滸灣鎮

滸灣鎮

滸灣鎮,隸屬於江西省撫州市金谿縣,位於金谿縣西部,緊傍撫河北岸,東距縣城24公里,西距撫州23公里,是縣城上府必經之道。現轄洛城、灣彭、下陳、中洲、榮坊、蕎嶺、丁家、山下、黃坊9個村委會,3個居委會,114個村小組,69個自然村,常住人口26529人(2017年)。

滸灣鎮素有江南重鎮之美稱,入選第六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人民淳樸聰慧,贛東俗諺“臨川才子金溪書”既稱讚滸灣出書之盛。鎮內水陸交通便利,316國道穿境而過,距縣城24公里,離撫州市23公里,撫河碼頭長年停靠各類船隻,貨船可通贛江直達長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滸灣鎮
  • 外文名稱:xu wan Town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
  • 下轄地區:轄11個行政村
  • 電話區號:0794
  • 郵政區碼:344800
  • 地理位置贛東
  • 面積:70.6平方公里
  • 人口:26529人(2017年)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車牌代碼:贛F
歷史沿革,區劃人口,自然地理,氣候特點,自然資源,經濟發展,商貿,農業,地方特產,社會事業,教育,醫療,歷史文化,文化遺產,著名人物,

歷史沿革

清同治九年《金谿縣志》卷三《都圖》載:“滸灣名金冠里,明初滸灣無市,惟古竹街有之,後以舟楫輻奏,市遂集於此,嗣設府幕一員,算商徵稅。商賈不勝其擾,市肆蕭然。萬曆間知縣丁天毓清於撫按,撤去專官,按肆量派稅,有定額,商集如故。國朝乾隆三十二年,奏請移縣丞署於此。”卷八《宇》載:乾隆三十二年,撫軍吳奏請移縣丞署於滸灣,並將歸德鄉的十二、十三、十四、十八、十九等五都劃規滸灣就近管轄。
滸灣鎮滸灣鎮
乾隆三十五年(1770)縣丞呂宗岳在此建造頭們一座,大堂二堂各一,兩廊有書房、皂役班房多間,後屢經修理擴建,至鹹豐六年滸灣丞署才毀於兵火。從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滸灣即駐有“防兵”,設滸灣巡防署,塘汛等,有時兼管金溪、東鄉兩縣防務。鹹豐六年到同治三年,官軍和太平天國軍隊多次在滸灣一帶發生激戰,爭奪滸灣這一戰略要地。同治九年之後滸灣屬於金谿縣歸德鄉十九都,下轄一市(即滸灣街市)、十七村。
民國初年設滸灣鎮,解放初仍為滸灣鎮,1958年成立滸灣人民公社,1972年從滸灣公社中劃出滸灣鎮,1978年鎮社合一,又歸屬為滸灣人民公社,後改制為滸灣鎮人民政府。
按《金溪地名志》記載,明代初年,許氏從本縣後潭許家遷來,因建村於撫河河灣,故得名許灣,又因在水邊,雅稱滸(hu)灣,據說乾隆皇帝游江南,至此路牌石碑上“滸灣”二字,脫口而出念成“許灣”皇帝金口銀牙,說話不容更改,故滸灣之名一直讀做許灣。

區劃人口

滸灣鎮現轄洛城、灣彭、下陳、中洲、榮坊、蕎嶺、丁家、山下、黃坊9個村委會,3個居委會,114個村小組,69個自然村,常住人口26529人(2017年)。

自然地理

滸灣鎮地處贛東中部,境內群山環抱,丘陵起伏,地貌可分為山地、丘陵、平原、崗地等幾個類型,其中以丘陵為主。山地海拔高度500—1363米,相對高度>300米;丘陵海拔高度100—500米,相對高度50—200米,面積達142.47萬畝,占總面積70%。平原崗地海拔100米以下,相對高度<50米,面積40.7萬畝,占總面積20%。水資源較為豐富。
金溪黃梔子土壤主要有紅壤和黃壤,紅壤是境內最大的土類,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下,黃壤總面積54704畝,土層較薄,植被較好,根據土壤分析報告,金溪黃梔子種植區土壤均富含氮、磷、鉀、有機質等,適宜黃梔子及其他水果類種植。

