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南龍燈舞

龍燈舞為民間傳統舞蹈,又稱“龍舞”、“龍燈”、“耍龍”等。據說始於漢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潼南龍燈舞
  • 性質:民間傳統舞蹈
  • 別稱:“龍舞”、“龍燈”、“耍龍”等
  • 起始時期:漢代
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日舞龍燈。龍形品種多樣,有“彩龍”、“火龍”等。彩龍龍頭五彩繽紛,龍身以各色軟段製成,約9制10餘節,造型精美。舞時常配以魚蝦蚌殼等彩燈同行。舞龍者不分男女,皆著對襟彩服,系紅腰帶,手持一節把竿,隨逗寶人曲身翻舞,綿延不停。有打擊樂器相伴。火龍多用彩龍頭,龍身著彩繪龍鱗的粗麻布,每節內有竹籠,內置燃燭或捻子,舞時點亮。
火龍較彩龍長、大,一般10餘節,把竿也較長,龍把竿長約2米。因多在元宵夜舉行燒龍儀式,故名“火龍”。火龍一般有雙龍雙寶。元宵燒龍,象徵新年慶祝活動圓滿,藉以祈求“ 清吉平安”。舞火龍者頭戴草帽、穿小褲衩、赤腳光背、持龍游舞,四周燃燈者手持鞭炮、拌以鐵花、炭圓,向火龍噴射。只見火花飛濺,火龍翻滾,火光沖天,五彩繽紛。待至龍體被焰火燃燒正旺時,舞龍者舉起龍架跑至江水,意為送龍歸海。
潼南縣把龍舞作為特色文化項目,其中,潼南水上航運公司多次組隊外出參加各種比賽活動。為壯大規模,繼承傳統,使龍舞更加豐富多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