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溝鎮(江蘇省淮安市漁溝鎮)

漁溝鎮(江蘇省淮安市漁溝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漁溝鎮,是江蘇98個重點鎮之一,位於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

漁溝鎮位於淮安市西北部,下轄29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全鎮區域面積約155.48平方公里,是淮陰區面積第三大鎮。戶籍人口約9.5萬(約占淮陰區總人口的1/10)。至2020年鎮區規劃面積7平方公里以上,鎮區常住人口達5萬人左右。

歷史悠久,千年古鎮。漁溝鎮得名於唐朝詩人皇甫冉的詩句“欲逐淮潮上,暫停漁子溝”。自秦朝建置,漁溝鎮已2000多年歷史,戰國時為吳國北境之地,秦代屬徐州之域,唐代歸泗州管轄,南宋是宋金激烈爭奪之地。自元以後,漁溝劃歸淮陰縣管轄。明代和清代,漁溝為清河縣管轄。1949年,原淮陰縣人民政府設在漁溝鎮。1957年撤區並鄉,改稱漁溝鄉。1987年,撤鄉建鎮,漁溝鄉復稱漁溝鎮。2000年,原韓圩鄉和漁溝鎮合併成 ,2018年 淮陰鄉鎮合併 撤北吳集鎮 併入漁溝 組成現在的漁溝鎮。

人文薈萃,文化名鎮。史有隋煬帝“納黍行舟”之傳說、秦時大將蒙恬駐營漁溝時留有“八角琉璃井”之遺蹟、漁溝境內有晉代城池“甪城”之遺址、漁溝民間流傳有乾隆下江南多次留宿漁溝之故事。近代漁溝,走出了雕塑大師滑田友、打響淮海地區抗日第一槍的吳覺、台灣作家司馬中原等名人。淮安市漁溝中學(1693年建校)有326年的悠久歷史,程圩村的千年柘樹,漁溝花鼓會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漁溝千年歷史長卷中的精彩符號。

2014年,漁溝鎮先後被確定為全國重點鎮、省級重點中心鎮、國家級生態鎮,2016年成功創成江蘇省衛生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漁溝鎮 漁溝鎭
  • 外文名稱:Yu Gou town  
  • 別名:漁子溝 甪城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中國江蘇淮安
  • 下轄地區:漁溝 韓圩  吳集 興漁 蔣橋 楊廟 盧華 董巷 徐趙 新民等18個村
  • 政府駐地:淮安市漁溝鎮中原大街
  • 電話區號:0517
  • 郵政區碼:223331
  • 地理位置:位於淮安市西北約16公里
  • 面積:約155.48平方公里
  • 人口:近9.5萬(2018年)
  • 方言:淮安話
  • 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氣候與亞熱帶季風氣候過度帶 冬季寒冷乾燥 夏季高溫多雨
  • 著名景點:漁河風光帶 甪城遺址 八角琉璃井 等
  • 機場:淮安漣水機場
  • 火車站淮安站淮安東站淮安南站
  • 車牌代碼:蘇H
  • 名人:司馬中原 滑田友 吳純一 胡慧中
  • 街道:中原大街 戲園街 桃園街等
  • 學校:漁中 漁小 韓圩九年制學校 等
  • 特產:漁溝酒 吳集炒花生
  • 公交:淮陰201路 204路 207路等
  • 鎮內公交:漁溝⇔蔣橋 董巷 裘莊 陶營線路
  • 鎮黨委書記:胡娟娟
  • 副書記 鎮長:嚴健
  • 相鄰的鄉鎮:三樹 丁集 徐溜 泗陽八集 眾興 
  • 鎮內水域:淮沭河 古圩河  躍進河 包家河
  • 公園:漁子湖公園 月亮湖公園
古鎮概況,歷史沿革,歷史傳說,歷史遺蹟,古鎮柘樹,古鎮教育,工業經濟,農業生產,設施建設,歷史名人,古鎮特產,

