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東山·霓裳舞月娥

漢東山·霓裳舞月娥

漢東山·霓裳舞月娥》是元代散曲家張可久創作的一首小令。這支曲子選取了唐代安史之亂前後的典型歷史鏡頭作為意象,揭示了唐玄宗楊貴妃悲劇的形成過程,也蘊含著對這場鬧劇的諷刺之意。全曲巧妙地運用了對比的寫法,是人物形象更加鮮明,言簡意賅。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語注釋,作品譯文,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正宮】漢東山
霓裳舞月娥,野鹿起干戈。百年長恨歌,鬧了也末哥。萬馬千軍早屯合。走不脫,那一堝,馬嵬坡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⑴《霓裳》:《霓裳羽衣曲》的簡稱。《太平廣記》的神仙記載中,謂唐玄宗隨術士游月宮,聞月中仙樂,默而記之,“名之曰霓裳羽衣”。
⑵野鹿:指安祿山。《唐書》載安祿山過巨鹿,驚曰:“鹿,吾字也。”又張俞過華清宮》:“不妨野鹿逾垣入,銜出宮中第一花。”
⑶長恨歌:唐白居易作《長恨歌》,友人陳鴻作《長恨歌傳》,均以唐玄宗、楊貴妃悲歡故事為題材。
⑷也末哥:語尾助詞,無義。
⑸一堝:一塊地方。
⑹馬嵬坡:在陝西興平縣,為六軍都督陳玄禮發動兵諫的處所,也是楊貴妃賜死及埋葬之地。

作品譯文

在《霓裳羽衣曲》的樂曲聲中,楊貴妃翩翩起舞,就像是美麗的月宮仙女。誰知戰禍由此而生,安祿山發動了叛亂之舉。長生殿里玄宗與楊妃的百年盟誓,只成了《長恨歌》的題材,化作了一場曇花一現的鬧劇。御林軍的千軍萬馬,早已在陳玄禮的指揮下集聚。馬嵬坡——在這塊土地上發生的事變,楊貴妃終究躲不過去。

作品鑑賞

漢東山·霓裳舞月娥漢東山·霓裳舞月娥
而據白居易《霓裳羽衣歌》詩及段安節樂府雜錄》所言,則是開元(唐玄宗年號,公元713—741年)間河西節度使楊敬述所獻,曾經唐玄宗親自潤飾而成。不管怎么說,《霓裳羽衣曲》及因曲而製作的霓裳舞,與楊貴妃都有莫大的關係。樂史的《楊太真外傳》中,就記載她冊封為貴妃的第一天,便為明皇表演了《霓裳羽衣曲》。“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白居易《長恨歌》,這正是“霓裳舞月娥”一句的詮釋。
古人常把安祿山叛亂的禍因同楊貴妃聯繫在一起,雖然偏頗,也不能說沒有一點點道理。《唐書·楊貴妃傳》就載稱:“祿山來朝,帝令貴妃姊妹與祿山結為兄弟。祿山母事貴妃,每宴賜錫賚稠沓。”“野鹿”是對安祿山的隱稱,“野鹿起干戈”,同前句“霓裳舞月娥”的太平艷樂景象形成了強烈的反差,這也就是《長恨歌》“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句意的翻版。
“百年”二句,以“長恨歌”來指代玄宗與楊貴妃“願世世生生永為夫婦”的愛情盟誓,而以“百年”與“鬧了”作一對舉,顯示出這一百年盟誓只成了一場短暫鬧劇的結局,“也末哥”是元曲特有的尾襯語,在此更增添了諷刺的意味。“霓裳”、“野鹿”、“長恨歌”,以及下句的“萬馬千軍屯合”,都各自包含著豐富的內涵。而作者不急於衍揚它們的含義,也不解釋它們之間的聯繫,僅作為零碎的意象依次閃示,隨後接出“走不脫,那一堝,馬嵬坡”的驚心結論。末尾三句都用三字的短句,有強調和冷峭化的效果。清人賀貽孫在《詩筏》中云:“愈碎愈整,愈斷愈連。”“樂府古詩佳境,每在轉接無端,閃爍光怪,忽斷忽續,不倫不次。”此曲諸多意象互相映發,又恰恰揭示出馬嵬坡悲劇形成的完整過程,正是這種“碎整”之法的運用。

作者簡介

張可久張可久
張可久(約1270~約1350),字小山。號小山慶元(今浙江寧波鄞縣)人,元朝著名散曲家,劇作家,與喬吉並稱“雙壁”,與張養浩合為“二張”。現存小令800餘首,散曲集有《小山樂府》、《張小山小令》、《張小山北曲聯樂府》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