然都護府所在的故單于台位於今烏拉特中旗。“[四月]丙寅,置燕然都護府,統瀚海等六都督、皋蘭等七州,以揚州都督府司馬李素立為之。”(《資治通鑑》一九八,6246頁)胡註:“六都督、七州並見上。《新書》曰:‘置燕然都護府於故單于台’宋白曰:‘在西受降城東南四十里。’”。宋白又曰:“西受降城東南渡河至豐州八十里,西南至定遠城七百里,東北至磧口三百里。”西受降城在今烏拉特中旗西南烏加河北岸、狼山口南。西受降城東南渡河至豐州八十里,在西受降城東南四十里的故單于台離豐州約四十里。呼和浩特市西也有單于台。《漢書·武帝紀》記元封元年:“出長城,北登單于台。”《資治通鑑》注引杜佑雲單于台在雲州雲中縣西北百餘里。按,唐雲中縣在今山西大同市地。《辭海》稱此單于台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西。
龍朔元年(661)“[十月]回紇酋長婆閏卒,侄比粟毒代領其眾,與同羅、仆固犯邊”(《資治通鑑》二○○,6326)《考異》曰:“《新書傳》云:“‘婆閏卒,子比粟嗣。’今從《舊傳》。”比粟毒之毒即墨毒(冒頓之讀音)之毒(越南語độc),此毒即古法語之duc‘duke公爵’。龍朔三年(663年),改燕然都護府為瀚海都護府,都護府設在回紇本部。同年“比粟毒敗走,因以鐵勒本部為天山縣”(《舊唐書》一九五《回紇傳》,5197-5198)《突厥集史》七《編年》錄此條,岑仲勉先生稱:“此之天山縣,在今漠北外蒙古,蓋因鬰督軍山一稱天山而名,非西州之天山縣也。”“二月,徙燕然都護府於回紇,更名瀚海都護;徙故瀚海都護於雲中古城,更名雲中都護。”(《資治通鑑》二○一,6333)胡註:“雲中都護府治金河,即秦、漢雲中舊城,東北至朔州三百七十里,麟德元年,更名單於大都護府。杜佑曰:‘單于都護府南至榆林郡百二十里,東南到馬邑郡三百五十里。’”“單于大都護府,戰國屬趙,秦漢雲中郡地也。大唐龍朔三年,置雲中都護府,又移瀚海都護府於磧北。瀚海都護舊曰燕然都護府。二府以磧為界。”(《通典》一七八《古冀州》,4744-4745)此磧並非龍朔二年鄭仁泰、薛仁貴所過之回鶻牙(喀喇和林附近)之北的大磧,而是蒙古國的戈壁省。“龍朔中,以燕然都護府領回紇,更號瀚海都護府,以磧為限,大抵北諸蕃悉隸之。”(《新唐書》二一七《回鶻傳上》,6114)。“龍朔三年二月十五日,移燕然都護府於回紇部落,仍改名瀚海都護府。其舊瀚海都護府移置雲中古城,改名雲中都護府。仍以磧為界,磧北諸蕃州悉隸瀚海,磧南並隸雲中。”(《唐會要》七三《安北都護府》,1558)此磧應是陰山之北的大磧。“唐龍朔三年,分豐、勝二州界置瀚海郡都護府。”(《太平寰宇記》三八《關西道麟州》)豐州,隋開皇五年(公元585年)升永豐鎮置。治九原(今五原南)。轄今內蒙古河套西北部及其迤北一帶。唐末入党項。勝州,隋開皇二十年(公元600年)分雲州置。治榆林(今內蒙古準格爾旗東北十二連城)。轄今內蒙古準格爾旗、達拉特旗、伊金霍洛旗、東勝市及黃河東岸托克托一帶。唐專轄西岸地。按《太平寰宇記》的此條記載,瀚海都護府似設在豐州、勝州之邊界上。經龍朔二年(662)的蒙古天山一戰,多覽葛遭受到鄭仁泰、薛仁貴等率領的唐軍的毀滅性打擊。以多覽葛所置的燕然府蕩然無存。龍朔三年,唐朝以燕然府之地置天山縣,燕然(都督)府從此消失。唐於貞觀二十一年設立的燕然都護府從故單于台移入回紇所在的瀚海都督府(胡省三“瀚海都護後移於回紇本部”),改名瀚海都護府。“總章二年(669年)八月二十八日,改瀚海都護府為安北都護府。”(《唐會要》七三《安北都護府》1559頁)、“甲戌,改瀚海都護府為安北都護府。”(《資治通鑑》二○一,6359頁)、“安北大都護府,本燕然都護府。龍朔三年曰瀚海都護府。總章二年更名。”(《新唐書》三七《地理志·關內道》976頁)。“總章(668-669年)中,改為安北大都護府,北至陰山七十里,至回紇界七百里,去洛陽二千九百里,在黃河北。”(《太平寰宇記》三八《關西道麟州》)、“天德軍……總章二年,又改名安北都護。尋移於甘州東北一千一十八里隋故大同鎮。”(《元和郡縣圖志·關內道·天德軍》)“三月,丙辰,朔方道大總管張仁願築三受降城於河上。”(《資治通鑑》二○九,6620-6621頁)胡註:“中受降城在黃河北岸,南去朔方千三百餘里,安北都護府治焉。……宋白曰:……中受降城西北至天德軍二百里,南至麟州四百里,北至磧口五百里,本秦九原郡地,在榆林,漢更名五原,開元十年於此置安北大都護府。”中受降城在五原(今包頭市西南),開元十年(722年)移安北大都護府於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