古鎮概況

漁溝鎮簡介 “欲逐淮潮上,暫停漁子溝。”漁溝鎮得名於唐朝詩人皇甫冉詩句“漁子溝”,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是淮陰區僅有的兩個千年古鎮之一。秦時古井,隋朝古堤,程圩千年古樹,訴說著古鎮的傳奇與輝煌;320餘年的名校臨川書院,雕塑名家滑田友,台灣名人司馬中原,電影編導家吳純一 ,台灣著名影星胡慧中 ,渲染著漁溝的厚重與崢嶸。如今,古鎮漁溝已被確認為“全國重點鎮”、“江蘇省重點中心鎮”、“國家級生態鄉鎮”、“江蘇省衛生鎮”;下轄29個村、2個居委會,人口近10萬人,鎮域面積155.48平方公里,為淮陰區面積最大的鄉鎮之一;距離淮安市淮陰區城、宿遷泗陽縣城區均不足20公里,相距丁集、凌橋兩個高速公路出入口僅需12分鐘(約11公里)。 國道343(原325省道)429省道穿鎮而過,宿淮鐵路(宿州——淮安)的通車及正在修建的徐宿淮鹽高鐵。
漁溝鎮
江蘇省淮安市漁溝鎮是一個具有千年歷史(2000多年)的古鎮,因為鎮裡溝多,漁翁聚集而得名.她位於淮陰區的最北面,淮泗路穿鎮而過,漁溝鎮以來就被人們稱為是邪(斜)地,只因為她有五個門,東門,西門,南門,大北門,小北門.所以你從哪個方向看她,她都不是很正. 漁溝,據說在唐朝羅成打的白玉關就是現在的漁溝鎮.漁溝,在古代她還叫甪城 ,她曾經很繁華.
漁溝鎮
古泗水到三汊口分兩支入淮,西支為汊流,叫做小清河,東支為主流,叫大清河,據古地圖和古籍記載,漁溝正處於大清河的北岸。傳說當時大清河盛產魚蝦,並且味道鮮美,因 此 吸引了許多捕魚人來這裡定居,來的人多了,就形成了較大的村落。因為附近有不少由大清河沖刷而成的溝壑,所以這裡便被人們戲稱為漁子溝,這也許就是漁溝地名的由來吧。
古代的大清河北通濟水,南入淮河,是溝通南北的一條主要水道,因此漁溝也就必然成為官商客旅的駐足之所,所以漁溝很早就興起了。秦代漁溝是南北交通的驛站,相傳秦將蒙恬 率10萬兵過漁溝時在漁溝鎮騾馬街上掘建過一口八角琉璃井,汲水飲兵,秦始皇封之為“御井”。三國時袁術兵過漁溝受此井之益,曾樹井碑讚揚蒙恬掘井解三軍之渴的事情。從地下發掘看,晉代漁溝已成為有相當規模的集鎮,甚至建有城池,名“甪城”,是東南糧道的重要關口。唐代漁溝建有磚石城池,有5個城門,據說羅成等攻打的白玉關即是漁溝。南宋時 ,淮河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是宋金的界河,因而漁溝也有過小小的爭奪,南宋的武翼大夫耿世安就戰死於此,漁溝之名也第一次見於正史。黃河全流奪淮之後,大清河終於在16世紀淤斷 了,漁溝一度喪失了水路交通要衝的地位,再加上黃淮連年決口,民不聊生,漁溝漸趨衰落。清乾隆間,開鑿疏浚了漁溝附近的包家河、民便河等可以通航的河道,雍乾間又對經臨漁 溝的御道進行了大規模的整修,不僅路面平坦,且寬達3丈6尺,成為名副其實的通京大道。《淮陰風土記》這樣記述,“值南北使節經臨,冠蓋絡繹,朝發王營,暮宿漁溝,上距桃源之古城驛恰為中站。”漁溝又一次成了連線南北的通途。鹹豐中巡檢屠湘波因漁溝地理位置重要,將澗橋巡檢署遷於漁溝鎮,對漁溝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晚 清和民國初年,漕運轉海,郵驛制度廢止,隴海、津浦鐵路通車,改變了漁溝的交通狀況,漁溝開始衰落。
漁溝鎮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民風淳樸,文化底蘊深厚,位於江蘇淮安市淮陰區西北部16公里處.現有29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約9.5萬人(2018年),轄區總面積達155.48平方公里,是淮陰區面積最大的鄉鎮之一。鎮區規劃面積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萬人,周邊人口27萬,勞動力資源極為豐富。國道343 及429省道穿境而過,距淮安市中心只有20分鐘路程,向東10分鐘上淮寧高速,20分鐘上京滬高速,向南8分鐘上鹽宿高速,交通極為便捷。2006年被江蘇省人民政府列為全省98個重點建設中心鎮之一.
漁溝鎮(江蘇省淮安市漁溝鎮)

