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陽民間藝術三瑰寶

潮陽民間藝術三瑰寶

潮陽英歌、潮陽民間剪紙、潮陽笛套音樂均作為粵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入選第一批中國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民間,潮陽英歌、潮陽民間剪紙、潮陽笛套音樂三者並稱為“潮陽民間藝術三瑰寶”亦簡稱“潮陽三瑰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潮陽民間藝術三瑰寶
  • 非遺級別:中國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潮陽笛套音樂,潮陽英歌,潮陽剪紙,

潮陽笛套音樂

南宋末年,宋室宮廷樂宦吳丙(字汝光,原籍江西)隨師抵潮,宋亡後,吳丙定居潮陽棉城,宮廷音樂的種子也因此播落於潮陽大地,經過歷代樂工們的充實和發展,形成了潮陽笛套音樂古樸典雅的風采和濃郁的地方特色。
就其表現形式而言,潮陽笛套音樂的品類,可分為笛套音樂和笛套鑼鼓。笛套音樂包括笛套古樂(即傳統的笛套音樂)和經融合、演變而成的笛套音樂。笛套古樂從曲式結構到旋律進行,都保留了古代宮廷音樂韻味。其風格特點古樸、莊重、典雅、幽逸、清麗、悠揚,具有濃厚的中國民族傳統色彩。笛套鑼鼓包括笛套小鑼鼓、笛套大鑼鼓和笛套蘇鑼鼓,笛套小鑼鼓是指笛套音樂配上小巧玲瓏的鑼鼓點,笛套大鑼鼓是指笛套音樂配上大鼓、斗鑼、大鈸等音量恢宏的大型打擊樂,笛套蘇鑼鼓則是指笛套音樂配上蘇鑼鼓。
就其共性而言,潮陽笛套音樂是屬於套曲式的音樂品種。它以笛、管、笙、簫為主奏樂器,有機地配以三弦、琵琶、古箏和其他的弦樂、彈撥樂等。就其個性而言,潮陽笛套音樂從大笛吹奏的方法到奏出的音色有別於其他地方,構成潮陽笛套音樂地方特色的一個重要因素——“潮陽味”。在吹奏方法上,潮陽笛套音樂是傳統的(宮廷式)“龍頭鳳尾指”,領奏樂器的大笛(橫笛)是28節大鑼鼓笛。

潮陽英歌

潮陽英歌舞是民間廣場舞蹈和儺文化形態的延續,在延續中有一定變化,至明代吸收北方大鼓子秧歌,逐漸演化為英歌舞,成為潮陽地區一種具有獨特表現形式的民間舞蹈藝術。潮陽英歌集戲劇、舞蹈、武術於一體,極具陽剛之氣。
至今潮陽英歌仍在廣泛流傳和不斷發展,主要傳承人有洪飛鷹、郭耀揚、陳漢隆、姚欣塔、楊衛、周修興、陳坤利、林阿飽等。潮陽英歌分布面廣,輻射力強,幾乎每個鎮(街道)都有英歌隊,有些鎮甚至同時擁有幾支不同風格或不同年齡結構的英歌隊伍。1996年11月,潮陽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潮陽剪紙

潮陽剪紙主要分布在廣東省潮汕地區,以潮陽區銅孟、西臚、和平、貴嶼等鎮為代表。潮陽剪紙的興起與遷居此地的中原人有關。這一剪紙樣式多表現吉祥喜慶、福祿壽誕、五福呈祥、子嗣綿延、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等祥瑞題材,一般在游神賽會、元宵關燈、中秋拜月、婚俗喜慶、祭祖拜神等活動中用作裝飾以渲染喜慶氣氛,另外也表現一些日常生活內容,如花鳥蟲魚、動物走獸、民間傳說、神話故事、戲曲人物、市井百姓等。除上述品種以外,潮陽剪紙也有一些裝飾性的小花樣,如供品花與禮品花等。潮陽剪紙造型靈活,構圖以對稱為主,結構嚴謹,飽滿而不雜亂,尤其以“花中套花”的布局最具特點,疏密有致,剔透玲瓏。剪紙刀法精巧細膩,以陽剪為主,配合使用陰剪。陽剪的紋線工整細緻,陰剪的線條粗壯有力,再加上“花中套花”的手法,表現力十分豐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