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陽八景

潮陽八景

潮陽歷史悠久,山川靈秀。勤勞的潮陽人民以其慧心巧手創建了一處處秀景勝跡,它們像一朵朵嬌艷的鮮花,妝扮著潮陽大地,著名的便有“潮陽八景”。“潮陽八景”之說,大概始自明代,時至今日,這些景點仍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著四方遊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潮陽八景
  • 地域潮陽
  • 發源歷史:明代
  • 代表:東岩卓錫
東岩卓錫,傳說,描繪,景色,麻田紫氣,麻田寺,麻田山,龍首環青,空寂幽靜,景色動人,玉峽山輝,記載,祥符塔,大湖晴波,歷史故事,記載,景色,虹橋跨練,傳說,景色,蓮峰海色,歷史故事,景色,靈山留衣,歷史故事,靈山寺,留衣亭,舌鏡塔,壁蘭,

東岩卓錫

出潮陽市區,沿東山迤南約三里,便見山勢奇偉,古木蔚茂,寺宇掩藏。其間有攬山、海、林、泉之勝的東岩。
潮陽八景

傳說

唐貞元六年,五十歲的名僧大顛雲遊四方後,來到這裡立庵修行。傳說當時山上水乏草萎,大顛以錫杖卓之,清冽甘甜的泉水遂從石縫汩汩湧出,自此千年不斷。後人便把此泉稱為“卓錫泉”。“東岩卓錫”為潮陽八景之一。

描繪

清初文學家楊鐘岳在他的詩中,對東岩作了這樣的描繪:“薄海波光映碧天,潮陽風景正悠然。高峰層次凌雲起,遠樹低橫向水眠。”或岩確是以它的凌峭峻拔、高聳開闊而別於潮陽另外兩岩--西岩的玲瓏奇趣,北岩的幽雅靜謐,從而吸引著人們前來登臨賞玩。

景色

沿繞山石拾級而上,眼前是古樹盤錯,怪石陡立;山下是田園吐翠;水庫漾綠;遠處是川明海闊,帆影點點。越登高,山越奇,景越秀。從唐大顛和尚率玄應、智高等數十弟子在此立庵以來,東岩佛事香火很盛。現岩上有卓錫古寺、石岩古寺、金頂古寺三座梵宇。卓錫古寺清泉淙淙,松竹交蔭,寺旁有白牛岩石洞,洞壁刻有一油瓶,傳說為大顛用指鑿刻而成。金頂古 寺前有很多石刻詩句,至今為人傳誦。從這裡極目遠眺,天風海濤,一瞬百里,令人心胸為之開闊。

麻田紫氣

在距潮陽棉城北六十里的灶浦鎮金溝鄉麻田山上,有古代寺院的頹垣殘柱,這是潮陽八景之一“麻田紫氣”舊跡。
潮陽八景

麻田寺

相傳,麻田寺為宋逸士吳復古發始創。
吳復古字子野,父為朝廷侍講志(君主文史顧問),因慕麻田山的靈秀,遂去揭入潮,來此隱居,開創“遠遊庵”。復古的父親在朝中認識蘇東坡,所以,當東坡貶謫嶺南,復古曾往拜訪,東坡書寫“聽泉石”、“復古橋”字幅以贈,並為復古作。吳復古鐘情於麻田山水,立囑葬於麻田山,現復古墳仍依稀可辯。

麻田山

麻田山幽僻深邃,狀如爬蟹。登山來到麻田寺舊址,背後群山羅列,兩側山巒有如蟹腳拱伸,面前是一片綠野,遠眺榕江如練,舟舸穿梭,風景如畫。山上寺院雖毀,但滿山果木,繁花競放,怪石嵯峨,泉水淙淙,令人舒心怡情,流連忘返。明代有人寫詩詠“麻田紫氣”曰:“空山人去已千秋,乞得坡公序遠遊。怪石移來從所好,仙家老去更何求。泉當蟹眼清如錠,嶺入金溝徑更幽。見說此中堪避世,歲寒紫氣未應收。”這樣一個遠離鬧市的翠峰秀嶺,在今天仍然可以開闢為療養避暑的勝地。隨著旅遊業的發展,被遺忘已久的“麻田紫氣”,必將重新引起人們的注目。