歷史沿革

漁溝為淮陰區古鎮,古因魚多水多、漁翁匯集而得名;韓圩因韓姓紳士築圩得名。1957年為漁溝等鄉,1958年改漁溝公社,1964年設立韓圩公社。1983年改漁溝鄉、韓圩鄉,1987年漁溝撤鄉建鎮。
1996年,漁溝鎮面積53平方千米,人口3.4萬人,轄漁溝、陶營、盧華、楊廟、孫庵、文庵、河塘、蔣口、漁南、蔣橋、橫溝、柿樹園、漁西、汪莊、六里、彭淮、夏橋、西街、李大莊19個行政村和漁溝居委會;韓圩鄉面積30平方千米,人口1.7萬,轄韓圩、程圩、裘莊、朱湖、董巷、包河、劉趙、徐趙、交通、包吳、圩西、鄭李、何莊13個行政村。
2000年2月,撤銷韓圩鄉併入漁溝鎮。2003年,轄漁溝居委會和漁溝、盧華、楊廟、汪莊、董巷、包河、新民、淮河、西河、鵬里、興漁、陶營、蔣橋、程圩、何莊、裘莊、韓圩、徐趙18個行政村。2007年,轄1個居委會、18個行政村,140個村民小組。
2018年 撤銷吳集鎮併入漁溝鎮 。漁溝鎮轄漁溝居委會 吳集居委會 和漁溝村 、蔣橋村、楊廟村、盧華村、陶營村、淮河村、新民村、西河村、興漁村、鵬里村、汪莊村、韓圩村、程圩村、徐趙村、董巷村、何莊村、裘莊村、包河村、吳集村、興和村、包圩村、後盪村、新園村、黎明村、民主村、淮西村、倪祠堂村、三和村、振興村 共29個村 2個居委會。
【2011年代碼及城鄉分類】320804110:~001 121漁溝居委會 ~002 122街東居委會 ~003 122韓圩居委會 ~201 220盧華村 ~202 220楊廟村 ~203 220汪莊村 ~204 220董巷村 ~205 220包河村 ~206 220新民村 ~207 220淮河村 ~208 220西河村 ~209 220鵬里村 ~210 122興漁村 ~211 220陶營村 ~212 122蔣橋村 ~213 220程圩村 ~214 220何莊村 ~215 220裘莊村 ~217 220徐趙村
【2007年村民小組、人口數據】漁溝居委會:2287人。漁溝村:6組898戶4080人。韓圩村:15組1081戶4641人。盧華村:6組520戶2185人。楊廟村:7組605戶2543人。汪莊村:5組601戶2571人。董巷村:5組488戶1979人。包河村:6組435戶2032人。新民村:8組621戶2655人。淮河村:8組565戶2558人。西河村:8組667戶2925人。鵬里村:6組587戶2796人。興漁村:6組773戶3346人。陶營村:6組600戶2124人。蔣橋村:14組1467戶6047人。程圩村:9組713戶2972人。何莊村:8組617戶2680人。裘莊村:8組509戶2238人。徐趙村:9組550戶2321人。
漁溝鎮(江蘇省淮安市漁溝鎮)

歷史傳說

據說很早以前漁溝鎮很熱鬧,洪澤湖里有一隻烏魚看中了這塊寶地。一天,大烏魚來到漁溝鎮,就地一滾,變成了一條烏泥街道。烏魚頭貼地就像一塊鋪路的青石巨板。過往的車 輛從上面碾,來去的行人在上面踩,結果才兩個來月,就把烏魚全身魚鱗踩了個精光。烏魚只要這樣受苦九九八十一天,就能夠修煉成精,作怪害人。話說已過了六十多天,烏魚已初 具人形。每天晚上都出來變成一個老太婆,滿鎮瞎逛,碰巧還偷雞摸狗地飽吃一頓。這天,大烏魚又出來遊逛了。
漁溝鎮(江蘇省淮安市漁溝鎮)
可巧,讓張果老給碰上了,張果老放眼一望,只見好端端的一個集鎮 ,讓一團瘴氣給攪了,再一細看,原來是一條就要成精的大烏魚在此作怪。當晚張果老就在漁溝鎮的一個客棧里住了下來。第二天,他推著自己的神驢變成的小車,在這條烏泥街上來 來回 回地走著。
你說還未成精的烏魚哪能承受得了這神驢的重壓呢?因此,沒有幾天,烏魚頭上就被張果老的小車碾了一道深深的溝。不用說,烏魚給碾死了。從此以後,人們就稱這條街 為漁溝街,稱這個鎮為漁溝
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漁溝鎮