氣候特點

滸灣鎮處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中部,東近太平洋,受低緯度及海陸位置的影響,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降水充沛。平均氣溫為17.70C,最冷月為1月,平均氣溫5.50C,最熱月為7月,平均29.40C,極端低溫-11.10C(1991年12月28日),極端高溫40.80C(1978年7月15日)。無霜期平均267天,最長309天,最短為233天,具有冬短、冬暖、春早、秋遲,作物生產期長、積溫高、熱量資源豐富的特點,十分有利於黃梔子種植與生長。
滸灣鎮年平均降水量1856毫米。最多達2308.8毫米,最少為1133.6毫米,雨量充沛,但分布不均勻,存在一定差異。4—6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48%,1—3月份占22%,7—9月份占19%,10—12月份占11%。由於降水變率較大,季節分配不勻,黃梔子種植的山地,基本都興修了山塘水庫,用於灌溉。
滸灣鎮年平均1725.6小時,最多2234.2小時,最少1357.3小時,盛夏(7—8月份)日照時數最多,日照率可達50%以上,有利於黃梔子生長。太陽輻射能豐富,年平均太陽總輻射為104.60千卡/平方厘米,其中生理輻射能為52.30千卡/平方厘米。。

自然資源

1、珍珠岩:分布在滸灣鎮大仙嶺一帶,礦藏量1940萬。
2、瓷土:優質瓷土分布在滸灣鎮下陳、中州山上,藏量1000萬噸。
3、黃紅麻:黃紅麻種植面積歷史最高峰達1萬畝。由於市場波動,面積1500畝,經濟效益800元/畝。
4、沙卵石:撫河中有豐富的沙卵石,現有沙石場10家。
5、滸灣鎮風景名勝旅遊資源—疏山古剎、書鋪街、金溪戰役遺址。
珍珠岩(Pe rlite),分布在滸灣鎮大仙嶺一帶,礦藏量1940萬。礦床類型及其珍珠岩是一種火山噴發的酸性熔岩,經急劇冷卻而成的玻璃質岩石,因其具有珍珠裂隙結構而得名。珍珠岩包括珍珠岩礦,黑曜岩和松脂岩。三者的區別在於珍珠岩具有因冷凝作用形成的圓弧形裂紋,稱珍珠岩結構,含水量2~6%;松脂岩具有獨特的松脂光澤,含水量6~10%;黑曜岩具有玻璃光澤與貝殼狀斷口,含水量一般小於2%。

經濟發展

2002年,實現生產總值達7332.7萬元,財政收入182萬元。
2009年,實現生產總值2.01億元,增長11.1%;財政總收入755萬元,增長32.9。農民年人均純收入達5390元,增長12%。
2015年,該鎮國內生產總值3.47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13億元,城鎮基礎設施投資4260萬元,財政收入228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1380元。

商貿

滸灣鎮商貿繁榮,擁有工商戶1800餘家,是金谿縣最大的商業城鎮和商品集散地。

農業

滸灣鎮農業產品主要以優質稻、蔬菜、甜蔗、黃紅麻、瓜果為主。滸灣鎮蔬菜面積4600畝,以冬瓜、苦瓜、地瓜、絲瓜、田藕為主導產品,現已初具規模。中國聞名的“冬瓜大王”黃富明同志就是滸灣鎮下陳村一名普通農民。滸灣鎮傳統特產有龍鬚貢面、金桔餅、冬瓜糖等。
滸灣鎮是金谿縣的甘蔗生產基地之一,甘蔗種植面積有1500畝,平均每年產甘蔗15萬斤,種植的甘蔗糖份多,是製糖的上等原料。

