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哺乳動物化石遺址

澳大利亞哺乳動物化石遺址

澳大利亞哺乳動物化石遺址是澳大利亞最大、保存最為完好的化石遺址。考古學家在這裡採集到已經滅絕的巨袋鼠化石52具;在洞中發現了袋獅骨骼化石,此化石保存得相當完整。後來,考古學家又在這裡先後發現了幾萬塊袋獅下顎骨和頭骨化石,同時還發現了針鼴、鴨嘴獸以及鳥類爬蟲類的骨骼化石。其中有的骨骼化石長達2米,直至今天依然在洞穴中保存著。遺址群中最早的化石可追溯到28萬年前,這處化石遺址提供了澳大利亞遠古時代重要的生態環境資料,具有重要的考古價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澳大利亞哺乳動物化石遺址(里弗斯雷和納拉庫特)
  • 外文名:Australian Fossil Mammal Sites(Riversleigh / Naracoorte)
  • 編號:611-011
  • 所在地:澳大利亞里弗斯利的和納拉庫特
  • 保護情況: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 列入時間:1994年
簡介,發掘,保護,意義,考古,評價,化石介紹,

簡介

1994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N(I)(II)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評為遺產的報告:世界遺產委員會第18屆會議報告。
澳大利亞哺乳動物化石遺址位於澳大利亞里弗斯利的和納拉庫特的化石遺址向人們揭示了古澳大利亞的氣候環境,揭示了澳大利亞近2500萬年里有袋動物的進化史,從而受到世界的矚目,並於公元1994年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澳大利亞哺乳動物化石遺址澳大利亞哺乳動物化石遺址

發掘

納拉庫特山洞洪積世的化石於公元1859年被一個叫泰內森的人首次披露,他相信在澳大利亞找到了聖經里“大洪水”的證據。當時在英國、在歐洲正在進行著一場有關進化論和上帝創世論的激論,此處化石遺址發現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公元1980年斯特林教授描述了自斯貝西蒙山洞發現的謎一般的有袋類“獅子”的遺骨,這引起了科學組織的些許興趣,但更深的研究並沒有進行。公元1963年~公元1964年南澳大利亞的洞穴探測組織在海斯泰山洞採集到已經滅絕的巨袋鼠三個亞科的52具化石,隨後更多的化石在佛克斯山洞被發現,所有的化石都被保存在南澳大利亞博物館里。此時古生物學者羅德·威爾斯和洞穴探測組織的成員開始對岩洞進行更細緻的搜尋,以求發現更多化石。
澳大利亞哺乳動物化石澳大利亞哺乳動物化石
公元1969年幸運之神來臨了,卡特萊爾和威爾斯發現了維克多利亞岩洞的擴展地帶。他們穿過一系列山洞和其通道,發現了一個有著成千上萬脊椎動物化石的山洞。如今這處遺址被稱作化石洞。公元1971年發掘繼續進行,加爾布里斯和瑞特穿過距化石洞幾百米遠的狹窄的通道,發現了兩處化石遺址,後來這些發現一本期刊作了專門報導。
公元1969年下半年開始在佛林德斯大學學者羅德·威爾斯的指導下對化石洞進行發掘。羅德邀請了當時在阿德萊德大學地理系的凱文教授進行地理探測,確定岩洞和化石的年齡,這項工作直到今天仍在進行。

保護

公元1969年10月,在國家有關部門的干預下,納拉庫特岩洞和化石洞開始對外開放,並於公元1971年修建了通向岩洞旅遊路線,公元1975岩洞被重新命名,叫做維克多麗亞岩洞。公元1979年觀光者中心和圖書館成立並對外開放。近二十年來,約138平方米的沉積物和骨頭從化石遺址被發掘出來,約5000噸重,化石洞占了4%。
已發掘了5200件館藏品,相對於龐大的資源來說,這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若非一小部分沉積物被從表層移走,岩洞會依舊保持著其特有的古樸風貌。維克多麗亞岩洞的更新世脊椎動物的化石無論含化石的沉積物上來說,還是從動物區系的多樣化程度上來說,都稱得是澳大利亞最大、保存最為完好的化石遺址。