歷史遺蹟

鎮內有秦朝大將蒙恬在此挖鑿的八角琉璃井,水是鹹的,據說通東海;隋煬帝下江南住過的地方--騾馬街,據說這條街上到了夏天沒有蚊子,還有清朝的康熙皇帝也曾到過此街,而且專門為他建了個七拱橋(據當地人說這個橋是個不祥之地,經常鬧鬼,駕駛員開車到那的時候都要點根煙以防萬一,儘管如此那裡還是經常出事故不知道出過多少次車禍),鎮內還有一所三百多年的學院--漁溝中學(漁溝國小)其前身是臨川書院
漁溝鎮騾馬街的歷史
建國前的漁溝鎮僅有兩條街道,即騾馬街和中市街。相傳,中市街是清代康熙末期,乾隆初期時新辟的,是順應“通京大道”西北走向而設的。因此,騾馬街是漁溝古鎮名副其實的縮影,現存的古蹟遺址就是強有力的佐證。
1、八角琉璃井。在騾馬街中段北側有一口古井,清代之前,此井上建六角涼亭,井口砌牛頭型青磚,上方罩井蓋。1958年大躍進時期被拆除時,在井側下方土裡發現一塊石碑,根據碑文記載:秦征北大將軍蒙恬率領10萬軍馬征剿太湖地區民反回鹹陽途經漁溝,適逢大旱,為解決軍馬和當地居民飲水困難而鑿的,是三國將領袁術為前朝大將軍蒙恬為民辦好事而樹立的碑。現琉璃井身尚存。
2、甪城。1984年冬,鎮政府組織民力為新辟的漁溝東街搞街道土方工程時,河塘村民工在漁溝東門圩河東岸挖出古城磚3萬多塊,在其中一塊大約1.5米左右長方形的巨磚上刻有“甪城”兩個大字,字跡剛勁有力。經時任縣文化館長馬牧英考證,甪城建於晉義熙年間,即公元405年,縣誌記載:甪城在淮陰縣城【今碼頭】西北部。
3、關帝廟。在漁溝騾馬街西段北側,現繅絲廠對面,原漁溝供銷社院內是關帝廟的遺址。建於唐顯慶初年,當時的香火興旺,1957年為建造漁溝戲園被拆除。根據鎮上老人回憶,廟宇內佛像兩旁有一副對聯:“兄玄德、弟翼德、德兄德弟;兄臥龍、友子龍、龍兄龍友。”
4、火星廟。位於漁溝騾馬街東門口北側,現居民黃淮勇家院內。此廟建於清代乾隆初年【公元1743年】,1958年大躍進年代拆除,該廟建於漁溝經濟二次復興年代。相傳,是一位王姓的安徽皖南徽州商人從家鄉販運大批木材到漁溝開木材市場,開始生意紅火賺了一大筆的錢。他又通過水路運輸搞來數萬根杉木,不料洪澤湖決堤木材被洪水全部沖走。他在家鄉借的巨款高利貸無力償還,有家難回,他認為火能克水,在當地人的幫助下建了這座“火星廟”,於是他便削髮為僧。2009年11月9日上午在騾馬小區的工地上,出土了一和尚圓寂後的“翁棺”,缸體呈“八角形”,整體為三部分:上段似“葫蘆”形狀頂帽,中段為翁棺蓋,上有五個大字:壽、寂、境、光、真和三面圖案,下段為缸的主體,八面均為花草,禽獸浮雕圖案栩栩如生,呈現了極高的工藝水平。這件文物大約有近三百年的歷史,
[具體年代正在考古之中]從當時的喪葬禮儀和缸的陶資製造工藝來看,都具有較高的研究歷史價值。
5、戲樓。古代漁溝戲樓在騾馬街西首與關帝廟隔壁。傳說建於宋代{無資料考證},根據吳延泉老人講建於明末清初,由吳姓出資,一朱姓的木匠在地方很有威望,木工手藝精緻,人稱細木匠,曾經參與過蘇州園林建築,回來後親自帶一幫徒弟,自己設計圖紙。全木結構的兩層戲樓非常別致,風格獨特,前面左右為兩層樓房,正門下層為通道,後樓為主戲台,三面可座觀眾看戲。雕樑畫棟,飛檐龍角,四檐掛有風鈴。日本人侵占漁溝,曾在戲樓里唱過戲,當地的老百姓沒人敢去看戲。非常繁華的娛樂場所毀於上世紀四十年代初,被日本鬼子拆了建炮樓。