地方特產

有龍鬚貢面。滸灣龍鬚貢面做工精細,用料講究,操作嚴格,包裝精緻。從明末清初都深受顧客歡迎。現有加工企業1家,家庭作坊100餘家,年產量高達1400噸。

社會事業

教育

滸灣鎮有中學一所,中心國小一所,村完小7所,教學點3個。在校學生3931人,其中國中1914人,國小2017人,在編教職工322人,其中退休教師113人。
第三中學第三中學

醫療

滸灣中心衛生院坐落在滸灣外鎮勝利路,全院有職工50人。設門診部、住院部、檢驗科、後勤科四部分。醫療專科有中醫內兒科、中醫骨科、中醫婦科、西醫內兒科、外科、五官科、婦產科。醫院擁有B超、400mAX光機,開展常規及生化檢查的設備、心電圖機、產床、多功能手術床等醫療設備。2005年該院產科建設已達標,經過市級驗收。占地面積4000平方米,集醫療、教學於一身,為一級甲等醫院。

歷史文化

滸(hu)灣為何讀許(xu)灣
滸灣地處金谿縣西部,古金臨驛道中段,撫河中游。它東枕疏山,西關靈谷峰,前瀕撫河,後通驛道。水路上達南城、南豐、廣昌,下通撫州、南昌、九江。這裡水勢平緩,便於航船,四鄉物阜,利於貨殖。數百年來一直為贛東數縣的糧食、紙張、木竹等物資的主要集散地。木刻印書更是遐邇聞名,有“籍著中華”、“藻麗嫏環”之譽。贛東俗諺“臨川才子金溪書”中的“金溪書”指的就是滸灣木刻印書。民國23年(1934)十月出版的《江西各縣社會調查概況表》曾載道:“金溪第二區之滸灣鎮,素稱江西四大鎮之一,地沿撫河,現金臨公路即經此,有人口萬餘人,商店七百餘家,貿易以洋方貨及附近各縣出產之紙料為大宗,商業之盛甲於撫州。
滸灣名稱的由來
清同治九年版《金谿縣志》載:“滸灣名金冠里,明初無市,惟古竹街有之,後以舟楫輻輳,市遂集於此。嗣設府幕一員,商賈不勝其擾,市肆肅然。明萬曆間(1607),知縣丁天毓請於撫按,撤去專官,按肆量派稅,有定額,商集如故。”
1986年版《金谿縣地名志》載,明初,許氏從本邑後潭許家遷此,因建村於撫河灣上而得名許灣,後雅稱滸灣。
1992年續修《許灣許氏族譜》新序載,文煥公十一世紀末(即北宋哲宗趙煦在位時)自郡城(今撫州市)大巷遷於金溪歸德鄉中洲里之西溪金官渡,爾後子孫繁衍,人鹹以所居之地名曰許灣。
徐正付在《滸灣瑣談》一文(載《撫河》1982年第二期)中寫道,明朝年間,這裡只有一個渡口,河岸有一棵大楊柳樹,人們因此叫它楊柳渡。一日,許、宋兩家到此爭地,互不相讓。最後議定,各推選本姓壯丁一名,穿著燒紅了的鐵靴競走,以競走倒地為界。許姓壯丁從洲頭走到洲尾才倒地而死,而宋姓壯丁只走到宋家亭就倒下去了。於是,許姓占據了大片地盤,傳說滸灣因此而得名。
從以上文獻資料可以看出,滸灣是因許姓而得名。許姓始祖不是明初從本邑後潭許家遷來,而是北宋末年從撫州市大巷遷此。得名時為許灣,而不是滸灣。
許灣何時演變為滸灣
應當在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以後,其理由是:
一、明嘉靖六年版、清康熙十一年版(有張士仕修和王有年修兩個版本)、清乾隆十六年版、清道光三年版《金谿縣志》有關條目均記為許灣。
二、清同治版《江西通志》載,金溪設縣丞一人,乾隆三十二年移駐許灣。
