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土、灌淤土系列

中國重要的農耕土壤資源,包括潮土灌淤土綠洲土。這類土壤是在長期耕作、施肥和灌溉的影響下所形成。在成土過程中,獲得了一系列新的屬性,使土壤有機質累積、土壤質地及層次排列、鹽分剖面分布,都起了很大變化。

潮土(包括砂姜黑土),灌淤土,綠洲土,草甸土,沼澤土,

潮土(包括砂姜黑土)

曾稱淺色草甸土,主要分布於黃淮海平原,遼河下游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及汾、渭谷地,以種植小麥、玉米、高粱和棉花為主。土壤剖面中沉積層次明顯,粘砂相間,地下水位較淺,土壤中、低層氧化還原互動進行,有明顯的銹紋斑及碳酸鹽分異與聚積。有些地區出現沼澤化和鹽漬化。
黃河淤積平原潮土的機械組成,老河床和天然堤上多為砂土,老河床兩側緩斜平地多為輕壤土,淺平窪地則為粘土。土壤有機質含量僅0.6~1%。碳酸鈣含量在6~8%,含鉀量可達 2%左右,含磷量多在0.1~0.2%。其含鹽量一般不超過 0.1%;在窪地邊緣可達0.5~1%。土壤呈鹼性反應,pH值7.5~8.5。
潮土土層深厚,礦質養分豐富,有利於深根作物生長,但有機質、氮素和磷含量偏低,且易旱澇,局部地區有鹽漬化問題,亟待改良。

灌淤土

主要分布於銀川、內蒙古後套及遼西平原。灌淤層可厚達 1米以上,一般也可達30~70厘米。土壤剖面上下較均質,底部常見文化遺物。灌淤層下可見被埋藏的古老耕作表層。土壤的理化性質因地區不同而異。西遼河平原的灌淤土,質地較粘重,有機質含量約2~4%,鹽分含量,一般小於0.3%,不含石膏;河套地區的灌淤土,質地較砂松,有機質含量約1%,含鹽量較高。
灌淤土是中國半乾旱地區平原中的主要土壤,一年一熟,以春播作物為主,生長小麥、玉米、糜谷等。地下水位較淺,水源充沛;因排水條件較差,有次生鹽化現象,應注意灌排結合。

綠洲土

又稱灌漠土,主要分布於新疆及河西走廊的漠境地區的綠洲中,是乾旱地區的主要耕作土壤。灌溉淤積層甚至可厚達1.0~1.5米;在引用坎兒井灌溉地區,灌淤層不超過1米。這些厚層灌溉淤積層土壤層次分化不明顯,上部土層有機質含量一般在1~2%,下部可達0.5~0.7%。磷鉀含量均較豐。碳酸鈣含量一般在10-20%,且分布均勻。但易發生板結,有次生鹽化問題。採取灌溉與排水相結合,營造防風林帶與林網,合理輪作倒茬,多種綠肥、牧草,是提高肥力的主要途徑。
草甸、沼澤土系列 即濕土。為水成、半水成土壤類型。

草甸土

直接受地下水浸潤,在草甸植被覆蓋下發育而成。廣布於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在內蒙古、新疆等地河流兩岸的泛濫平原、湖濱階地上,也有分布。
草甸土腐殖質含量一般較豐富,分布在東北地區的草甸土,暗色有機質層厚達1米以上,土壤底部常見二氧化矽粉末,土體中見銹色斑紋及鐵錳結核;在新疆地區的草甸土有機質層僅25厘米,常見大量石灰結核,並有鹽分累積。表層有機質含量約3~6%,甚或可高達10%。在1米深的土層中,其含量尚可達1%。在西北乾旱區有機質含量表層低於4%。在新疆、內蒙古的草甸土中,碳酸鈣含量可達10%。
草甸土開墾後,表層土壤壘結性減低,較前疏鬆,有機質含量亦隨之下降。這類土壤肥力較高,養分也較豐,水分供應良好,是主要墾殖對象;亦為重要牧場基地,合理安排農、牧關係十分重要。

沼澤土

在長期積水或過濕情況下形成。廣布於中國東北三江平原及川西松潘草地。均有深厚的腐殖質層或泥炭層。
因土壤長期處於還原狀態,產生了明顯的潛育過程,形成充分分解的藍灰色潛育層。土壤結持力甚低。在表層有機質層或泥炭層與底層藍灰色潛育層間,尚可見大量銹斑或灰斑的土層,亦可見鐵錳結核。沼澤土中有機質含量常在5~25%,泥炭層可高達40%以上,有機質分解不充分,C/N比值寬。大都尚未充分利用。 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