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男

在上海世博園6號門外,出現三位穿著漢服的遊客。由於服飾和周遭行人反差太大,他們走在路上,非常抓人眼球。再次引起人們對漢服問題的熱烈討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漢服男
  • 表現:與愛國的象徵
  • 類型:服裝
  • 意義 :傳統文化
簡介,網友評論,其他延伸,漢服簡介,

簡介

漢服男
近日在上海世博園6號門外,穿著漢服剛從世博園裡出來的3位男子。由於服飾和周遭行人反差太大,他們走在路上,非常抓人眼球。他們自己似乎不大在意別人的目光,保持著他們自己的行走速率。漢服男看上去文質彬彬、舉止優雅,被人誤以為是世博園內有戲劇表演,他們是演員,只是沒有換回來平常衣服而已。實際上他們就是普通遊客,沒有表演,就是要身著漢服來參觀世博園。

網友評論

漢服男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漢服運動悄然而起,喜愛漢服著年輕者居多,有一部分在校學生也是漢服的冬粉。其實,自從有人喜愛漢服起,一直有支持和反對兩種聲音存在。
支持者認為,漢服是中國漢民族的傳統民族服飾。其由來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時期一直到明代,連綿幾千年,華夏人民一直不改服飾的基本特徵。到明代以後就走進了歷史。我們現代所謂的唐裝其實是滿族的服飾,全國各個少數民族都有他們的民族服飾傳承,放眼全世界,日本,韓國,東南亞各國,唯獨我們漢民族連自己的傳統服飾業沒了。作為中國人強烈建議立法恢復漢服傳承!
反對者認為,任何一種服裝,都不是一成不變的,都各有其演進的過程。漢服也不例外,假如漢服真的自軒轅黃帝始,那么到了明末,或者明朝的遺老遺少們的時候,也不完全是軒轅黃帝時的漢服了,其間演進的過程或許也融入了胡服元素也未可知。中國的歷史本來就是一部民族大融合的歷史,非獨漢族的歷史,文化也是一樣,所以以復興傳統文化為名來推廣漢服是非常可笑的,將復興傳統文化寄托在復興漢服上更不足取,恐怕一件小小的漢服承載不起。

其他延伸

漢服復興運動
漢服男
簡稱漢服運動,或稱為華服運動等,是中國大陸一些年輕人、知識分子的一系列穿著漢服、宣傳漢服文化的運動。漢族受到滿清剃髮易服的影響,漢服與漢族斷絕近乎三百年。清亡之後漢文化復興的意識開始復甦,但由於戰爭與政治因素,並沒有廣泛關注。而最近的漢服運動,據說是河南鄭州的年輕人王樂天是穿漢服上街第一人,隨後許多人紛紛仿效。漢服運動主義目的是希望利用漢服恢復華夏文化。
中國媒體與輿論普遍認為是80後展現個性,與愛國的象徵。對於目前出現的漢服熱潮,質疑者認為其可能觸發極端的民族主義,支持者則表示這是對傳統文化的弘揚,且反映中國民間對回歸中國傳統文化的嚮往。
現狀
漢服運動是中國人民發起的文化復興運動,主體參與人群以1970年代至1980年代出生者居多,中堅力量是年輕白領和在校大學生。也有不少受周圍親友影響的兒童及中老年人加入。
漢服運動倡導者宣傳,漢服運動是不分年齡、性別、職業、興趣的。支持者以復興漢民族傳統服飾為切入點來影響大眾進而發揚傳統文化的舉動。其活動場域除組織及討論活動計畫的網際網路外,多為大中城市所在的高等院校、具傳統意義的事業單位、景點、公園等。[2]

漢服簡介

漢服男
漢服,即華夏民族(漢族)的傳統民族服飾,又稱為華夏衣冠、漢裝、華服,主要是指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以前,漢族(及漢族的先民)以民族文化為基礎,形成的具有民族特點的服裝飾體系,即明末清初以前漢族(及漢族的先民)所著的、具有濃郁漢族民族風格的一系列民族服飾的總體集合。漢服象徵著輝煌燦爛的華夏文明,並且深刻影響了整個東亞地區,日本、韓國的民族服裝都是從漢服演變過去的。
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少數也有左衽),不用扣子,而用繩帶繫結,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漢服有禮服和常服之分。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配飾頭飾是漢族服飾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漢族男女成年之後都把頭髮綰成髮髻盤在頭上,以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樣。女子髮髻也可梳成各種式樣,並在髮髻上佩帶珠花、步搖等各種飾物。鬢髮兩側飾博鬢,也有戴帷帽、蓋頭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