三、《許灣許氏族譜》首修於明洪武八年(1375),其封面和中縫均為《許灣許氏族譜》,而不是《滸灣許氏族譜》。
四、清理學家和詩文家李紱(1673-1750)作《歸政鄉九都二圖免役法記》一文(見藝文編)有“秋稅輸米,抵許灣漕倉”的記載。
五、清道光二十八年版和清同治九年版《金谿縣志》中的滸灣和許灣混用,卷首繪圖均為滸灣圖,而卷三都圖又稱許灣,卷八廨宇也記道:“縣丞舊在縣治東南尊勝寺右,清乾隆三十二年撫軍吳奏請移駐許灣。”
六、民國九年(1920)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國中地理教材“江西省”一篇中有“金溪滸灣男女善於刻字印書”的記載。
基於以上理由,許灣演變成滸灣的時間當在道光二十八年以後。
滸(hu)灣為何讀許(xu)灣
古鎮滸灣是明、清時代木刻印書的出產地,其刻印的書籍稱為“江西版”。民間流傳著不少動人的傳說,其中滸灣為何讀許灣的傳說就有好幾個。
傳說之一
許灣古名金冠里,三個字的地名,喊起來很不順口。因坐落在水邊,街巷多彎多曲,有人翻書查字,提議不如改名滸灣更好聽。一來二去時間久了,也就喊出來了。到了清朝,這裡的木刻印書業十分發達,加上交通方便,市井繁華,連乾隆皇帝游江南時,也帶著紀曉嵐幾個大臣,慕名乘船來到這裡。乾隆坐在船上,老遠見碼頭上立著一塊大石碑,碑上刻著“滸灣”二字,又見車馬往來,熱熱鬧鬧,不覺脫口夸道:“好一個許灣”!皇帝乃金口銀牙,說一不二,滸灣從此就讀許灣。(見《撫州地區民間文學集成·金谿縣卷》。
傳說之二
滸灣,在歷史上曾經是金溪、臨川、南城三縣交界的重鎮,水陸交通發達,物產豐富,文化繁榮。隨著我國雕版印刷的出現,民間印刻事業出現了私人刻本和作坊刻本,給滸灣帶來了盛名。明清二代,滸灣刻印的書籍數量之多、範圍之廣、質量之優都達到空前的程度。鎮上的書坊,已不是幾間幾所,而是形成了兩條街,一曰前書鋪街,一曰後書鋪街。一部部在滸灣精工刻印的線裝書籍吸引著四方文人商賈,自然也到了皇宮。一日,乾隆皇帝一邊翻閱一邊說:“許灣書籍著中華!”如是,滸灣只好讀許灣。(見林抒《書鄉,滸灣散記》)
傳說之三
滸灣早先是唐、黃、許、宋四大姓,後來又增加趙、李、姜、周四大姓。在八大姓中,因許姓人才出得多,地方官也多,故以許姓命名為許灣。到了清代,趙姓的讀書人逐漸多了起來,他們向皇上奏了一本,說許灣已有上百個姓氏,再稱許灣不妥,應予更名,皇上考慮到許灣已是江南十分繁華的集鎮,名氣不小,改名弊大於利,於是就在許字旁加上三點水,從此,許灣就變成了滸灣。
《江西省一瞥》(周杰編,商務印書館發行)載:滸灣為盱江流域中一個最熱鬧的市鎮,該鎮在金谿縣西六十里,商務很盛,特別的出產品有木版的書籍,小說最多。本鎮有一可笑的事,便是本鎮的名稱,凡往來滸灣,不求甚解,不去考查,因車夫船夫說是許灣,就都稱為許灣。到後來,凡知道滸灣的都說是許灣。本地人也都稱許灣,倘有人稱滸灣,便莫名其妙,正合一句“以訛傳訛”的話了。
《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載:滸,(一)hu(虎)水邊;(二)xu(許)地名用字,江蘇吳縣有滸墅關,江西有滸灣。

