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白蟻科

澳白蟻科

澳白蟻科(Mastotermitidae)澳白蟻科僅分布於大洋洲。取食活木和死木。頭圓形,觸角30節,前胸背板平,寬於頭,無囟。後翅臀域大,4跗節,尾須5節。無工蟻,雌蟲有產卵器。

白蟻的胸部由前胸、中胸、後胸三節組成。每節有數塊幾丁板,按照生長的位置稱為背板、側板和腹板,由膜質部分相互連結。前胸腹板在一般種類,已退化不易看到。低級白蟻的胸部較為寬大,同時,有翅成蟲的胸部較土蟻和兵蟻的胸部發達。前胸背板游離,不與中胸背板連線,而中胸背板與後胸背板則相互連線。前胸背板的式樣變化很大,在有些種兵蟻和工蟻基本上是平坦的,僅前緣略高起:而有些種兵蟻和工蟻中部前方部分顯著隆起,使整個前胸背板近似馬鞍形。但有翅成蟲的前胸背板平坦。從背面看,前胸背板的形狀有橫向長方形、元寶形、半圓形,前寬後狹的梯形等等。前緣及後緣的中央往往有深淺不同的凹刻,也有些種的前胸緣光滑不具凹刻。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澳白蟻科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昆蟲綱
基本簡介,分類學,形態特徵,生活習性,生長發育,食物來源,

基本簡介

澳白蟻科(Mastotermitidae)澳白蟻科僅分布於大洋洲。取食活木和死木。
頭圓形,觸角30節,前胸背板平,寬於頭,無囟。後翅臀域大,4跗節,尾須5節。無工蟻,雌蟲有產卵器。
有1現生屬澳白蟻屬Mastotemes和1化石屬Miotermes(僅見於歐洲第三紀地層)。

分類學

澳白蟻科(Mastotermitidae)屬於動物分類學裡的一個科目。昆蟲綱(INSECTA )包括有翅亞綱 (PTERYGOTA);有翅亞綱 (PTERYGOTA)包括等翅目 (ISOPTERA )。
等翅目 (ISOPTERA )里包括:
1、澳白蟻科 (Mastotermitidae)
2、草白蟻科 (Hodotermitidae )
3、木白蟻科 (Kalotermitidae)
4、鼻白蟻科 (Rhinotermitidae)
5、齒白蟻科 (Serritermitidae )
6、白蟻科 Termitidae

