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鳥科

潛鳥科

潛鳥科,有1屬5種,廣泛分布於北方高緯度地區,冬季南遷。我國記錄有4種,均為冬候鳥。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潛鳥科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潛鳥目
  • :潛鳥科
  • 分布區域:北美洲和北大西洋
總體介紹,分類介紹,

總體介紹

紅喉潛鳥Gavia stellata,體形似鴨,翅長約28厘米,體型最小的潛鳥,體長僅61厘米。頭頂灰褐,雜以黑褐縱紋;上體餘部(包括翅、尾等)大都為黑褐色,並散布著白色斑點;頭和頸的兩側以至下體幾乎純白。夏季成鳥的臉、喉及頸側灰色,特徵為一栗色帶自喉中心伸至頸前成三角形,頸背多具縱紋。上體其餘部位黑褐無白色斑紋,下體白。冬季成鳥的頦、頸側及臉白色,上體近黑而具白色縱紋,頭形小,頸細,游水時嘴略上揚,與黑喉潛鳥的區別在振翼較快且較高。分布於古北界、新北界、東洋界以及非洲。種群數量稀少。在中國東北部黑龍江,下至東部沿海經北戴河、旅順至廣東、海南島及台灣北部有過境記錄。繁殖期主要棲息於北極苔原和森林苔原帶的湖泊、江河與水塘中,遷徙期間和冬季則多棲息在沿海海域,海灣及河口地區。善游泳和潛水、游泳時頸伸得很直,常常東張西望,飛行亦很快,常呈直線飛行。起飛也比較靈活,不用在水面助跑就可在水中直接飛出,因而在較小的水塘亦能起飛,但在地上行走卻較困難,常常在地上匍匐前進。
黑喉潛鳥Gavia arctica體型比紅喉潛鳥略大,體長約68厘米長,繁殖期頭為灰色,喉及前頸呈現墨綠色,上體黑色具白色方形橫紋,頸側及胸部具黑白色細縱紋。非繁殖期下體白色上延至頸側及臉下部,兩側白色斑塊明顯。與紅喉潛鳥的區別在於體形較大而頸顯粗壯,嘴較厚而平端,且上體缺少白色斑紋。善於游泳和潛水,以魚類為食。夏季單獨繁殖於北半球高緯度地區的淡水水域中,冬季南遷至北緯30度左右的沿海海域越冬。黑喉潛鳥在中國比較罕見,在遼東半島、北戴河及福州等地有記錄。亞種viridigularis為罕見候鳥見於遼寧半島,可能在北戴河有記錄,在福州有一次記錄,可能與太平洋潛鳥有混淆。繁殖於北半球,從蘇格蘭北部至西伯利亞。冬季南遷至北緯30°左右。
太平洋潛鳥Gavia pacifica體型略大,體長約66厘米,比黑喉潛鳥略小。所有體羽均相似。繁殖羽區別在於黑喉潛鳥喉具閃輝紫色而非綠色斑塊,頸背白色較多。繁殖於西伯利亞東部至阿拉斯加及加拿大;越冬於日本沿海及北美洲西部南至北緯23°。種群數量稀少。有記錄經過遼東半島,可能也經過北戴河及山東,香港可能有過記錄。
普通潛鳥Gavia immer體型較大,主要分布於北美洲和北大西洋,是北美洲較常見的潛鳥,我國尚無紀錄,但可出現於距我國邊境不遠處。
黃嘴潛鳥(白嘴潛鳥)Gavia adamsii體甚大,體長約83厘米,頸粗,繁殖羽特徵為嘴象牙白色,頭黑,具白色頸環,非繁殖羽與其他潛鳥區別在體型較大,嘴上揚,上顎中線淺色,頭比上體色淺,兩脅缺少白色塊斑,特徵為初級飛羽羽軸白色。

分類介紹

潛鳥科(Gaviidae):
潛鳥目下為單科單屬,即僅有一科一屬:潛鳥科(Gaviidae),潛鳥屬。全世界共有5種,在中國記錄有4種,為冬候鳥。
潛鳥廣泛分布於北方高緯度地區,冬季南遷。
潛鳥科成員為中到大型的游禽,既擅長潛水又不失去飛翔能力,但在陸地上走路則很笨拙,有些種類起飛時需要在水面助跑。
中國常見的種有紅喉潛鳥,在北極圈附近繁殖,冬季沿海岸和大湖沼南遷至地中海黑海、中國沿海及北美南部。常棲息于海濱及其附近的湖泊,覓食魚類
普通潛鳥(G.immer):
體型較大,主要分布於北美洲和北大西洋,是北美洲較常見的潛鳥,我國尚無紀錄,但可出現於距我國邊境不遠處。
紅喉潛鳥(Gavia stellata):
體型最小的潛鳥,繁殖於北極附近,廣布於北半球寒帶溫帶水域。在中國東北部黑龍江,下至東部沿海經北戴河、旅順至廣東、海南島及台灣北部均有過境記錄。也曾偶見於北京地區,是北京地區出現的唯一一種潛鳥。
黑喉潛鳥(G.arctica):
體型比紅喉潛鳥略大,主要繁殖於歐亞大陸北部。我國可見於東部沿海地區,在我國的遼東半島、北戴河及福州與上海等地均有記錄。
白嘴潛鳥(Common Loon)
黃嘴潛鳥(Yellow Billed Loon)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