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興(朱之瑜詩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漫興》是明末清初詩人朱之瑜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此詩首聯敘事,寫被迫離鄉遠去;頷聯寫在日本的生活,鑽研古籍,回國無望;頸聯抒懷,寫對時間的流逝、故友的難逢;尾聯寫鄉書的不達,產生重重哀怨。全詩語言質樸,風格淒婉,表現了作者濃烈的鄉思和愛國情懷。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漫興
  • 創作年代:清初
  • 作品體裁:五言律詩
  • 作者:朱之瑜
  • 作品出處:《朱舜水文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漫興1
遠逐徐生跡2,移舟住別峰3
遺書搜孔壁4,仙路隔秦封5
流水去無盡6,故人何日逢?
鄉書經歲達7,離恨轉重重8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漫興:即興作詩,隨意賦詩,並不刻意求工。
2.徐生:即徐福,秦時方士。秦始皇曾派他帶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仙。其事見《史記·秦始皇本紀》。
3.別峰:另一座山峰。指日本長崎的山峰。傳說徐福只到長崎一帶。
4.遺書:散失的書,這裡指在中國已經散失而在日本還可以見到的中國典籍。孔壁:指山東曲阜孔子故宅的牆壁。漢武帝時,魯恭王拆毀孔子舊宅,擴建宮室,在夾壁中發現古文經傳多種,有《尚書》《禮記》《春秋》《論語》《孝經》等,都用蝌蚪文書寫。
5.仙路:從日本到中國的路。傳說中的日本,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故云。秦封:秦朝封疆,指中國。
6.流水:指洋流。
7.鄉書:家信。
8.轉:變。重重:一層又一層。

白話譯文

追逐千年前徐福的足跡來了此地,坐船還到了徐福未到過的另一座山峰。
祖國已失傳的古籍在這裡搜尋到了,回鄉的路隔著清朝統治著的疆土。
這洋流日夜永無止境地向遠方流去,家鄉的故友什麼時日才能重逢?
給家鄉所寄書信要經過好長時間才能到達,由此產生的離恨一層又層了。

創作背景

這首詩見於張廷枚《國朝姚江詩存》,知是未定居日本前作。作者於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定居日本,此前曾數次東渡。此當是起初赴日本時寫的。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此詩前四句寫東渡日本的新鮮、欣慰的感觸。“遠逐徐生跡,移舟住別峰。”“遠逐”,見出道途遼遠,也見出遠逐中作者的興致。他說自己是追逐千年前徐福的足跡來的,此行亦是尋仙了,傳說三神山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當接近它時,“風輒引船而去,終莫能至”(《漢書·郊祀志》),而作者則能“移舟住別峰”,即表示是難得的奇遇。
下面寫他到達後發現了“遺書”,這又是奇異的事。“遺書搜孔壁”,似是顯示了日本亦為儒風所被,亦是一“禮儀之邦”,這更叫作者感到欣喜、驚奇。“仙路隔秦封”,這裡他明確地稱日本為“仙路”,在他的意識里自己就是徐福或徐福的同時代人了,所以說是“隔秦封”,同時他又可能將自己幻化為桃花源中人——“贏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陶淵明《桃花源詩》)。這裡是一個與虎狼之秦相隔絕的地方,聯繫上句,還是一個“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制”(《桃花源詩》)的保存上古文明的地方,這是作者表示他感到慶幸。作者在明亡後避地日本,產生這些感觸、幻覺,是很自然的。
後四句寫羈留日本對故鄉、故國的懷念。這懷念之情由流水興起:“流水去無盡,故人何日逢?”此處有類似徐幹“思君如流水,何有窮已時”(《室思》)之詩意,作者亦像徐幹思念故人的心緒那樣綿綿無盡。這流水之興來得自然而熨貼。“鄉書經歲達,離恨轉重重。”上句照應起筆的“遠”字,下句關鍵在“轉”字上面,說到作者避地日本初來時心情是欣慰的、慶幸的,但此處畢竟是異邦,“雖信美而非吾土”(《登樓賦》),懷念鄉國自是不免,時間越長,離恨越濃。這是人情之常。又,作者起初幾次東渡日本,是“有意於經歷外邦,而資恢復之勢”(《舜水先生行實》),也就是借兵復明,本無長久居留之意,但結果很不順利,淹留經年,這裡的“離恨”又有特定的憂念國事的內容。上下幅四句所表現的情緒看來有些牴觸,但從這些背景上來理解,就能貫通了。後四句所寫,又有些像《桃花源記》中那個漁人,他欣喜地發現這塊樂土,但塵心未改,不久又思念起家鄉。作者亦然,他也不能忘情於淪陷的祖國,忘情於受苦受難的同胞。此詩就是寫他東渡日本的複雜心情。
此詩充滿了濃烈的思鄉之情,表現了作者堅定的愛國情懷,語言質樸,風格淒婉。而且詩題為《漫興》,寫得很隨意,又很有興致,是一篇頗耐諷詠的好作品。

名家點評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副教授朴鐘錦《中國詩賦外交的起源與發展》:朱舜水流亡日本之後,經常思念故鄉的親友……朱舜水寫信寄去,但大海阻隔,書信往返一次要“經歲達”,所以離恨重重。全詩充滿了詩人思鄉念親和對“鄉書經歲達”的焦急期盼和無奈惆悵。

作者簡介

朱之瑜(1600—1682年),字魯璵,別號舜水,浙江餘姚人。南明弘光帝立,欲授以官職,堅辭不就,避居浙江舟山。清兵攻陷南京後,他到日本東京借兵以圖復明,未成;失敗後亡命日本、越南、暹羅(泰國舊稱)等地並秘密潛入內地,在廈門、金門等地參加張煌言的抗清鬥爭。先後五次到日本求援兵,未果。遂留日本講學二十餘年。水戶藩侯德川光國(源上公)待為賓師,備受尊重。死後,日本人諡文恭先生。在日本期間,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重要貢獻。遺囑在墓碑上寫“故明人朱之瑜墓”。有《朱舜水文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