龍首環青

潮陽八景之一的“龍首環青”是潮陽很有特色的遊覽勝地。
“龍首環青”在金浦的雙髻峰。雙髻峰是兩個高數百米的山頭,突起在距棉城西十多里的丘戀中。從遠處望去,宛如兩個挽束在頭上的髮髻。說它“航海者望以為表”(表:標幟、標記),因為出海船隻歸來,從海上最先望到的便是雲霧纏繞的峰頂,所以有人稱它為“活山”。
潮陽八景

空寂幽靜

出棉城西,沿公路到金浦官路村,往北穿過田間小道,走進一個山坳口,但見四周峰巒環擁著一個綠波漣漣的水庫。這裡距棉城雖只十里有餘,但草深樹茂,空寂幽靜得出奇,使人恍如進入僻遠的深山老林。機械油中環繞水庫的山旁小徑逶迤三、四里,便來到雙髻峰下的“曾山古寺”。這座小寺創於宋代,寺前尚存一紀錄當時善男信女舍田捐款建寺情況的石刻。

景色動人

寺後有一條荒草叢生的山徑,沿這條小道 一步步向上攀登,約走二、三十分鐘,便可爬上雙髻峰的最高處。縱眼四顧,湖海山川,錦繡田園,盡收眼底,風光無限,令人情懷馳騁,浩氣盪胸。從這裡,北可望榕江帆影,南可觀大海怒濤;東可瞰鮀島樓宇,媽嶼身姿;西可眺望祥符古塔,虹橋跨練......潮陽的山山水水,歷歷在目,確是壯觀。一座座樹木蒼鬱的山峰簇擁在它腳下,雙髻峰像兩個翹起的龍角,故名人便把這一景名為“龍首環青”。近代愛國詩人丘逢甲在東山書院主講時,曾登雙髻峰,並寫下“雙峰出霄漢,一室貯煙霞”的佳句。

玉峽山輝

潮陽棉城西二十公里處,寥曠平野中兀起一座小山,山旁綠水縈繞,山上古塔凌空。這就是潮陽八景之一的“玉峽山輝”。
潮陽八景

記載

清潮陽縣令臧憲祖編的,對“玉峽山輝”一景如此描述:“泗水會桃溪,而二山突起夾之,其西有攬勝亭。”二山即指龜山、蛇山,峽山由此得名。兩山之間一條清溪蜿蜒穿過,小橋流水,垂柳依依,風光綺麗迷人。明名士吳士訓有詩詠“玉峽山輝”曰:“青溪幾曲繞名山,秋水漁磯杳靄間;二十年前載酒處,空聞鄰笛月中還。”

祥符塔

山上古塔名祥符塔。相傳建塔時挖地基得一古瓶器,內有一銅錢,傾倒不出,對著陽光觀看,銅錢上有祥符二字,故定名祥符。該塔建於明嘉靖二年,後崩塌。萬曆二十五年,周光鎬告老還鄉,倡議重建。周光鎬系峽山人,明隆慶進士,官至大理寺卿,人稱“周都爺”。周光鎬所書“祥符塔”題匾,仍嵌於塔上。
祥符塔高九級十二丈,實心結構,人不能登,它歷經滄桑四百多年,已顯得老態龍鐘。從遠處望去,它突兀在百里平疇之中,十分壯觀,周圍幾十里,都能望到它矗立的身影。晨曦旭日,暮靄夕照,春雨迷霧,濃雲低垂,景色不時變換,瑰麗多姿。旅居海外的鄉親,心中每當浮現它的形象,便會牽出縷縷鄉情。
如今,祥符塔下田園如錦,新屋連片,書聲琅琅,市肆繁榮。素稱“魚米之鄉,膏之壤”的峽山,人們豐衣足食,笑逐顏開,文物古蹟也已修葺重建。“玉峽山輝”更加燦然耀眼。

大湖晴波

距今一千一百六十五年(唐元和十四年)的一天,在潮陽東南的濱海沙灘,出現了一隊峨冠博帶的人物。他們抬著牛羊美餚,來到瀕海岸邊,設壇祭祀。有一白皙偉貌的官員,正向大海誦讀著情詞懇切的祭神文,聲調抑揚頓挫,琅琅悅耳。此人便是大名鼎鼎的文豪、新任潮州刺史韓愈。
潮陽八景

