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川甑山古城

甑山古城曾是漢川市的故城之一。據傳,馬鞍甑山因山形如甑而得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漢川甑山古城
  • 類型:古城
  • 又稱:小別山
  • 位置:漢川市城關東門口
簡介,歷史發展,

簡介

甑山古城曾是漢川市的故城之一。據傳,馬鞍甑山因山形如甑而得名。古時,與位於漢陽的龜山即大別山遙相呼應,人們又稱其為小別山。從今漢川市城關東門口經馬鞍東方紅渡口往東行約5公里,即至馬鞍甑山,位於黃龍湖西邊,長江的主要支流漢江從它身邊緩緩繞過。人們從甑山去漢川城關只需左邊順流而下去,右手順水回,不用花太多功夫。這樣特殊的地理位置奠定了甑山在漢川政治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歷史發展

據史料記載,漢川故城的建立有相當的歷史時期,雖經三次遷徙,但漢川市第一個故城就建於甑山已不容置疑。《隨書地理志》中記載:“沔陽郡甑山樑安郡,西魏改曰魏安郡,置江州尋改郡曰汊州,後周置甑山縣。”《寰宇記》中記載:“廢甑山城在汊川縣東南四十五里,枕漢江梁天監中置甑山縣”。由此可見,南朝梁武帝置梁安郡於甑山,北朝西魏改名為魏安郡,後又改名為漢川郡,北周改漢川郡為甑山郡,始置甑山縣。1980年5月在此發現磚室墓群,出土有盤口壺、鐵劍、花紋磚和黃釉陶罐等文物。這些墓葬與文物的出現,與古文獻中記載的關於甑山故城的歷史相吻合。
史籍稱甑山“地近會郡,乘軺浮船,為水陸要歟”。由於水陸交通的便利,經濟交流擴大,使這裡人煙日重,商賈日益繁盛,加上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自古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但由於甑山古城地處長江中下游,東西都有漢水流過,水患頻繁,人民深受其苦,加上漢水的長期沖刷,古城城垣逐漸垮蹋,甑山高地少了,難以適應縣治所需。
“大業十一年(隋煬帝年號,公元615年),朱燦轉掠荊沔,所至無噍類。唐武德四年,平朱燦。”後晉丞相劉旬撰《舊唐書》第四十捲地理志中特彆強調了北周武將朱燦對荊沔郡人民的殘酷的掠殺。“噍類”指尚生存的人。朱燦的部隊兇狠殘忍,所至之處人跡全無,許多勝景,街巷全部被燒毀,甑山故城也遭受了完全的摧毀。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平定朱燦後,甑山故城已面目全非,不得己遷徙於汊山,甑山縣更名為汊川縣(後為漢川縣)。從北周武帝保定元年(公元561年)置縣,至唐武德四年止,甑山縣存達六十年之久。
甑山古城由此開始逐漸退出其政治歷史的舞台,最後不復存在。人們只保留了甑山這個地名。
清宣統二年(1910年),全漢川縣劃分為21區,甑山被劃入了榔頭區。國民黨統治時期,這裡曾屢遭兵匪洗劫,使甑山更加冷落荒涼,逐漸被歷史的塵埃所湮沒。
解放後,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甑山這個古老的集鎮又重新獲得了新生。1958年漢川縣人民政府在甑山重新設定甑山管理區,1975年撤區並社後劃入榔頭公社,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交通信息的便利,有著古老文明的甑山又煥發出了新的生機。但甑山轄區範圍逐漸縮小。1987年漢川市撤縣建市後,甑山區改為村級建制,現統屬於馬鞍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