形態特徵

每一胸節的腹面生足一對。足一般頗短,但也有少數種的足相當長。每足分為基節、轉節、腿節、脛節和跗節五段。基節和轉節很短小,腿節和脛節較長。脛節的邊緣常生有一排硬刺,在脛節的末端有2—3枚硬刺。跗節包括幾個小節,澳白蟻科的跗節為5節,原白蟻科的跗節分離不完整,由腹面看可見到5節,而由背面看只見到4節,木鼻白蟻屬,印白蟻屬的跗節3節,其餘大部分白蟻的跗節都是4節。在最末一個跗節的末端生有一對彎曲的爪。木白蟻科有些種類的有翅成蟲的末節跗節有爪間突。
有翅成蟲的中胸和後胸背面,各生翅一對。翅為薄膜質,形狀狹長,不飛時泗翅平貼於背部,向後伸過腹部末端。翅面平坦或密布刻點。前翅略長於後翅。翅脈的分布在前翅與後翅也並不完全一樣,低級白蟻。這種差別較大,高級白蟻較趨於一致。澳白蟻科的後翅有大的臀片,其他幾科都缺少這一部分。靠近翅基部有一條橫縫,稱為肩縫。有翅成蟲的翅經過飛翔以後即由肩縫處脫落,四翅脫落後所殘存的翅基部近於三角形,稱為翅鱗。木白蟻科和鼻白蟻科的前翅鱗顯著大於後翅鱗。而白蟻科的前後翅鱗約為同等大小。翅脈的變化非常大,總的規律是低級白蟻翅脈較複雜,愈高級則翅脈愈簡單。木白蟻科的有翅成蟲可以見到前緣脈、亞前緣脈、徑脈、徑分脈、中脈和肘脈,徑分脈有許多分枝。在鼻白蟻科和白蟻科中,徑脈與徑分脈合併為一,可仍稱為徑分脈,而臀脈消失。中脈的起源很有趣,有些種的中脈在肩縫之後由徑分脈分出,有些種的中脈在肩縫後由肘脈分出,另外,也有些種的中脈在肩縫處獨立伸出。中脈的部位不一定。可能靠近徑分脈,也可能靠近肘脈,往往在翅中點以後開始分出數個支脈。肘脈有較多的支脈,靠近翅基的支脈比較粗壯,離翅基遠的支脈比較細弱。有些屬中在各主脈和大形支脈之間還有極多細小的網狀脈互相通連。
從有翅成蟲轉變的蟻王和蟻后,終生都保留著兩對翅鱗。短翅型補充蟻王和蟻后,只有兩對發育不全的翅芽。所以除去身體硬化的程度,顏色的深淺和複眼發育狀況上的差別外,根據翅鱗的有無就可以很清楚地將原始蟻王和蟻后與補充的蟻五和蟻后區別開。
白蟻的腹部圓筒形或橄欖形,由10節組成。每節背面有背板一塊。腹面第一節的腹板退化成一極小片。第二節以後每節均有明顯的腹板。雄性有翅成蟲的第2節至第9節腹板的形狀大致是相同的,第10節分為兩塊,生殖孔在第9,10節腹板之間。雌性有翅成蟲的第7節腹板的長度顯著大於其餘各節,並且覆蓋著以後的腹板的一部分,後緣為圓形:第8、9、10三節的腹板在中部間斷,各分為左右兩小塊;雌性生殖孔位於第了節腹板下面。除去澳白蟻科外,各科雌蟻都沒有產卵器。背板幾丁化程度較腹板為甚:腹部的側壁呈膜質。蟻后腹部膨大,節間膜特別擴展,因而各板形成排列在龐大的白色腹部上的幾丁小塊。此外,在生殖類型的腹部有短而直立的黃毛,由褐斑點上生出,稱為分泌毛,能引誘工蟻舐吮,對於品級形成上有重要意義。在前8個腹節上,有8對氣門.,但蟻后只有6對。低級白蟻在第9對腹板上生有一對短小腹刺,腹刺可能生於兩性,也可能只生於一性。如家白蟻的雄性有一對腹刺,雌性缺腹刺。
一般白蟻(木白蟻科、鼻白蟻科、白蟻科及原白蟻科)的工蟻在第5腹板基部有腹板腺,能分泌一種外激素或稱跟蹤物質。但澳白蟻科的腹板腺分別位於第3、第4及第5各腹板,而非洲草白蟻僅存於第4腹板基部。

生活習性

白蟻為社會性昆蟲,從卵孵化幼蟲後就分化成為工蟻、兵蟻、若蟲等不同的品級,其若蟲等又可成為具有繁殖能力的有翅成蟲。不同白蟻種類的品級分化有所不同,木白蟻科和原白蟻屬的白蟻生活史缺少工蟻這一品級;鼻白蟻科的家白蟻、散白蟻、原鼻白蟻等和白蟻科的黃球白蟻、大鋸白蟻等的品級分化有補充型蟻王、蟻后;大白蟻、土白蟻等生活史中缺補充型蟻王、蟻后。
白蟻是天生的傑出的建築師。白蟻是巢居生活的昆蟲,蟻巢是白蟻集中生活的大本營,但群體活動的範圍可以擴展到巢外相當遠的距離。各類白蟻不論如何生活,都有或簡或繁的蟻巢,有些在地上築壟高達9米,基部直徑20-30米,有的巢築在地下,也有的築在牆壁里、樹木中。在天然環境中脫離蟻巢的白蟻很難長期得以生存,所以蟻巢在白蟻生活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蟻巢不僅有保護白蟻群體免受外敵侵害的作用,而且提供一個適於白蟻生活的穩定環境。蟻巢內的溫度經常保持在溫暖的幅度內,冬季巢內溫度高於巢外,而在夏季巢內溫度卻低於巢外。黑翅土白蟻的主巢溫度通常處於25-28℃,當冬季周圍土溫降至9-19℃時,巢內溫度不低於20℃,夏季巢外酷暑,而巢溫仍然相對穩定。巢內濕度的保持也是依賴於蟻巢的外殼,白蟻自身的活動和菌圃的代謝作用,都可以調節巢內的溫度和濕度。

