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江花鼓戲

潛江花鼓戲

潛江花鼓戲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從清朝道光年間開始,在江漢平原民間歌舞說唱的基礎上,不斷吸收其他劇作的劇目、聲腔和表演而逐漸發展成為獨具特色的地方藝術瑰寶——花鼓戲,迄今已有150餘年的歷史。其唱腔曲牌約有八十多種,是湖北省三大地方劇種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潛江花鼓戲
  • 類型:傳統民間藝術
  • 時間:清朝道光年間
  • 地區:江漢平原
起源,發展,

起源

花鼓子本稱沔陽花鼓戲,形成於清嘉慶年間,已有200多年歷史,發源於沔陽東荊河一帶,形成於清嘉慶年間,形成於沔陽(今仙桃市)、天門地區,後流傳到潛江、監利、漢川、京山、鐘祥、荊門等地。
沔陽花鼓戲由沔陽民歌小調和沔陽方言結合發展而成, 明末清初具雛形,清末民初已具規模,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為鼎盛時期。沔陽鄰近各縣先後都有大批藝人來沔陽拜師學藝,或有沔陽師傅到江漢各地傳藝,解放初沔陽花鼓藝人數量空前,據《荊州花鼓戲志》載,荊州地區1949年前知名花鼓戲藝人579人,其中沔陽(含洪湖)著名藝人多達284人,占全地區藝人總數的一半。當時私人戲班林立,在江漢平原各縣城鄉甚至河南、湖南等外省農村巡迴演出。

發展

1951年,沔陽縣政府在沔城召開文藝工作會議,貫徹國家政務院《關於戲曲改革工作的指示》,登記戲曲社團與知名藝人。經縣文教科批准,沔陽花鼓眾多藝人組成四個專業楚劇班(後改為花鼓劇團),劇團名稱為“藝光”、“光復”、“復聯”、“聯合”,首尾字相連,意為“兄弟劇團本一家”,接受陽縣文教科行政管理,從此,沔陽花鼓戲有了政府承認的合法正規劇團四個。 由於劇團流動,後成立了天門、沔陽、潛江等縣級花鼓劇團。
“藝光”劇團由王壽銀、倪新平負責,成立後駐監利演出,稱為監利“藝光楚劇團”。1954年因水災流落鐘祥,鐘祥縣政府接收改為“鐘祥縣花鼓劇團”,楊篤卿任團長。1957年到潛江演出並落戶,改名“潛江縣花鼓劇團”,後為“潛江市荊州花鼓劇團”,再後升格為“湖北省實驗荊州花鼓劇團”。1991年名演員胡新中為團長。至今,仍然活躍在潛江及周邊縣市。
近日,由潛江花鼓劇團將任長霞的先進事跡改編成的大型現代新編花鼓戲《任長霞》,充分發揮潛江花鼓戲唱腔的優勢和幫腔的特點,生動地再現了任長霞作為一個女公安局長短暫而輝煌的人生,得到社會各界的一致肯定和讚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