文化遺產

滸灣古鎮歷史悠久,素有“江南重鎮”之稱,距今有千年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歷史上是“朝庭之漕倉、贛東之商埠、江南之書鄉”,特別是明清木刻印書業遐邇聞名。2013年9月19日,滸灣成為金谿縣入圍全省首批百強中心鎮的鄉鎮。2014年3月11日,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公布滸灣鎮為第六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成為國家級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2016年初,滸灣鎮獲得文化部批准,建立“中國雕版印刷文化保護基地”和“中國印刷博物館滸灣分館”兩塊牌子;4月,成功接待了來自全國各地媒體20多家40餘名記者全程參與報導的“數字遺產中國行”活動;特別是5月25日中央四套《國寶檔案》欄目以《雕版小鎮》為題報導了滸灣書鋪街,使滸灣古鎮知名度、美譽度急劇提升。
江西省金谿縣滸灣鎮的書鋪街舊街。江西省金谿縣文物部門2007年收集到出自金谿縣滸灣鎮書鋪街的17塊明清時期的木刻印刷雕版,其中包括《聊齋志異》、《燒餅歌》等典籍和孤本。贛版古籍在中國的出版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享譽古籍收藏界的“金溪書”就是指滸灣木刻印書。 滸灣鎮雕版印刷始於明代中期,盛於清代,當時北京、南京、南昌、長沙、安慶、蕪湖等地書商都在滸灣鎮設立書店分號,全盛時滸灣鎮有60餘家書店堂號,刻字和印書工匠上千人,經史子集、戲曲話本、書法碑帖等均有刻版刊行。江西省金谿縣滸灣鎮曾是江西最大的印書中心從雕版印書最鼎盛時期的三千多人,金溪雕版刻書印書的這一段歷史可謂譽滿中國。到2007年擁有“臨川才子金溪書”之稱的金溪雕版印書業不但早已盛名不再,而且正瀕臨失傳。
考古發現:印刷雕版 江西省金谿縣滸灣鎮前書鋪街左新模在翻修老宅天井時,意外地發現了12塊清朝時期木刻雕版,同時被發現的還有洪壽雲家珍藏的3塊清朝時期的印花木刻雕版,以及徐冬榮家的一塊兩截木刻雕版。這是文物部門繼2003年收集到17塊明清時期的木刻印刷雕版後的又一重大發現,為研究中國古代印刷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價值。
江西自古就流傳有“臨川才子金溪書”的說法。金谿縣滸灣鎮雕版印刷始於明代中期,盛於清代,並形成了前後書鋪街。北京、南京、南昌、長沙、安慶、蕪湖等地書商都在滸灣鎮設立分號書店。全盛時滸灣鎮有大文堂、兩儀堂、三讓堂、舊學山房等60餘家書店堂號,刻字和印書工匠上千人,經史子集、戲曲話本、書法碑帖都能刻版刊行。舊版《辭源》和商務印書館與中華書局出版的早期國中地理課本中都有“滸灣男女善於刻字”的記載。

