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鴕鳥目

澳洲鴕鳥目

澳洲鴕鳥目包括食火雞及鴯鶓兩屬,體型較大,後肢有三趾均向前。翼退化,羽毛的特點是副羽特別發達,和正羽等長。澳洲鴕鳥目內趾具一銳爪,用作為強而有力的進攻武器,可將狗,甚至人致於死命。骨盆為開放型。分布於澳洲、紐幾內亞和其附近的島嶼上。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澳洲鴕鳥目
  • 拉丁學名:Dromaius novaehollandia
  • :鳥綱鴯鶓科
  • 分布區域:澳洲
鴯鶓,物種特徵,分布範圍,鶴鴕,

鴯鶓

鴯鶓(學名:Dromaius novaehollandia)是鳥綱鴯鶓科唯一物種,以擅長奔跑而著名,是澳洲的特產,是世界上第二大的鳥類,僅次於非洲鴕鳥,因此也被稱作澳洲鴕鳥,翅膀比非洲鴕鳥和美洲鴕鳥的更加退化,足三趾,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鳥種之一。棲息於澳洲森林和開闊地帶,吃樹葉和野果。鴯鶓終生配對。每窩產7-10枚暗綠色卵,卵長13mm。在地面上築巢。雄鳥孵卵約60天。體上有條紋的幼雛出殼後很快就能跟著成鳥跑。特別的氣管結構在繁殖期可發出巨大的隆隆聲。鴯鶓是澳大利亞的國鳥

物種特徵

鴯鶓體高150-185 cm,體重30-45 kg,壽命10年。成年雌性比雄性大。鴯鶓形似非洲鴕鳥而較小,屬於平胸類,沒有龍骨,嘴短而扁,羽毛灰色、褐色或黑色,長而捲曲自頸部向身體的兩側覆蓋。翅膀退化,完全無法飛翔。足三趾,腿長善走。羽毛髮育不全,具纖細垂羽,副羽甚發達,頭、頸有羽毛、無肉垂。體健壯,腿長,同其親屬鶴鴕一樣。兩性體羽均為褐色,頭和頸暗灰,頸部裸露的皮膚呈藍色,喙為灰色,翅膀隱藏在殘留的羽毛下,在炎熱的天氣,可以促進機體冷卻。龐大的身體是由兩個強大的灰色的三趾腿支撐。雛鳥有一個蓬鬆羽毛的頭,身體由棕色和黑色條紋的羽毛組成。鴯鶓的跑速每小時可達50公里,被困時用三趾的大腳踢人。

分布範圍

分布於澳大利亞大陸,但是在開闊地區比較常見,而在山地和茂密的森林等地比較罕見。
鴯鶓的分布鴯鶓的分布

鶴鴕

喙寬扁,背面有隆起,頭頂有高的角質冠,頭頂和頸的大部分棵出,體羽長且分叉。棲於熱帶雨林中,以果實為食。
鳥綱鶴鴕目鶴鴕科的一種。又稱食火雞。分布於大洋洲東部、紐幾內亞和附近島嶼。 
產於澳大利亞-巴布亞地區的幾種大型不能飛的鳥類。為鶴鴕目(Casuariiformes)鶴鴕科(Casuariidae)唯一的代表。鶴鴕時速可達50公里。鶴鴕目亦包括鴯鶓。已知鶴鴕曾用它的腳猛劈而把人劈死,三趾中最內側腳趾有一個匕首般的長指甲,能在灌叢中小道上迅速賓士。有一骨質頭盔保護著光禿的頭部。成鳥體羽黑色,未成熟鳥淡褐色。每窩產3∼6枚綠色卵,卵長13公分(5吋),雄鳥孵卵,孵化期約50天。在地面上用植物葉子作巢,幼雛體上具條紋。鶴鴕吃果實和小動物。有3個種,有些人認為是6個種,每個種包括幾個亞種。產於紐幾內亞及其附近島嶼和澳大利亞的普通鶴鴕(Casuarius casuarius)是最大的種類,體高几達1.5公尺(5呎),喉部有2個紅色長肉垂。
是世界上第三大的鳥類,僅次於鴕鳥和鴯鶓,翼非常退化,比鴕鳥和美洲鴕鳥的翅膀更加退化。鶴鴕目和美洲鴕鳥一樣,也有三個腳趾。鶴鴕目分布於澳大利亞和紐幾內亞等地,有兩科四種。
體高1.7米,重約70千克。頭頂有高而側扁的、呈半扇狀的角質盔;頭頸裸露部分主要為藍色;頸側和頸背為紫、紅和橙色,前頸有2個鮮紅色大肉垂。足具3趾,均向前。體被亮黑色髮狀羽;翅小,飛羽羽軸特化為6枚硬棘。雌雄羽毛相似,但雌鳥體型較大,前頸的2個肉垂亦較大。
棲息於熱帶雨林。能奔跑,善跳躍,性機警。鳴聲粗如悶雷。性兇猛,常用銳利的內趾爪攻擊天敵。單棲或成對生活,在密林中有固定的休息地點和活動通道。食物隨季節而變化,主要吃漿果,有時也吃昆蟲、小類。雌鳥在6~9月產卵,通常每窩3~6枚。卵呈暗綠色。孵化期約49天。2齡後羽飾似成鳥,4~5齡性成熟。
這種鳥生活在熱帶雨林中,以擁有12厘米長、類似匕首一樣鋒利的爪而著稱。利爪結合強有力的腿,它們能夠將人類內臟鉤出,而對付狗和馬只需一擊即可致命。這種鳥類感到受到威脅的時候就發起攻擊,2007年,它被金氏世界紀錄收錄進“世界上最危險的鳥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