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英韻府

漢英韻府

《漢英韻府》是近世漢學家衛三畏繼馬禮遜的《華英詞典》後,編寫的又一本較有影響的漢英詞典。該書的前言(Introduction)部分,介紹了漢語聲母(initials)及韻母(finals) 的規則,雖然取名“韻府”,這本字典實際上並不是按中國傳統韻部排列,而是按威妥碼拼法,按字母順序排列的。這一點,英文封面已作了說明,書名“A Syllabic 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也能說明一些問題。從封面及前言說明可知,這部字典的語音是根據“The Wu-Fang Yuan Yin”,即明清之際人樊騰鳳編的《五方元音》,此書在清末似乎頗為流行。1874年的版本中,每個漢字之下,還標有北京、上海、廈門、廣東等地的方音。該書是衛三畏漢語研究的代表作,是研究衛三畏漢學成就的基礎文獻。

基本介紹

  • 書名:漢英韻府
  • 作者:編著(美)衛三畏
  • ISBN:9787534784446
  • 定價:265.00
  •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年12月
  • 開本:16
編輯推薦,作者簡介,序言,

編輯推薦

傳教士成為介紹中國社會與文化的重要信息來源,因為他們與大部分來華經商的外國人不一樣,這些傳教士學習了中文。例如,美國傳教士衛三畏就會說流利的廣東話和日語。他曾參與編輯英文期刊《中國叢報》,供西方傳教士及時了解中國的最新動態,方便在美國的讀者了解中國人的生活。衛三畏還編輯出版了《漢英拼音字典》(即《漢英韻府》——序者)和分為上下兩卷的歷史巨著《中國總論》。時至今日,他依然被公認為對19 世紀的中國生活認識得最為精透的觀察家。

作者簡介

衛三畏,是近代中美關係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不僅是最早來華的美國傳教士之一,也是美國早期漢學研究的先驅者,是美國第一位漢學教授。他在中國生活了40年,編過報紙,當過翻譯,還當過美國駐華公使代辦,對中國的情況十分了解,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資料,是美國第一位重要的研究中國問題的專家,被稱為美國“漢學之父”,其名著《中國總論》把中國研究作為一種純粹的文化來進行綜合的研究,是標誌美國漢學開端的里程碑,該書與他所編《漢英拼音字典》過去一直是外國人研究中國的必備之書。

序言

主編序言
陶德民 張西平 吳志良
2008 年8 月8 日,在北京奧運會開幕的當天,新落成的美國駐華使館舉行了剪彩儀式。美國國務院歷史文獻辦公室為此發行了紀念圖冊,題為《共同走過的日子——美中交往兩百年》,其中把1833 年抵達廣州的衛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 1812—1884) 稱揚為美國“來華傳教第一人”,雖然他並非是第一個來到中國的美國傳教士。圖冊對衛三畏在促進美中兩國人民的相互了解方面所作的貢獻作了這樣的概括和評價:“傳教士成為介紹中國社會與文化的重要信息來源,因為他們與大部分來華經商的外國人不一樣,這些傳教士學習了中文。例如,美國傳教士衛三畏就會說流利的廣東話和日語。他曾參與編輯英文期刊《中國叢報》,供西方傳教士及時了解中國的最新動態,方便在美國的讀者了解中國人的生活。衛三畏還編輯出版了《漢英拼音字典》(即《漢英韻府》——序者)和分為上下兩卷的歷史巨著《中國總論》。時至今日,他依然被公認為對19 世紀的中國生活認識得最為精透的觀察家。”
圖冊中也提到“蒲安臣於1862 年成為第一個常駐北京的美國代表,在促進中國的國際關係上扮演了更為積極的角色。蒲安臣迅速結識了一批清政府的主要改革派官員,其中就包括鹹豐皇帝的弟弟,設立了中國第一個外務部(應為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序者)的恭親王奕訢,”以及他1867 年辭去駐華公使後作為清朝使節率團訪問歐美,與當時的美國國務卿簽訂《蒲安臣條約》一事。“該條約擴展了中美兩國的往來領域。條約規定,兩國人民享有在彼此國家遊歷、居住的互惠權,並可入對方官學;中國領事在美國口岸享有完全的外交權利;鼓勵華工移民美國;美國政府支持中國的領土主權。”其實,蒲安臣的卓有成效的外交活動及其維護正義的外交主張,與當時擔任使館秘書兼翻譯的衛三畏的鼎力相助是分不開的。衛三畏的兒子衛斐列後來傾注極大熱忱為蒲安臣撰寫傳記,其重要原因之一也在於此。
今天,當我們出版這部文集以紀念衛三畏誕辰200 周年,並重新探討其經歷和成就之際,有必要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即衛三畏一生所體現的諸多志趣和傾向之中,什麼是值得我們加以特別關注的呢? 雖然這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多數人恐怕都不會對以下見解持有異議,即衛三畏在對華態度上所發生的“從教化到對話”的某種轉變可以說是他留給後世的最重要的精神遺產之一。而這恰恰可以從耶魯大學校園裡留存至今的兩件文物上得到印證。(節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