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漢文化交流

滿漢文化交流

在17世紀,滿族的清朝取代漢族的明朝取得了支配中國地位,清朝統治者在保持滿貴族優先前提下,很大程度上採取了漢化政策。但一些研究遼金元清史的學者認為,清和遼金元一樣屬於征服王朝,漢化深度和速度均遜於北魏等滲透王朝;清室只推行對自己有利的漢化措施,並儘可能保留本族文化,並非全盤漢化,而是雙向進行的。

清初以來,所有施政文書都以漢文、滿文兩種文字發布。自康熙起大力推行以儒學為代表的漢文化,漢傳統經典成為包括皇帝在內的滿族人必修課。乾隆在宮中常穿漢服以作娛樂,現在故宮還保存著不少乾隆穿漢服的畫像。到乾隆中期,滿人幾乎全部以漢語為母語,滿文漸漸成為僅用於官方歷史記載用的純書面文字。到19世紀,官方檔案中的滿文已基本為漢文所取代,如1875年清廷在與秘魯換約時曾明確諭稱:“惟換約事宜,中國總以漢文為憑”。支持儒化說者則認為,清朝皇帝只是有選擇尊儒,儒家的一些思想滿清皇帝也沒有完全接受,而儒家只是漢文化的內容之一,漢文化不僅僅只包括文字和儒家,還有衣冠、風俗禮儀、各種宗教信仰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滿漢文化交流
  • 外文名:無
  • 學科:文學
  • 國籍:中國
簡介,代表性文化,影響,

簡介

滿漢文化 指滿族文化經過漢族文化衝突與融合之後所產生各具兩族特色的滿清文化,大部分情況下亦指清朝文化之實體,並且延續影響民國建立之後。三百多前,滿族(女真)文化就開始了由原始的薩滿文化體系向廣泛吸收蒙漢等周遭民族文化。自滿族征服中原以後,更加專注吸收漢族文化,並以此原始薩滿文化為基礎進行自身的整合與創造特殊文化。
明清的宮殿-紫禁城明清的宮殿-紫禁城

代表性文化

藝術
清代粉彩清代粉彩
清朝的小說:清朝小說傑出者眾,曹雪芹等著《紅樓夢》為中國古典小說四大名著之一。《聊齋志異》、《儒林外史》和譴責小說均有很大影響。京劇:京劇源於明朝的崑曲和京腔,形成於乾隆、嘉慶年間。京劇是中國的“國粹”,已有200年歷史。京劇之名始見於1876年(清光緒二年)的《申報》,歷史上曾有皮黃、二黃、黃腔、京調、京戲、平劇、國劇等稱謂,系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四大徽班進京後與北京劇壇的崑曲、漢劇、弋陽、亂彈等劇種經過五、六十年的融匯,衍變而成,是中國最大戲曲劇種。清代的繪畫:畫壇由文人畫占主導地位,山水畫科和水墨寫意畫法盛行,更多畫家追求筆墨情趣,在藝術形式上翻新出奇,並湧現出諸多不同風格的流派。清初朱耷、石濤的山水花鳥畫,中期的“揚州八怪”,清末任伯年,吳昌碩的仕女花鳥畫及楊柳青、桃花塢和民間年畫均對後人有很大影響。
服飾
清朝規定軍民要穿滿族服裝,禁穿漢服。並強令漢人男子按滿族習俗改變髮式,剃去前額發,把頭髮編成辮子。當時統治者就有“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頒令。滿族的髮型與漢人迥異,滿人男性把前顱、兩鬢的頭髮全部剃光,僅後顱留下頭髮,編成一條長辮垂下,此種增加頭皮面積的髮型有助於打仗時佩戴頭盔與軍帽,頭皮面積增多摩擦力增加,可減少打仗時頭盔或軍帽歪斜遮眼或掉落的機率,增加安全性也避免被友軍誤殺。早期剃髮的標準是“金錢式”,全稱“金錢鼠尾”式,到清朝中後慢慢演變為剃去前半圈頭髮。
同時滿族服飾以長袍馬褂為主。旗袍的特點是立領、對襟、盤扣等,緊窄合身,符合北方民族騎射之生活與作戰需求。經過西式改良的滿人服飾,諸如旗袍、長袍馬褂等,誤成為部分中國人認知的傳統服飾。
而漢人的服裝以交領、右衽、無扣、寬袖等為特色,反映農業生活文明。漢族自古亦十分重視衣冠服飾。漢人成年之後就不可剃髮,男女都把頭髮綰成髮髻盤在頭頂。
飲食
清代名宴還包括滿漢全席、蒙古親藩宴、廷臣宴、萬壽宴、千叟宴、九白宴。其中最具特色是滿漢全席,是一種集合中國滿族和漢族飲食特色的巨型筵席,起源於清朝的宮廷,原為康熙66歲大壽的宴席,旨在化解滿漢不和,後世沿襲此一傳統,加入珍饈,極為奢華。
建築
頤和園:頤和園素以人工建築與自然山水巧妙結合的造園手法著稱於世,園內以中國古代神話中“海上三仙山”的構思,是中國園林藝術頂峰時期的代表,是一座巨大的皇家園林和清朝的行宮。修建於清朝乾隆年間、重建於光緒年間,曾屬於清朝北京西郊三山五園之一。1998年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
頤和園頤和園
紫禁城:是明清兩個朝代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宮,紫禁城是世界最大的皇宮。1987年紫禁城被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

影響

歐洲中國熱
在18世紀康乾盛世期間,歐洲仍然處於長期的教派紛爭和戰亂之中。在此期間,當前往中國的傳教士們將當時中國圖景呈現在歐洲人們面前後,引發在17世紀末至18世紀末的100餘年間,甚至直到19世紀初,歐洲長時間的“中國熱”。在長達一個多世紀的“中國熱”期間,歐洲都對中國極為追崇於中國各方面物質、文化或政治制度,當時歐洲社會曾經狂熱追逐中國風成為普遍時尚。這種時尚並且進入了歐洲人生活的各個層面,如日用物品、家居裝飾、園林建築等。當時也風靡流行中國京劇。1735年,法國神父翻譯並發表了法文版《趙氏孤兒》後,造成非常轟動的中國戲劇熱。
現代
中華民國初期有德齡、蓉齡和金梁的《瀛台泣血記》、《清宮瑣記》和《清學外記》等作品。抗日戰爭中,出現不少滿族作家和藝術家創作的作品,如金劍嘯的戲劇、詩歌和小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胡可的劇作,關沫南、李惠文的小說,霍滿生的長篇敘事詩,與老舍的《茶館》和《正紅旗下》這兩部表現昔日旗人生活的創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