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風(詞語釋義)

漢風(詞語釋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漢風,指漢族風格或漢代民歌。亦指漢代的威風,即漢代鼎盛時期中央朝廷在政治、軍事上的強大與威風。亦是指具有漢族特色的風格的事物,比如歌舞衣服飾品等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漢風
  • 繁體:漢風
  • 拼音:hàn fēng
  • 注音:ㄏㄢˋ ㄈㄥ
詞語解釋,考證,

詞語解釋

1. 漢代民歌。 南朝·梁·江淹 《雜體詩》序:“夫楚謠漢風,既非一國。”
2. 漢代的威風。《文選·陸機》:“輶軒東踐, 漢風載徂。” 張銑註:“言漢之威風則往矣。”
3.具有漢族特色的風格。

考證

“漢風”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晉文學家陸機的《漢高祖功臣頌》中:“輶軒東踐,漢風載徂。”殆至南朝,才子江淹的《雜體詩·小序》,頭一句便寫道:“夫楚謠漢風。既非一骨。魏制晉造。固亦二體。”這裡的“漢風”已專指“文體”,徹底的復古了。 今人看“漢風”二字,則詞義更加繁複。前一字“漢”,狹義的可指漢朝、漢代,廣義上則也可以指漢人、漢族。 後一字“風”,含義則更多些。它最初只是指民間歌謠(風謠),詩經中的《國風》一類,便是代表。三代以來,歷代統治者更是一直有著 “採風”的傳承習慣。 “諸侯不貢詩,天子不採風,樂官不達雅,國史不明變,嗚呼,斯則久矣,《詩》可以不續乎!” ①再後來,“風”的含義慢慢從歌謠中反映的民間風情,逐漸延伸到社會的風尚習俗:“世之君子,當不諱之朝,思採風之義,史失而求諸野,閒中一寓目焉,未必不興發其致君澤民之念也。”②五四以後,隨著西方民俗學的引入,“風”的含義,狹義上泛指一切的民間口頭創作,如神話、傳說、歌謠、故事、諺語、戲文、說唱、謎語等;廣義上,則涵蓋了全部的社會風俗。 這樣,“漢風”一詞便有了學術上的四種概念:漢代民歌謠諺,漢代風俗習俗;漢族民歌謠諺,漢族風俗習俗。 無論從“兩漢文化看徐州”的角度,還是“重振大漢雄風”的角度看,目前在徐州倡導的“漢文化”之“漢”,都是指中國歷史發展中的“漢代”。而從當代民俗學的概念出發,“風俗習俗”完完全全涵蓋了“民歌謠諺”,那么,本文研究的“漢風”主體,便只能是“漢代風尚習俗”,或曰“漢代風俗”。從這個意義上說,“漢風”的含義是中性的,他是指中國歷史發展中前後兩漢(前206年——220年)期間的社會風尚民俗。是一個歷史的、民族與民俗傳承上的概念。
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漢風代表的是一種具有漢族特色的風格。漢風的漢正是漢民族的漢。漢風,是漢文化的升華是漢文化的藝術化。漢風是漢民族的品牌和象徵,不具有政治意義而是一種藝術和文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