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江紅·游清風峽

滿江紅·游清風峽

這首詞,是辛棄疾在清風峽中寫的和韻之作。清風峽,今江西鉛山縣,峽東有清風洞,是歐陽修錄取的狀元劉輝早年讀書的地方。趙晉?,名不迂。紹興二十四年進士,官中奉大夫,直敷文閣學士。約當慶元六年(1200),趙晉?自江西漕使任罷官歸鉛山。辛棄疾於紹熙五年(1194)自福建安撫使任罷官,其時,正退隱鉛山瓢泉。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滿江紅·游清風峽
  • 創作年代:紹熙五年
  • 文學體裁:古詩
  • 作者:辛棄疾
作品原文,作品賞析,創作背景,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滿江紅
游清風峽,和趙晉
兩峽嶄岩,問誰占、清風舊築?
更滿眼、雲來鳥去,澗紅山綠。
世上無人供笑傲,門前有客休迎肅。
怕淒涼、無物伴君時,多栽竹。
風采妙,凝冰玉。
詩句好,餘膏馥。
嘆只今人物,一夔應足。
人似秋鴻無定住,事如飛彈須圓熟。
笑君侯,陪酒又陪歌,《陽春曲》。

作品賞析

據《鉛山縣誌。選舉志》記載:趙晉臣,名不迂,紹興二十四年(1154)進士,官中奉大夫,直敷文閣學士。清風峽在鉛山(今屬江西),峽東清風洞,是歐陽修錄取的狀元劉煇早年讀書的地方。辛棄疾的這首《滿江紅》,以“游清風峽,和趙晉臣敷文韻”為題,主要寫趙晉臣,說清風峽的詞句,也是從屬於人物描寫的。這首詞用“古今人物,一夔應足”來稱頌趙晉臣,難免失之過份,但從全篇的藝術構想來看,這又很有他的道理。趙晉臣既然是個如此出眾的人物,為什麼得不到朝廷的重用,卻被小人算計,賦閒在窮鄉僻壤呢?其實,了解辛棄疾的人不難發現,他於紹熙五年(1194)從福建安撫使崗位上下來,退居鉛山農村,長達10年之久。趙晉臣此時是從江西漕使崗位上被免職,也來到鉛山居住。這時,他們兩人都在鉛山,遭遇極為相似,所以,作者大有同病相憐之感。了解到這些寫作背景之後,我們再仔細欣賞這首詞,便不難感悟出作者的憂憤是何等痛切、真實。
起句寫清風峽形勢,接著便將筆鋒轉向趙晉臣。“清風舊築”,指劉煇曾經讀書其中的清風洞;如今歸誰占領呢?不用說是和他同游的趙晉臣占領的。住在清風洞,既可眺望“兩峽嶄岩”,又可欣賞“雲來鳥去,澗紅山綠”。但這裡人跡罕至,豈不孤寂?以下數句,即回答這個問題。“世上無人供笑傲”,還不如住在這裡領略自然風光,這是第一層。即使“門前有客”來訪,也大抵是些俗物,還是“休迎肅”為好,這是第二層。如果因無人作伴而感到淒涼,也不必“怕”,多栽些竹子就是了。這是第三層。層層逼進,把趙晉臣超塵拔俗、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潔品格,表現得淋漓盡致。
下片的“風采妙,凝冰玉。”歌頌趙晉臣冰清玉潔,乃是對上片的概括。“詩句好,餘膏馥。”則由頌揚人格進而讚美文采。《新唐書。杜甫傳贊》云:“他人不足,甫乃厭餘,殘膏剩馥,沾丐後人。”趙晉臣的詩“餘膏馥”,那也是可以“沾丐後人”的。進而用《韓非子。外儲說》“如夔者一而足矣”的典故,把趙晉臣推崇到無以復加的地步,不須再說什麼了。
於是換筆換意,由感慨人、事歸到留連詩、酒。人,像秋天的鴻雁,今天落到這裡,明天飛向那裡,住無定所。我和你都是一樣。事,像飛出的彈丸,應該圓熟些,處事何必那么固執。這次同游,你既陪酒、又陪歌,真是千載難逢的見面啊!以“陽春曲”收尾,緊承“陪歌”,指趙晉臣的原唱,自然也帶出自己的和章。宋玉《對楚王問》云:“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岑參《和賈至早朝大明宮詩》結尾云:“獨有鳳凰池上客,陽春一曲和皆難。”辛棄疾的這首《滿江紅》,是和趙晉臣的原唱的,贊原唱為《陽春曲》,則對自己的和詞已含自謙之意,可謂一箭雙鵰。恰如其分地運用典故,收到極佳的藝術效果。

創作背景

在詞中,作者對趙晉的人格、文採給予了極大的讚美。同時,由於二人遭遇相似,心有靈犀,同是報國無門,志不得伸,也反映了作者那種無奈、抑鬱而又清高的思想感情。
這首詞雖是應酬之作,但由於詞作者與趙晉際遇相似,所以他筆下的趙晉,在很大程度上是他自己的化身。結合時代背景和辛棄疾的抱負、經歷來讀,就會感到詞中蘊含的憂憤十分深廣。

作者簡介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漢族,南宋著名軍事將領詞人、豪放派詞人代表人物,在文學上,他與蘇軾並稱為“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代表作品有《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清平樂·村居》等。
辛棄疾現存詞600餘首。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戰鬥精神是他的詞的基本思想內容。他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豪放派詞人、愛國者詞人、軍事家政治家
關於更名一事,辛棄疾在抗擊金人的戰鬥過程中,將原字“坦夫”改為“幼安”,旨在效仿西漢大將霍去病之事,也能奮勇殺敵,帶領將士打敗異族侵略
他出生時北方就已淪陷於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贊雖在金國任職,卻一直希望有機會能夠“投釁而起,以紓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憤”,並常常帶著辛棄疾“登高望遠,指畫山河”(出自《美芹十論》),同時,辛棄疾也不斷親眼目睹漢人在金人統治下所受的屈辱與痛苦。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時代就立下了恢復中原、報國雪恥的志向。而另一方面,正由於辛棄疾是在金人統治下的北方長大的,他也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規蹈矩的傳統文化教育,如“四書五經”。在他身上,有一種燕趙奇士的俠義之氣。辛棄疾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出生前13年,山東一帶即已為金兵侵占,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率兩千民眾參加北方抗金義軍,次年奉表歸南宋。一生堅決主張抗擊金兵,收復失地。曾進奏《美芹十論》,分析敵我形勢,提出強兵復國的具體規劃;又上宰相《九議》,進一步闡發《美芹十論》的思想,都未得到採納和施行。在各地上任他認真革除積弊,積極整軍備戰,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職處分,曾在江西上饒一帶長期閒居。光復故國的偉大志向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憤發而為詞,其獨特的詞作風格被稱為“稼軒體”。晚年被起用知紹興府兼浙江安撫使、知鎮江府。在鎮江任上,他特別重視伐金的準備工作,但為權相韓侂胄所忌,落職。一生抱負未得伸展,1207年10月3日,終因憂憤而卒。據說他臨終時還大呼“殺賊!殺賊!”(《康熙濟南府志·人物誌》)。後贈少師,諡號忠敏。
作為南宋詞壇一代大家,其詞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