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川歷史

漢川歷史

漢川置縣始於公元561年(北周保定元年),縣治在現馬鞍鄉甑山,故名甑山縣,先後屬甑山郡、復州和沔陽郡。隋大業末廢縣為鎮,並人漢陽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漢川歷史
  • 始於公元561年
  • 現今馬鞍鄉甑山
  • 現今的漢川:管轄14鎮
解放前,解放後,

解放前

公元621年(唐武德4年),縣恢復,移治泐山下,因汊水流經縣境而改名汊川縣。公元742年(天寶元年)改屬漢陽郡。公元758年復屬沔州。公元826年改屬鄂州。公元958年(五代後周顯德五年)改屬安州,移治金鼓城(今劉家隔)。公元960年(宋建德元年)屬荊湖北路,以竟陵義水流入縣西,更名為義川縣。公元977年(太平興國)二年,因避宋太宗趙光義諱,以漢水橫貫縣境,改名漢川縣。公元1071年,廢縣為鎮,屬鄂州漢陽縣。公元1086年,縣恢復,仍隸漢陽縣。公元1135年(紹興5年)縣又廢。公元1137年復置。元代,各地改設行中書省,漢川屬湖廣行中書省漢陽府。公元1285年(元至22年),移縣治於長城(今仙女山辦事處)。明代改制,設承宣布政使司,漢川屬湖廣布政使司漢陽府。公元1376年,漢陽府降為州,漢川改隸武昌府。1380年,復隸漢陽府。1664年(清康熙3年),湖北、湖南分治,漢川隸湖北布政使司漢陽府。1912年,府設道,漢川屬江漢道。
新民主主義時期,漢川幾度出現國民黨、共產黨兩種政權並存的局面。國民黨領導的政權,稱漢川縣政府,1930年~1932年9月,屬第六行政督察區。1936年改屬第三行政督察區。1938年日寇侵入漢川後,漢川縣政府先後向南河渡、西江亭、田二河轉移,次年改屬第四行政督察區。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漢川縣政府進駐縣城。

解放後

初稱漢川縣蘇維埃政府,建於1930年5月,駐南河渡。1931年12月,湘鄂西省蘇維埃政府將漢川的麻河、劉隔與雲夢的道人橋、新店及孝感的3個鄉組成雲孝縣蘇維埃政府,駐漢川的蔥擔溝。1932年2月,漢川縣蘇維埃政府撤銷,漢川的襄北部分與天門的東部地區組建為天漢縣蘇維埃政府,駐漢川的韓家集。漢川的襄南部分與天門的西部地區組建為川陽縣蘇維埃政府,駐漢川的南河渡。第四次反"圍剿"失敗後,兩縣蘇維埃政府於同年8、9月先後解體。1940年7月,中共先後在韓集、楊業坡建立漢川縣行政委員會,隸屬鄂豫邊區軍政聯合辦事處、天漢辦事處;次年12月改為漢川縣抗日民主政府,先後駐楊業坡、謝家長汾,隸屬天漢辦事處、襄河專署。1941年8月,漢川的劉家隔、神靈等地與孝感、黃陂的部分地區組成漢孝陂縣抗日民主政府,駐孝感的東山頭,先後隸屬鄂中行政辦事處、鄂中專署。1942年10月,漢川縣抗日民主政府改建為漢川中心縣抗日民主政府,駐地與隸屬關係未變。1943年10月恢復漢川縣抗日民主政府舊名。1944年6月,改為天漢縣抗日民主政府,先後駐漢川的楊業坡、倪家集和天門的劉家集,相繼隸屬襄河、襄北、鄂中專署。同年9月,漢川的襄南部分與沔陽的脈南部分組成川沔行政委員會,駐沔陽彭家場的月洲湖,先後隸屬襄河專署和沔陽政務委員會,1946年2月,天漢縣民主政府改為天漢縣中心民主政府,駐楊業坡,隸屬鄂中專署,同年6月中原突圍時撤銷。1948年2月,在襄南地區建立川漢沔愛國民主政府,駐沔陽楊林尾,隸屬襄南專署。4月,在襄北地區建立天漢縣愛國民主政府,先後駐天門的蔣家場、張家大灣和漢川的陡埠頭,隸屬鄂中專署。11月,在襄南地區建立川漢縣愛國民主政府,先後駐漢陽的侏儒山和漢川的西江亭,隸屬襄南專署。
建國後的建制
1949年5月,漢川全境解放,國民黨漢川縣政府滅亡。同年7月,天漢、川漢兩縣愛國民主政府撤銷,漢川縣人民政府建立,隸屬鄂中專區。同年8月,改屬沔陽專區。1951年7月,沔陽專區撤銷,隸屬孝感專區。後孝感專區改名地區,漢川隸屬孝感地區管轄。1994年,孝感撤區設市,漢川隸屬孝感市。1997年3月漢川撤縣設市,仍由孝感市代管。
現今的漢川
現今漢川管轄14鎮:馬口、城隍、分水、楊林溝、脈旺、田二河、沉湖、垌冢、新堰、廟頭、劉家隔、麻河、新河、回龍
六個鄉:馬鞍、里潭、西江、南河、韓集、灣潭
居民委員會:42個
村民委員會:576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