歷史故事

韓愈祭神的地方叫大湖,俗稱龍潭。傳說大湖有神伏龍,能興雲雨,所以,韓愈在潮短短八個月,便三次來到大湖祭神,祈求風調雨順,留下了著名的祭神文三篇,由於有了這一段歷史故事,大湖遂成為人們遊覽的勝地,而“大湖晴波”也就被列為潮陽八景之一。

記載

清康熙對“大湖晴波”一景這樣描述:“潮南十餘里有海岸峭起,巨石若階級,委蛇而下,傳雲龍潭,蓋海神所居。空明之時,或窺其中,隱隱宮闕。”今日海門鎮湖邊鄉,就因位於大湖邊而得名。晴日,大湖金波閃爍,氣象萬千。若月夜,景象更加瑰麗迷人。淡淡月光映照茫茫海面,萬頃銀波晃蕩。天空浮起一層薄薄的青霧,仿佛是海神宮闕升騰起來的煙靄。明詩人沈琮詩中有句云:“好山面面削芙蓉,范盪出平湖隱蟄龍,貝闕幾從清水見,晴光時帶禁菸封”對“大湖晴波”作了生動的描繪。

景色

在韓愈祭神祈雨的地方,自古以來卻是風沙肆虐。經過近三十年來的植樹造林,搬沙造田,原來漠漠沙灘已變成鬱鬱蒼蒼的防風林帶和翡翠碧玉般的田園,建起了幢幢寬敞明亮的新房。每逢皓月當空,銀輝傾灑時,大湖波光閃爍,岸上綠浪翻騰,村莊裡飄出縷縷樂音,“大湖晴波”向人們展示著嫵媚的新姿。

虹橋跨練

潮陽八景之一的“虹橋跨練”,因和平橋橫跨練江而得名。古時,和平地臨海濱,練江蜿蜒而來,從這裡注入海門灣,波涌浪翻,水勢浩浩。和平橋就橫臥在這滔滔江面上,宛如彩虹飛落。
潮陽八景

傳說

和平橋系宋宣和二年僧人大峰倡建。傳說,大峰從閩雲遊來潮,居練江岸邊庵寺,一日化緣歸來,天色已晚,對岸渡伯不肯擺渡,大峰便打開紙傘當舟,運載待渡小孩和自己過江。為便利來往村民,大峰發願造橋。他四處募捐,籌集木石錢糧。將要動工時,大峰牒告城隍水府,潮水竟七日不至。這些傳說,反映了人民對這們有所建樹的僧人的頌揚。
和平橋西至今還豎立著文天祥手書“和平里”三字石刻。相傳文天祥率師轉戰抗元駐紮於此,有感於戰亂中此地民心純樸,遂潑墨揮毫“和平里”以贈。

景色

為適應現代交通運輸的需要,1976年,當地政府撥款建造一座長三百四十米、寬十米的新和平橋,它與舊橋遙相對望,成為歷史進程的見證。如今,練江澄碧,舟舸如織;兩岸竹茂蔗密,田園似錦;橋上汽笛鳴唱,車輛飛馳。“虹橋跨練”顯得新姿煥發,更加雄偉壯觀。

蓮峰海色

汕頭潮陽區海門蓮花峰,是我國沿海的著名勝跡,它以瑰麗多姿的山光海色名聞遐邇,更以民族英雄文天祥留下的歷史故跡而使人流連。
潮陽八景

歷史故事

公元1278年,文天祥率一支抗元武裝,從南嶺經惠州、海豐轉戰進入潮陽。他在東山謁“雙忠廟”後,便來到距縣城二十里的蓮花峰,面對滾滾波濤,尋找南宋小皇帝的舟船行蹤。但是,滄海茫茫,水黑雲寒,哪見“少帝旌旗”。傳說,就在他喟然頓足之時,腳下那巍峨巨石頃刻裂成瓣瓣蓮花。這個悲壯的“精忠踏碎石蓮花”的故事,使蓮花峰添上一層絢麗色彩,七百年來吸引著人們前來公務員憑弔英烈,尋芳攬勝。