6、驛館。漁溝驛館雖未見史資記載,但是歷史切實存在。位於騾馬街東段南側,在史家瓦房東側,為地方官府所設的驛館。根據鎮上老人相傳,歷史上一些帝王將相曾經在此駐蹕。例如,隋煬帝二次到揚州探瓊花駐蹕此館,清乾隆帝三次下江南也駐蹕此館,並嫌騾馬街蚊蟲多,說:“騾馬街要沒有蚊蟲多好,街前街後都是荷花塘,真是魚、蝦、雞頭、菱角藕,人到漁溝不想走。”後來當地人傳說:“騾馬街沒有蚊子,是皇帝封的”。其實,從官方的驛站還是驛館,接待的都是帝王將相來看,清潔衛生搞得一定很好,不會有髒、亂、差的現象,加之驛館豪華別致,室外風景如畫,蚊蟲、蒼蠅是不會有多少的。
7、車騾廠。根據《淮陰風土記》載,在清末以前,漁溝騾馬街有“四家車騾廠,8家麯酒槽坊,其他店鋪臨街對歭,街上車水馬龍......”可見歷史上騾馬街的繁榮程度。古代交通代步工具要么騎馬,要么就是靠騾馬牽引拉的轎車,即木軲轆鐵腳車。至清代,漁溝騾馬街還有四家生產木軲轆鐵腳車的工廠,是當時交通發達,經濟繁榮的客觀產物。車騾馬廠分布在騾馬街中段南側,八角琉璃井對面,幾戶吳姓人家的院內。
8、槽坊。清代漁溝騾馬街8家麯酒槽坊均密布在騾馬街西端兩側,漁溝酒當時很有名,釀酒井水都是古泗水河地下河床積蓄的優質水源,與洋河酒廠一樣,用的都是古泗水地下河床水,當時生產的酒暢銷省內外,義和槽坊的酒還榮獲南洋酒業評比金獎。1930年秋,泗陽、沭陽匯集來的數千大股土匪劫掠漁溝,唯一支撐漁溝經濟的大酒罏亦從此閉歇。1958年改為漁溝酒廠,1967年遷王營鎮,成了淮陰縣酒廠。
9、桃園牧馬場。漁溝桃園牧馬場在今騾馬街中段汪塘北側,占地百畝,古代在桃林內種上牧草供來往駐店的騾馬放牧,現今此地改闢為漁溝桃園街。宋代詩人晁補之《漁溝懷家》詩:“生涯身世任東西,藥笥書囊偶自齎。柳嫩桑柔鴉欲乳,雪消冰凍麥初齊。沙頭晚日檣桿直,淮上春風雁鶩低。歸去未應芳物老,桃花如錦遍松溪”。“ 桃花如錦遍松溪”的詩句,應該就是讚美漁溝騾馬街北側的桃園景色。
漁溝鎮騾馬街古代的交通地位
古代,漁溝鎮騾馬街的交通地位十分重要,因為古代漁溝居古泗水左岸,是水陸交通必經之地,騾馬街也就成了行人羈旅駐足棲息的重要場所。來往的車馬頗多,又是騾馬交易市場,很久之前就被人們稱為騾馬街了。歷史見證有:
一是街上的八角琉璃井。秦始皇統一中國第九年【公元前237年】,蒙恬率10萬軍隊駐騾馬街造八角琉璃井的事實說明,如果不是官道,那么多軍馬怎么能經過這裡?
二是騾馬街頭出土甪城古磚,如果漁溝騾馬街在晉代不是交通和軍事重鎮,當時不可能築城備之。據【《魏書·高閭傳》】載:“欲修渠通漕路,必由於泗口,溯淮而上須經甪城。淮陰大鎮,舟船素畜…..”泗口,泗水入淮口,在今袁集桂塘。漁溝在泗口西北二十來里水路,是“淮陰大鎮,舟船素畜,”反映了漁溝旁邊泗水河上運輸的繁盛景象。
三是隋煬帝住漁溝。相傳,隋煬帝赴揚州遊玩,到漁溝河道淺,他命人倒黍子入河中拉船經過,留下了納黍行舟的傳說。
四是清乾隆皇帝駐蹕過漁溝騾馬街。如若不是交通要道,鎮區繁華,帝王將相不可能駐蹕。然而,輝煌兩千多年的漁溝騾馬街,到了晚清時開始衰敗,尤其是到建國後,325省道改經漁溝鎮北通過,騾馬街更是一落千丈,改革開發之前的騾馬街兩旁,不見了古時的磚木小樓,滿目都是土牆草房;昔日的店鋪作坊變成民宅;過去人來車往的繁鬧景象一去不復返。儘管改革開放三十年來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街兩旁民居變成兩三層樓房,街道鋪設水泥路,但仍然“門前冷下車馬稀”失去了交通要道的地理位置和繁榮昌盛的景象,充其量是個居民小區罷了。
