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心堂紙

澄心堂紙

澄心堂紙是五代十國南唐徽州地區勞動人民所產的一種名紙;因其卓越的品質被評為中國造紙史上最好的紙。它是南唐文房三寶之一;以膚卵如膜,堅潔如玉,細薄光潤著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澄心堂紙
  • 年代:南唐
  • 地區:徽州
由來,澄心堂,後世名家評價,

由來

據<<徽州府志>>記載:黟歙間多良紙,有凝霜,澄心之號,後者長達50尺為幅,自首至尾勻薄如一。早在南唐李後主就極力推崇這種紙,並建堂藏之,因原產地為歙縣的母親山·羽山既覆船山(主峰擱船尖)有一道天然奇觀“石門九不鎖”,有一天下第一心,雲溪穿心而過,故名澄心,是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天然道場。有詩云:“山里人家底事忙,紛紛運石迭新牆,沿溪紙碓無停息,一片舂聲撼夕陽。”勾畫出一幅勤勞的徽州山區人民從事造紙業的美麗圖景,後唐李煜並建堂藏之,取名曰:澄心堂紙,以記之。

澄心堂

澄心堂位於綺春園西路南湖島上,占地面積1.5萬平方米。 澄心堂在乾隆時期就已歸入綺春園,最初這裡叫“竹園”。嘉慶中後期進行過大規模修繕。
澄心堂正殿就坐落在島上偏南的位置,坐北朝南,為兩卷五間大殿。澄心堂殿內裝修十分豪華。殿內設有寶座床。鹹豐皇帝曾多次在此陪同皇太妃用膳。澄心堂東西各建有套殿七間,俗成“西室”、“東室”。西室外檐下懸掛“垂虹榭”匾,東室外檐下懸掛“綺旭車”匾。  澄心堂北建有東、西配殿各五間,是庫房與值房。  嘉慶道光鹹豐祖孫三代皇帝對澄心堂都很喜歡。嘉慶皇帝在描寫澄心堂詩中云:“放棹南湖度水關,書堂四面碧漪環。霞光燦爛輝高宇,鑒影微茫印遠山。”嘉、道、鹹三代皇帝經常在澄心堂用膳、休息。  澄心堂東北小島上是三開間敞廳“湛清軒”。澄心堂島北岸與其隔湖相望建有坐北朝南五間兩卷殿,名曰“雲漪館”,而澄心堂西南對岸則是“凌虛亭”,外檐懸嘉慶御書“凌虛亭”匾。

後世名家評價

宋代的大文學家、書法家 蘇東坡,與歙縣的制墨、硯和澄心堂紙的潘谷結下了“翰墨因緣。”詩人梅堯臣為之作詩,詩曰:“澄心紙出新安郡,觸月敲冰滑有餘;潘候不獨能致紙,羅紋細硯鐫龍尾。”澄心堂紙得到宮廷和名家的喜愛,每逢歲貢,歙地的文房四寶便是歲貢中不可少的藝術珍品。明朝的書法家董其昌得澄心堂紙時,感慨地說:“此紙不敢書。”宋代著名的繪畫家李公麟的傳世之作《五馬圖》、歐陽修的起 草的<<新唐書>>和<<新五代史>>以及拓印的<<淳化閣帖>>等,均取澄心堂紙作。北宋著名書法家,蘇、黃、米、蔡四大家之一的蔡襄曾經題寫《澄心堂帖》,讚揚澄心堂紙品之精美。
北宋蔡襄《澄心堂帖》北宋蔡襄《澄心堂帖》
北宋歐陽修《六一詩話》:“余家嘗得 南唐後主 澄心堂紙,曼卿為余以此紙書其《籌筆驛》詩。”元費著《箋紙譜》:“澄心堂紙,取李氏澄心堂 樣制也,蓋表光之所輕脆而精絕者。”亦省稱“澄心紙 ”。 北宋歐陽修《和劉原父澄心紙》:“君家雖有澄心紙,有敢下筆知誰哉。” 清代周亮工《書影》卷四:“ 徐熙 畫花果,多在澄心紙上。”
美術史家曾稱澄心堂紙為“膚卵如膜,堅潔如玉,細薄光 潤,冠於一時。”這朵藝術寶庫的奇葩,綻開出異彩。
書畫紙精品,徽州文房四寶之一。唐代開始,徽州成為文房四寶生產的重要基地,除歙硯徽墨被推為天下之冠外,澄心堂紙更是受到寶愛。南唐後主李煜視這種紙為珍寶,贊其為“紙中之王”,並特辟南唐烈祖李節度金陵時宴居、讀書、閱覽奏章的“澄心堂”來貯藏它,還設局令承御監製造這種佳紙,命之為“澄心堂”紙,供宮中長期使用。澄心堂紙質量極高,但傳世極少。
後世對澄心堂紙屢有仿製。宋代制墨家潘谷,亦是著名造紙家,曾仿五代澄心紙製作紙品。詩人梅堯臣為之作詩,詩曰:“澄心紙出新安郡,觸月敲冰滑有餘;潘侯不獨能致紙,羅紋細硯鐫龍尾。”潘谷所造宋仿澄心堂紙,紙質膚卵如膜,堅潔如玉,細薄光潤,冠絕一時。清廷內府“如意館”,也仿製澄心堂紙。在鄉村民間,製紙業幾乎成了必不可少的副業。明代詩人傅若金曾作詩稱讚,前四句是:“新安江水清見底,水邊作紙明於水,兔白霜殘曉月空,皎宮練出秋風起。”清詩人趙廷揮也有詩云:“山里人家底事忙,紛紛運石迭新牆,沿溪紙碓無停息,一片舂聲撼夕陽。”勾畫出一幅勤勞的徽州山區人民從事造紙業的美麗圖景。建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經過深入挖掘,終使淹沒已久的澄心堂紙重放異彩。當代歙縣文房四寶公司新產仿古澄心堂紙,已進入國際市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