生長發育

雌雄配對營建新居後即行交配產卵,一般交配後一個星期產卵,一個月左右孵化。初期群體0.5年50頭,1年80-243頭,1.5年300頭,2年418-956頭,2.5年1000-1500頭,3.5年2732頭,4年5000頭,5年估計也可能僅有10000頭,6-7年發展比較快,尚未產生有翅成蟲前仍是未成熟群體。
群體數量的發展快慢,主要取決於生態條件,特別是溫、濕度和食料是否得到滿足。1973年4月27日接種配對一批置於恆溫(300C)、恆溫(85%)培養箱中,給予充分食料和適當水分,群體發展相當快,在1974年7月24日檢查一對(配對後15個月)群體數量已達1039頭,其中工蟻915頭(占88%),兵蟻124頭(占12%)以及蟻卵一堆。
黃亮文、陳麗玲(1984)在室溫條件下,成蟲配對後5-10天開始產卵,產卵盛期在第6天,當年產卵期有5個月,每天雌蟲平均產卵為46粒。雌蟲產卵後,如果不斷將卵取走,產卵量顯著提高,每天雌蟲可產卵約96粒,比正常產卵增加一倍。
產卵後第31-35天孵化,卵要經父母蟻或工蟻舐觸、撫育才能孵化,幼蟻共有6個齡期,4齡出現工、兵蟻分化,擬工蟻可以產生短翅補充型。從1齡工蟻到6齡工蟻需20.22天,孵化後19-22天出現黃兵蟻,從白兵蟻到黃兵蟻大約8-9天。

食物來源

白蟻食性很廣,其營養物質來源於植物,以植物性纖維素及其製品為主食,兼食真菌和木質素,偶爾也食澱粉、糖類和蛋白質等等。然而,人們也常見白蟻會蛀食人造纖維、塑膠、電線電纜甚至磚頭、石塊、金屬等,它們是以口吐乙酸之類的化學物質來腐蝕、熔化這些物件的。除此之外,也能吞食同一蟻巢內的白蟻屍體、幼蟻發育中蛻下的舊皮,在外界食料缺乏的情況下,也會吞食蟻卵甚至幼蟻。不過相互吞食不是它們的正常營養方式。
白蟻的食物可歸納為以下幾方面。
(1)活體植物:
許多種土棲白蟻都能取食植物的根、莖,尤其是幼苗、嫩莖和根部
(2)含糖量高的乾枯植物;
纖維素在白蟻全部食譜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許多種白蟻不僅取食天然木材和乾枯植物,如蛀食枯死樹樁、枯枝落葉和被木材腐朽菌寄生的枯木。黑翅土白蟻和黃翅大白蟻還取食曬乾的牛糞。除此之外,白蟻還能取食各種含纖維素的加工產品,象紙張、布匹等。
白蟻對纖維素的消化與吸收:白蟻雖然取食大量的纖維素,但是光靠白蟻本身並不能完成消化纖維素的全部過程。除白蟻科以外,其它白蟻腸內都含有數量很多的單細胞生物,其中包括了原生動物的四個綱(鞭毛綱、肉足綱、孢子綱、纖毛綱)以及細菌,已定名的有300多種。這些微生物與白蟻是共生關係,只有依靠這些微生物的協助,才能使纖維素消化轉變為白蟻可以吸收利用的物質。
(3)從微生物中攝取補充其他營養物質;
某些白蟻取食真菌,這些真菌有兩類,一類由白蟻用特殊的方法培養,另一類不是經白蟻特殊培養的。
(4)白蟻屍體、幼蟻蛻皮、蟻卵和幼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