隨著社會的發展,交通的變遷,決定騾馬街的興衰。隨著時光的消逝,漁溝騾馬街恐怕將逐漸在人們記憶中消失……
隋煬堤
在隋朝, 隋煬河曾自西向東流經現在的淮安市漁溝鎮境內,貫穿9公里。隨著歲月的流逝以及水系的變遷,昔日那波浪滔滔的河水與百舸爭流的畫面,早已不復存在。然而在漁溝南兩公里的地方,現在人們仍然可見兩條“龍脈隱隱,若有若無”的隋煬河堤。這就是歷史遺留下來的隋王朝溝通當時南北水路交通的印跡,也是隋王朝殘酷壓榨勞動人民的有力見證。 隋煬堤在許多歷史資料中,前人都作了生動的描繪和真實的記載。唐代著名詩人李敬芳在《汴河直進船》詩中寫道“汴河通淮利最多,生人為害亦相和。東南四十三州地,取盡膏脂是此河。”詩中所說的汴河就是後來人們所稱的隋煬河。此河西至河南洛陽,東南連線江蘇的淮陰,再從淮陰經揚州經長江而至江南各地。統治者利用這條河把搜刮的民脂民膏運往京城供其享受。 《資治通鑑》卷一八○《隋紀》記載:公元605年,隋煬帝楊廣為了巡遊江南等地,“命尚書右丞皇甫議發河南、淮北諸軍民前後百餘萬,開通濟渠。自西苑引谷、洛水達於河,復自板渚引河歷滎澤入汴;又自大梁之東引汴水入泅,達於淮;又發淮南民十餘萬開邗溝,自山陽至揚子入江。渠廣四十歲,皆築御道,樹以柳。自長安至江都,置離宮四十餘所。” 隋煬帝在短短的12年時間內,曾三次游江都。所乘的龍舟高達15米,長100米,起樓4層,隨從2萬多人,“文武官五品以上給樓船,九品以上給黃篾,舶艫相接二百餘里。”隨從人員分乘大小船隻數千艘,“聯綿不絕,錦帆過處,香聞百里。”由此可見,隋煬帝僅僅為了尋歡作樂,就動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致使民窮財盡,只經兩代38年時間,隋王朝即被唐王朝所取代,成為我國歷史上統治時間最短的朝代之一。 隋王朝的統治者在生活上極其腐朽糜爛,驕奢淫逸,這有遺蹟為證。前幾年住在隋煬堤上的漁溝鎮彭堆村的民眾興修水利,在彭堆國小旁挖出一個船閘,全是條石砌成。一塊塊大條石排列整齊,埋得很深,裡面有許多骨骸,這說明當時死了很多人。還有一些沉船,全是桑木製成的。在早已淤成平地的隋煬河內,挖出一層很厚的黍殼子,這恰好印證了那個相傳很久的隋煬帝“納黍引舟”的故事。因為隋煬帝急於要到揚州看瓊花,未等河道全面通航就起程了,船到漁溝時,有一段工程未竣工。隋煬帝見了十分惱怒,隨命征北大總管、開河都護麻叔謀從淮陰各地徵收農民數萬擔黍子倒入河道,又下令強征4000名未婚男女青年對臉拉縴,使船隻強行通過無水的河道,即所謂陸地行舟。隋煬帝站在船頭,命隨從用斧頭砍斷縴繩,使那些用力拉縴的青年男女冷不防地跌倒在地,相互擠壓於他則捧腹大笑…… 歷史的污泥濁水早已被時間的長河蕩滌殆盡,當年的大河也早變成桑田,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古河堤上,一排排瓦屋樓房猶如新的長堤,拱衛著它的主人,繼續推著歷史的航船前進。