景色

蓮花峰是臨海拔地兀起的一簇花崗岩石。從遠處望去,它宛如亭亭玉立於碧波之上的一朵蓮花。登上峰頂刻有“心朗海天”四字的小亭遠眺,南海浩瀚,水天相連。若晴日,海上閃爍萬千碎金,只只漁船乘風揚帆,景色壯麗。春秋冬夏,晴雨晨夕,蓮峰海色不時變化,儀態萬千。單以“春朝迷霧”、“書院春雨”、“燈樓遠眺”、“淺灘怒濤”、“碧海靜波”、“秋陽浴海”、“夕陽歸舟”、“乘風揚帆”等蓮花峰的名稱,便可見蓮花峰海色的奇麗風姿。
蓮花峰惹人遊興的,還有那琳琅滿目的摩崖石刻和詩詞石刻。最著名的要算文天祥劍刻“終南”二字,“南”里藏一“午”字,傳說文天祥到達海門時間是中午造飯時分。這兩個遒勁大字,歷經七百年的風剝雨蝕,雷擊電轟,依然筆韻傳神。清末名將劉永福手筆草書的“虎”字,豎尾圓眼,活像一隻雄赳赳的猛虎,意趣橫溢。解放後,蓮花峰接待過一批批著名的詩人畫家,老舍、劉海粟、賴少其、陳大羽等都曾前來遊覽,他們留下的一件件詞章墨寶,又為蓮花峰勝跡增添了熠熠光彩。

靈山留衣

潮陽靈山寺在海內外頗負盛名,一是它歷史悠久,創建於唐貞元七年,至今還保留著 一座完整的唐墓塔;一是“文章浩瀚雄千古”的韓愈,曾經三資儼到這裡,留下一段神妙的史話,吸引人們前來訪古尋幽。
潮陽八景

歷史故事

從潮陽棉城乘坐半個多小時的汽車便可到達銅盂的靈山。古寺依山巍立,院外有亭翼然,這就是在漫漫歷史長河中曾引起諸多爭論評說的“留衣亭”。韓愈因諫迎佛骨被貶潮州,結識了“頗聰明、識道理”的靈山寺創建者大顛和尚,交往甚密。韓愈改刺袁州時,臨走時專程來到靈山與大顛惜別,並贈衣紀念。排佛大儒與名僧和尚這段微妙的關係,成為眾說紛紜的歷史往事,面“靈山留衣”也就更令人心馳神往,遂為“潮陽八景”之一。

靈山寺

靈山寺三面青山綠樹,面前是一澄澈水庫。寺旁有一綠水漣漣的池塘,是靈山八景之一的“拔木塢”。傳說大顛建寺所用巨木,皆從池裡拔出,且取用不竭。從創建以來,靈山寺幾經興廢,現寺院是清康熙三十七年重建的,公元1956年又進行一次整修。近幾年經過再次修葺,靈山寺顯得更加氣勢非凡。由雕塑家唐大禧和他的高徒製作的佛像,一尊尊神態活現,栩栩如生。中殿屋頂富有民族特色的嵌瓷畫屏,給寺院增添瑰麗光彩。
寺後的舌鏡塔,更是潮汕罕見的文物勝跡。它是一座石鐘狀墓穴,保留著唐建築的古樸風貌。據說後人開塔維修,不見大顛骨髀,只存舌根和古鏡,鏡里竟然映現大顛形影。這個傳說使這座“大顛祖師塔”蒙上一層神奇的色彩。但它是難得的唐代建築的遺物,已被列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留衣亭

唐代韓愈因反對佛教而被貶為潮州刺史時,認為大顛“頗聰明,識道理”“能外形骸以理自勝”。臨別時,韓愈贈送衣服給大顛留念。韓愈既反佛,又與和尚交朋友的態度,令人千古難解。

舌鏡塔

大顛93歲圓寂,葬在寺後,3年後移葬時,開墓見容貌如生,未敢妄動。唐末修塔時再視,僅餘盆水與舌頭,故稱“舌塔”;宋至道年間,再修塔時,僅有古鏡一面,上有大顛之影,改名“舌鏡塔”。上述記載至今未知虛實。該塔保留唐代鐘形狀特色,四周有石刻花卉和動物花紋,典雅古樸。

壁蘭

在大顛祖堂外牆壁上,生長一叢蘭花,已有近300年歷史,每與人事同枯榮,每逢盛世則鬱鬱蔥蔥,觀者無不稱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