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江臨泛

漢江臨泛

《漢江臨泛》是唐代詩人王維創作的五律。此詩以淡雅的筆墨描繪了漢江周圍壯麗的景色,表達了詩人追求美好境界、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也隱含了歌頌了地方行政長官的功績之意。首聯寫眾水交流,密不間發;頷聯開闊空白,疏可走馬;頸聯由遠而近,遠近相映,筆墨酣暢;尾聯直抒胸臆,可比作畫上題字。詩人採取的幾乎全是白描的寫意手法,從大處著墨,於平凡中見新奇,將登高遠眺、極目所見的山川景物寫得極為壯闊飛動,奔放雄偉,全詩猶如一巨幅水墨山水,意境開闊,氣魄宏大。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漢江臨泛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
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漢江:即漢水,流經陝西漢中、安康,湖北十堰、襄陽、荊門、天門、潛江、仙桃、孝感,到漢口流入長江。詩題在元代方回的《瀛奎律髓》中題名為“漢江臨眺”,臨眺,登高遠望。漢江從襄陽城中流過,把襄陽與樊城一分為二(合稱“襄樊”),以及襄樊周圍大大小小的無數城郭(包括襄陽城門外的許多“瓮城”),一個個都像在眼前的水道兩旁漂浮。臨泛江上,隨著小舟在波瀾中搖晃,感覺遠處的天空都在搖動,非常恰當地扣題,寫出“臨泛”的獨特觀感。假如是“漢江臨眺”,就不會有這樣的感覺。所以此詩還是應題為《漢江臨泛》為是。
⑵楚塞:楚國邊境地帶,這裡指漢水流域,此地古為楚國轄區。三湘:湘水合灕水為灕湘,合蒸水為蒸湘,合瀟水為瀟湘,總稱三湘;一說是湖南的湘潭、湘陰、湘鄉合稱三湘。古詩文中,三湘一般泛稱今洞庭湖南北、湘江一帶。
⑶荊門:山名,荊門山,在今湖北宜都縣西北的長江南岸,戰國時為楚之西塞。九派:指長江的九條支流,長江至潯陽分為九支。相傳大禹治水,開鑿江流,使九派相通。這裡指江西九江。
⑷郡邑:指漢水兩岸的城鎮。浦:水邊。動:震動。
⑸好風日:一作“風日好”,風景天氣好。
⑹山翁:一作“山公”,指山簡,晉代竹林七賢之一山濤的幼子,西晉將領,鎮守襄陽,有政績,好酒,每飲必醉。《晉書·山簡傳》說他曾任征南將軍,鎮守襄陽。當地習氏的園林,風景很好,山簡常到習家池上大醉而歸。這裡借指襄陽地方官。一說是作者以山簡自喻。

白話譯文

楚國邊塞連線著三湘之水,荊門山下茫茫九派相匯合。
江水滾滾似奔流天地之外,青山延綿水霧中時時隱現。
波濤洶湧城郭仿佛飄江上,大浪翻滾遠空好似在搖晃。
襄陽的風光真是無限美好,願與山翁留此地長醉不歸。