古鎮柘樹

位於淮安市漁溝鎮程圩村湯莊5組的古柘樹在淮安地區名氣很大,這棵樹是淮安地區最古老的柘樹 樹齡逾千年 樹高12米左右 為了保護這棵古柘樹,當地村民們挑來很多肥土堆在樹下,樹幹約有1米都被土壤包裹著。在村民的精心呵護下,古柘樹枝繁葉茂,鬱鬱蔥蔥,是田野村莊的一道亮麗風景。
漁溝鎮(江蘇省淮安市漁溝鎮)
千年古柘樹歷經滄桑卻依然蔥蘢吐翠,經過這些古樹時,人們情不自禁地放緩腳步,心生敬意;大家在感嘆古樹頑強生命力的同時,也感受到漁溝人自古以來護樹敬樹的文化傳統和情結。

古鎮教育

漁溝的教育發端較早,《淮陰風土記》云:“漁溝自明代中葉,民間自為書院,子弟 興學,人物如林。”古代書院大多建在府州縣,只有一些交通經濟發達或風景秀麗的集鎮才建有書院。傳說漁溝明代就建有臨川書院了,是永樂年間江西臨川人吳少甫告老還鄉路經漁 溝時興建的。但據縣誌記載,漁溝有書院始於康熙三十二年,是漁溝首富吳瀚出資在本縣縣令管鉅的幫助下建立的。書院名曰臨川,是因為管鉅是臨川人,以“志不忘”。初建時有房屋22間,嘉、道時,書院經風雨剝蝕爛破不堪,吳氏子孫吳朝觀與其弟昌基、族子安 靜重建於三元宮之西。光緒三十二年,西學興起,書院多改學堂,臨川書院亦停止課士,次年9月,吳鐘驥、吳涑、吳琳中、吳其就書院、向善堂、延壽庵三處房屋改建為私立漁溝國小堂,時有初等1班,高等2班,學生100多人,清未狀元實業家張謇題寫了校匾。有校舍70餘間,20年代改為1~6年級,時有校舍教室18間,辦公室3間,學生宿舍若干。占地60多平 方米,設有足球場、兩個網球場、桌球館、花園等。初小學生不到200人。30年代改為私立漁溝中學,後曾3次成為縣中,現在的淮州中學當時是其分校。淮安市漁溝中學遷址到漁溝鎮臨川東路1號,占地面積約100畝。

工業經濟

占地2000畝的工業集中區已成為外地客商投資的樂園。該鎮注重招大商、招好商,引進大項目,著力提升工業集中區品位。到2006年底,園區配套基礎設施全部到位,進區項目13個,占地300畝。其中投資6000萬元項目一個,5000萬元一個,4000萬元一個,2000萬元2個,1000萬元以上項目3個。工業總產值達48016萬元,銷售收入達2.4億元,入庫稅金1200萬元。

農業生產

漁溝鎮是農業大鎮,2006年實現農業總產值20205萬元。境內盛產的優質稻米、反季節蔬菜、食用菌等已成為種植業的半壁江山;生豬、雞、鴨、鴿、四季鵝、魚蝦養殖等在全市榜上有名;食用菌、櫻桃西紅柿等農產品熱銷蘇州、南京、淮安、宿遷等10多個大中城市。農業產業化的發展,不但提高了漁溝的知名度,增加了農民的收入,還激活了全鎮的經濟發展,加快了新農村建設的步伐。2006年投資622.26萬元的土地治理及投資162.26萬元的世行三期項目基本竣工,項目建成後,可徹底解決項目區內交通出行難問題及所有灌、排水問題,達到標準化農田的要求,從而對加快地方經濟快速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漁溝鎮(江蘇省淮安市漁溝鎮)

設施建設

2006年投入680萬元,對小城鎮進行亮化、綠化、硬化改造,建成盧華、楊廟、董巷3個新農村集居區;新鋪水泥路4.8公里,擴大鎮區2.4平方公里。全鎮18個行政村全面實現“三通”:即村村通上水泥路,村村通上自來水,村村通上有線電視和廣播。
漁溝鎮(江蘇省淮安市漁溝鎮)