意義

遺址群可追溯到公元前280000年以前,提供了澳大利亞前歐洲時代和更新世晚期無與倫比的有關環境和生態方面的記錄,其中包括保存完好的澳大利亞冰河紀巨型動物(巨大的、已滅絕的哺乳動物、鳥類爬行動物)的化石,也包括一些近代生物的化石,如蝙蝠、蛇、鸚鵡、龜、老鼠、蜥蜴和青蛙等。化石包括一些完好無缺的頭蓋骨,最纖細處也沒有遭到損壞。專家認為岩洞經過千百萬年的積累,最終沉積物擋住了它的入口。另外兩處化石遺址自冰河期就沒有人動過。實際上所有已知岩洞化石遺址都經歷了類似的形成過程,並含有脊椎動物的化石或亞化石。正在進行的發掘和研究表明一些岩洞之間有著密切聯繫,另外一些也可能有某些聯繫。研究取得進一步突破的可能性極大。

考古

澳大利亞哺乳動物化石遺址,位於澳大利亞的納臘庫特里和利伯茲里。其中,納臘庫特里的面積約3平方千米,利伯茲里的面積約100平方千米。1969年8月,考古學家在納臘庫特里附近的維克特利亞溶洞中,首先發現了比較完整的袋獅骨骼化石。後來,考古學家又在這裡發現了幾萬塊袋獅頭骨和下顎骨化石,同時還發現了鴨嘴獸、針鼴和鳥類、爬蟲類的骨骼化石。有的骨骼化石長達2米,至今仍保存在洞穴中。
澳大利亞哺乳動物化石遺址澳大利亞哺乳動物化石遺址
考古學家在利伯茲里,發現了完整的袋狼化石。袋狼曾是澳大利亞最大的肉食類哺乳動物,1936年後絕種。另外,在這裡還發現了蝙蝠、昆蟲和一些植物的化石。
化石證明,沙漠地帶在5000年前曾經生長著鬱鬱蔥蔥的熱帶雨林,並且存在過巨大的淡水湖。從那以後,澳大利亞大陸向赤道方向移動,氣溫逐漸上升,最終導致湖泊、泉水乾涸。
利伯茲里正在修建“自然遺產中心”,預計將花費1.1億澳元。中心建成後,將保存和展覽從這裡發掘出的各種化石。

評價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位於東澳大利亞北部和南部的里弗斯雷和納拉庫特排在世界十大化石景點之列。它們極有力地代表了澳大利亞珍稀動物群的各個進化階段。 里弗斯利及納拉庫特分別位於東澳大利亞的北部及南部,是全球排名前十大的化石發掘地之一。在這兩處所挖掘到的化石不僅數量可觀且都相當完整。其中里弗斯利是世界上最豐富的哺乳類動物化石發掘地之一,其大多是活動於中新世及上新世時期的動物,而在納拉庫特所發現的化石中,有風類仍存活於現今的澳大利亞境內。這兩地完整地呈現澳大利亞特有動物群的演化關鍵時期,是一極珍貴的化石遺址。

化石介紹

化石(Fossil)存留在岩石中的動物植物遺骸。通常如肌肉或表皮等柔軟部分在保存前就已腐蝕殆盡,而只留下抵抗性較大的部分,如骨頭或外殼。它們接著就被周遭沉積物的礦物質所滲入取代。許多化石也被覆蓋其上的岩石重量壓平。
化石,經過自然界的作用,保存於地層中的古生物遺體和他們的生活遺蹟。
簡單地說,化石就是生活在遙遠的過去的生物的遺體或遺蹟變成的石頭。在漫長的地質年代里,地球上曾經生活過無數的生物,這些生物死亡後的遺體或是生活時遺留下來的痕跡,許多都被當時的泥沙掩埋起來。在隨後的歲月中,這些生物遺體中的有機物質分解殆盡,堅硬的部分如外殼、骨骼、枝葉等與包圍在周圍的沉積物一起經過石化變成了石頭,但是它們原來的形態、結構(甚至一些細微的內部構造)依然保留著;同樣,那些生物生活時留下的痕跡也可以這樣保留下來。我們把這些石化的生物遺體、遺蹟就稱為化石。從化石中可以看到古代動物植物的樣子,從而可以推斷出古代動物、植物的生活情況和生活環境,可以推斷出埋藏化石的地層形成年代和經歷的變化,可以看到生物從古到今的變化等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