創作背景

唐玄宗開元二十八年(740年),時任殿中侍御史的王維,因公務去南方,途經襄陽。此詩是詩人在襄陽城欣賞漢江景色時所作。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此詩可謂王維融畫法入詩的力作。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語工形肖,一筆勾勒出漢江雄渾壯闊的景色,作為畫幅的背景。春秋戰國時期,湖北、湖南等地都屬於楚國,而襄陽位於楚之北境,所以這裡稱“楚塞”。詩人泛舟江上,縱目遠望,只見莽莽古楚之地和從湖南方面奔涌而來的“三湘”之水相連線,洶湧漢江入荊江而與長江九派匯聚合流。詩雖未點明漢江,但足已使人想像到漢江橫臥楚塞而接“三湘”、通“九派”的浩渺水勢。詩人將不可目擊之景,予以概寫總述,收漠漠平野於紙端,納浩浩江流於畫邊,為整個畫面渲染了氣氛。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以山光水色作為畫幅的遠景。漢江滔滔遠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兩岸重重青山,迷迷濛蒙,時隱時現,若有若無。前句寫出江水的流長邈遠,後句又以蒼茫山色烘托出江勢的浩瀚空闊。詩人著墨極淡,卻給人以偉麗新奇之感,其效果遠勝於重彩濃抹的油畫和色調濃麗的水彩。而其“勝”,就在於畫面的氣韻生動。王世貞說:“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是詩家俊語,卻入畫三昧。”而“天地外”、“有無中”,又為詩歌平添了一種迷茫、玄遠、無可窮盡的意境,所謂“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首聯寫眾水交流,密不間發,此聯開闊空白,疏可走馬,畫面上疏密相間,錯綜有致。
接著,詩人的筆墨從“天地外”收攏,寫出眼前波瀾壯闊之景:“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正當詩人極目遠望,突然間風起浪涌,所乘之舟上下波動,眼前的襄陽城郭也隨著波浪在江水中浮浮沉沉。風越來越大,波濤越來越洶湧,浪拍雲天,船身顛簸,仿佛天空也為之搖盪起來。風浪之前,船兒是平緩地在江面行駛,城郭是靜止地立於岸邊,遠空是不動地懸於天際;風浪忽至,一切都動了起來。這裡,詩人筆法飄逸流動。明明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動,卻說是前面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動;明明是波濤洶湧,浪拍雲天,卻說成天空也為之搖盪起來。詩人故意用這種動與靜的錯覺,進一步渲染了磅礴水勢。“浮”、“動”兩個動詞用得極妙,使詩人筆下之景活起來了,詩也隨之飄逸起來了,同時,詩人的一種泛舟江上的怡然自得的心態也從中表現了出來,江水磅礴的氣勢也表現了出來。詩人描繪的景象是泛舟所見,舟中人產生了一種動盪的錯覺,這種錯覺也正好符合詩句中的漢水的描寫,所以這兩個詞用得極其恰當。
“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詩人要與山簡共謀一醉,流露出對襄陽風物的熱愛之情。此情也融合在前面的景色描繪之中,充滿了積極樂觀的情緒。尾聯詩人直抒胸臆,表達了留戀山水的志趣。
這首詩為讀者展現了一幅色彩素雅、格調清新、意境優美的水墨山水畫。畫面布局,遠近相映,疏密相間,加之以簡馭繁,以形寫意,輕筆淡墨,又融情於景,情緒樂觀,這就給人以美的享受。王維同時代的殷璠在《河嶽英靈集》中說:“維詩詞秀調雅,意新理愜,在泉為珠,著壁成繪。”此詩很能體現這一特色。

名家點評

《王孟詩評》:顧云:此等處本渾成,但難擬作,恐近淺率。
瀛奎律髓》:右丞此詩,中兩聯皆言景,而前聯尤壯,足敵孟、杜《岳陽》之作。
《增訂評註唐詩正聲》:郭云:氣象涵蓄,渾渾無際,淺率者擬學不得。
《唐詩歸》:鐘云:真境說不得(“江流”句下)。
《唐詩解》:第四句對巧,五六上句較勝。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劉辰翁曰:無意之意。魏慶之曰:三四輕重對法,意高則不覺。吳山民曰:起有注《水經》筆意。
《唐詩意》:胸中有一段浩然廣大之致,適於泛江寫出,可風亦可雅。
《唐詩成法》:前六雄俊闊大,甚難收拾,卻以“好風日”三字結之,筆力千鈞。題中“臨泛”,不過末句順帶而已,此法亦整嗾鱠《唐賢三昧集箋注》:三四氣格雄渾,盛唐本色。五六即第三句之半。
《繭齋詩談》:“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學其氣象之大。
瀛奎律髓匯評》:馮舒:澄之使清矣,“壯”字不足以盡之。陸貽典:順題做法,落句推開,查慎行,第一、第三句中兩用“江”字。不但此也,“三江”、“九派”、“前浦”、“波瀾”,篇中說水處太多,終是詩病。紀昀:三四好,五六撐不起,六句尤少味,復衍三句故也。無名氏:壯句仍沖雅,見右丞本色。
《唐詩近體》:三句雄闊,四句縹渺,此換筆之妙。
唐宋詩舉要》:吳曰:雄偉有氣力,學者宜從此等入手。

作者簡介

王維,唐代詩人。字摩詰。原籍祁(今屬山西),其父遷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濟西),遂為河東人。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進士。累官至給事中。安祿山叛軍陷長安時曾受職,亂平後,降為太子中允。後官至尚書右丞,故亦稱王右丞。晚年居藍田輞川,過著亦官亦隱的優遊生活。詩與孟浩然齊名,並稱“王孟”。前期寫過一些以邊塞題材的詩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則為山水詩,通過田園山水的描繪,宣揚隱士生活和佛教禪理;體物精細,狀寫傳神,有獨特成就。兼通音樂,工書畫。有《王右丞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