歷史名人

數百年來,漁溝俊秀輩出,人物如林。漁溝吳姓,很出了一批人物,吳湛肄業太學,受知於王士禎,吳泓游京師受業於吏部尚書張玉書,才情高絕,鄉里還流傳著他是乾隆 帝御先生的說法。吳瀚力行義於鄉里,創立臨川書院。吳朝觀,更以振貧不倦、熱心教育 聞名鄉里,道光十一二年饑饉,他在宅門外設立4個粥廠,日施粥萬人,又命兒子到外省購 得糧食低價出售於饑民,單1833年1月1日至2月18日,就救人70餘萬,林則徐題其門曰“積善之家”。
著名的雕塑家滑田友,1901年生於漁溝鎮一個窮苦的木工家庭,1924年畢業於省六師,後在著名畫家徐悲鴻的指導和幫助下赴法求學。在法國,他創作的《沉思》、《浴女》、《一 個少女的頭像》、《轟炸》等多次獲得獎勵和權威人士的好評。1930年10月他在上海完成了後來矗立在南京新街口的孫中山先生塑像。1948年在北平藝專任教授。他的《耕者有其田》 在開國大典時成為陳列在天安門城牆上的四幅畫之一,以後又參加了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和“五四”運動群雕的創作。1986年2月19日因病逝世。滑先生是中國現代雕塑事業的開創 者之一,中央美院的輓聯是“千秋稱大匠,萬代仰雄風。”
漁溝還出了一個第一代科教電影編導家——吳純一先生。吳先生1924年生於漁溝,建國初 任上饒市第一任市長。還曾擔任北京科教電影製片廠編導主任,他編導了《哈雷慧星》、《江蘇海岸帶考察》、《石柱林》等近百部科教影片。
漁溝還產生了旅居台灣省司馬中原這樣的一流作家。司馬中原,本名吳延枚,1932年生於漁溝,傳說其一生下來就能笑能語,國小時更以其聰穎可愛而被人譽為“神童”,他沒上過 大學,難怪《淮陰文獻》以“尤其難得的是,他是一位從苦學中成名的作家”來評價他。他已創作了60多部長篇小說,已被譯成多種文字。1988年獲得台灣最高文藝獎——“國家文藝 獎”。
嘉道間漁溝北灣史家下莊有個郁仁,武功甚高,擅點穴功、輕功,早晨起來,腳踢庭樹樹梢露落如雨,不沾一滴,輕功如此絕妙,據說揚州有名的武師周大刀亦曾敗在他手。
漁溝還造就了一批獻身革命的仁人志士。吳覺1912年生,1930年考入上海大夏大學,1932年加入共產黨並從事革命工作。抗戰爆發後,吳覺在漁溝發動民眾籌集資金購買武器彈藥 ,拉起了抗日義勇隊,並在漁溝東五條路布陣,打響了淮陰人民向日本鬼子的第一槍。接著,組建了八路軍115師隴海南進支隊第八團和淮河大隊,與日偽軍、國民黨頑固派作了堅強 的鬥爭。後歷任淮海地委書記兼專員,軍分區政委,華北戰區北線後勤司令部司令,兩淮市委書記、市長等職。建國初任常州地委書記,治淮委員會秘書長。1979年任南京工學院黨委 書記兼院長。1984年4月30日病故,李一氓稱他“主人頗有江湖氣,認客能談山海經”。
漁溝北灣的夏仲芳、夏如愛兄弟亦是蘇北區革命的早期領導人。1932年9月4日,夏如愛就和淮鹽特委的其他領導人在漁溝附近的蔣小圩、張巷兩地組織了武裝暴動,後由於勢單力薄 而被國民黨鎮壓了。1938年夏氏兄弟和吳覺、宋振鼎等人組織成立了蘇北抗日同盟總會,夏如愛還擔任了淮陰縣抗盟理事長。夏仲芳接受了江蘇省抗戰支隊一個中隊的委任,在漁溝蔣 祠堂設立了中隊部,實際上是抗日游擊戰爭訓練班。1939年,吳覺、夏如愛等在張巷夏如愛的家裡開會,成立了淮陰抗日義勇隊,夏如愛任大隊長。建國後,夏如愛任湖南省副省長, 後調任商業部副部長。荀德麟主編的《淮陰城鎮史話》
著名的雕塑大師滑田友先生就是漁溝人,他曾拜著名的畫家徐悲鴻為師,在徐悲鴻的引導下,滑田友到國外學習好的東西,本是一個無名的小人物,經過多年的學習,成了一中國著名的雕塑家,天安門前的人民紀念碑底層的漢白玉雕塑就是他雕刻的;現居台灣的著名作家司馬中原,原名吳延枚,也是漁溝人,漁溝中學三百年校慶的時候,他還曾還來到漁溝中學為母校慶壽,眾所周知的女警霸王花台灣女演員胡慧中也是從這個古鎮走向世界的.....

古鎮特產

漁溝酒:康熙帝下江南時曾三次居住在漁溝,並留下了“魚蝦雞頭菱角藕,人到漁溝不想走。豪客只知二鍋頭,不知可曉漁溝酒。”這樣的詩句。
歷史上漁溝是淮安著名的魚米之鄉,物產十分富饒。境內盛產優質稻米、反季節蔬菜、食用菌、生豬、四季鵝、魚蝦等。近年來,已有江蘇吳江、丹陽、海安、浙江嘉善、溫州、上海、廣東、福建等地客商來此投資興業。漁溝人民竭誠歡迎海內外各位有識之士前來考察投資。
漁溝鎮(江蘇省淮安市漁溝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