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洋祠

漁洋祠

是清初文壇領袖、刑部尚書王漁洋的祠堂,是一組典型的明代建築。解放後漁洋祠逐漸破敗,1992年列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新城糧所將王漁洋故居和王漁洋祠共同移交文化部門作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進行保護管理。

基本介紹

介紹,歷史,旅遊,

介紹

漁洋祠
漁洋祠位於桓台縣新城鎮西南隅,是清初刑部尚書王士禎(別號漁洋山人)的祠 堂。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祠有正堂5楹,原系抱廈式木結構建築(1940年改為水泥磚石結構的鎖皮廳式建築),室內重梁掛柱,花欞隔扇。堂前有儀門3間,大門楣上鐫有“經筵講官,刑部尚書王士禎第”12個大字。大門兩邊為八字粉牆,門前有1對高1.8米的透雕石獅。祠東側有堂3間,稱為“牡丹祠”,為清代建築,保存完好。 清初詩人王士禎(別號漁洋山人)去世後,後人在其居住過的西城另墅南端建起漁洋祠堂。原祠有大門一座,門前石獅二蹲。院內植松柏。正廳五間,左側另有側廳三間。祠院周圍粉牆。占地面積900平方米。清末,王氏別墅園產一部分漸落馮氏,漁洋祠東鄰遂為馮氏住宅。宅分主院和西院。主院為三進院落。兩院共有房屋60餘間。住宅及門前廣場和原別墅花園東西寬57米,南北長117米,共占地6669平方米。1940年,漁洋祠原抱廈式木結構正堂被拆除,改為磚石結構的鎖皮廳式建築,牡丹祠仍保持原貌。1985年縣人民政府又撥款對其正堂進行了翻新維修保護,1992年漁洋祠被列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外尚有古槐兩株,石獅兩尊。漁洋祠與馮氏住宅作為一組古建築群體,1984年定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漁洋祠漁洋祠

歷史

王漁洋故居
王漁洋祠堂座落在王漁洋故居西南隅,即西城別墅西南部院落,是新城王氏家
族為紀念清初文壇領袖“一代詩宗”、刑部尚書王士禛(別號漁洋山人)而建的祠堂,俗稱“漁洋祠”。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王士禛任刑部尚書時,已是71歲高齡了,此一時期皇權內部鬥爭十分激烈。康熙帝得王士禛與廢太子理密親王酬唱,非常生氣,以王伍一案失出為由,降王士禛三級調用,九月,左都御史舒輅又因王五一案啟奏康熙帝,司官委咎於堂官,滿堂官又委咎於漢堂官,王士禛被革職歸田。
王士禛回歸新城故里後,專心著述,並致力於詩文集的整理,不以一字通朝遺,康熙四十九年庚寅(1710年),王士禛已病重臥床,康熙帝又念起他的人品與才學,降旨復王士禛刑部尚書職,王士禛因病謝辭,康熙五十年辛卯(1711年)五月十一日,王士禛病逝於家中,終年78歲。爾後,王氏族人在他居住過的西城別墅,為他修建紀念祠堂,即為漁洋祠。
據傳,王士禛去世後,漁洋祠蒙受火災。至清代末年,王氏家族敗落,園產被賣給鹽商馮冠儒。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夕,漁洋祠的面目發生了很大變化,已非昔日可比了。由於王漁洋祠與王漁洋故居毗鄰,在1948年至1999年期間與王漁洋故居共同劃歸糧食部門使用管理。在此期間,王漁洋祠逐漸破敗,1985年由縣政府撥款進行了重修。1992年列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新城糧所將王漁洋故居和王漁洋祠共同移交文化部門作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進行保護管理。
有兩側室張氏和孫氏),因此說,該祠為張宜人所建較合情理。但尚無定論。

旅遊

門票
票價20元
老年人、軍官憑證免費
學生憑證半價 遊客服務中心有導遊,收費20元 開放時間
8:30-17:0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