著名人物

付良橋
付良橋字汝濟,萬曆七年(1579年)武舉,八年武進士,授福建北路守備。為廣東練兵游擊。萬曆二十五年(1597)奉命於贛籍一名將南昌人劉廷出征倭寇,率軍抵達朝鮮。劉廷任總兵,但進攻失利,付良橋力挽狂瀾。率軍血戰大敗倭寇,使的倭寇逃回日本。班師回朝論功,付良橋升為神摳營執事,軍階晉級為昭勇將軍。
付良橋帶兵愛惜士卒,平時注重訓練,賞罰分明,故極受士兵愛戴,樂於聽從指揮。曾任廣東省東山參將,保護地方,他離任時,東山百姓立“去思碑”記載其功德。良橋之父付昂,嘉靖十年舉人,任廣東化洲知州,雲南楚雄同知等,在任多辦實事,民祀之各宦祠。
現中洲付家村口保留付良橋石表一柱,石表一尺見方,高約2米,上為葫蘆頂。正面刻“欽差南贛征倭參將付良橋砌路一百丈”,背刻“萬曆已亥季冬吉旦”,其餘兩側刻“南無阿彌佗佛”,“南無觀世音菩薩”。由字面意義可推斷:抗倭名將付良橋於萬曆已亥年(1599年)為家鄉付家村鋪砌了一百丈石板大道,村民立此標誌捐資紀念。
車夢瑤
車夢瑤字玉符,天啟二年(1662年)進士,授平江知縣,升禮部主事,後任陝西副使駐涼州。車夢瑤在涼州修城堡,練士兵,備核糧餉,使邊防鞏固。崇禎七年立有戰功,晉陝西參政,後調任湖廣按察使,又升河南巡撫,卒後朝廷追贈三級,賞銀兩綺羅撫恤其家。車夢瑤墓在滸灣嚴坊村北100米山上,現尚有石人石馬一對,均無頭,且推倒在亂柴之中。此墓有人說是付良橋墓,並且傳說付良橋有七處疑瘃。
吳國柱
此人事跡不詳,但縣誌記載:“康熙二十年(1681)辛酋年鄉試,中洲人吳國柱為武解元(全省武舉考試第一名)。中洲公路邊原有“解元第”一棟。房屋以倒毀,但大門連牆仍在,門楣上清楚地刻了以上內容,中心三個大字即為“解元第”。科舉考試能中“解元”,是很了不起的事,中洲“解元第”十分難得。可惜在2005年被拆毀賣掉了,令人惋惜!明代萬曆四十年中洲還有一武解元吳士俊,其弟吳士正為同科武舉人。一村出兩個武解元真是十分難得。
許綱
滸灣人許綱字汝立,明宏治年間以貢生入太學,授長沙府經歷,後任湘陰知縣,在任時時有大盜聚眾打劫,民不聊生。許綱查清盜匪巢穴親督鄉勇官兵直搗其巢,捉拿很多,百姓安居樂業。其曾孫許而禎是明末丁丑年(1637)武進士。
滸灣以武功取得功名的在縣誌上明確記載的還有:武舉許似忠(滸灣人)、吳士正(中洲人)、付隨(中洲付家人,任福建撫標營守備)、付鎖中(付良橋之孫)、吳明鼎(中洲人)、許為憲(滸灣人)、許而瑋(滸灣人、貴州守備)、許貽(滸灣人,督運千總)、許上材(滸灣人,安徽鳳陽守備)、吳兆捷、吳之俊、吳騰遠(中洲人);許鐘國(滸灣人)、許而禎(滸灣人)等。從付良橋、中洲二住武解元以及以上人物來看,明中後期到清前中期,滸灣、中洲一帶習武之風特盛,故能產生這么多的武舉人、武進士,這對重文輕武的金溪來說,還是比較少見的。
趙承恩
號省庵,鹹豐、同治、光緒期間三次被薦舉孝廉方正,皆推辭不受。曾應聘主講章山書院。著名《周易緒言》、《省庵初稿》、《訓徒瑣言》、《理性拾遺》等,其主要貢獻在於創辦雕版印書堂號—紅杏書房,以著書付梓為樂,刊刻了不少嘉惠士林的學術著作,如《趙氏藏書》、《漢魏從書》等,素為學者注重。趙承恩少孤,貧而好學,諸子百家,卑官野史,無不涉獵,但一生終無成就。其門人學生卻科場得意而為官。趙承恩一生酷嗜古文,於披口頌,往往達旦。
吳世忠
字憨禎,別號西沱,明宏治三年(1490)進士,歷官兵科給事中,吏科給事中,湖廣參議、山東僉事,光祿少卿、尚寶司卿、又僉都御史等。為人騫諤自許,能言人難言之事,自輯奏議題為《蠢愚錄》,還有《學庸通旨》等著作。吳世忠墓好象被人發掘了,其巨大碑石改藏古竹街,石質極為細膩,碑文亦書法精品。
吳健陶
吳健陶(1886—1952),滸灣中洲人,民國時任江西省議員。江西省財政廳長、裕民銀行董事長等職。抗戰之後,增撥款金溪滸灣,幫助家鄉恢復經濟。
許調履
許調履(1893—1978),滸灣鎮人,畢業於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民國時歷任江西農專教授、校長,江蘇、湖南農學院教授等職。解放後任江西省農科所工程師及及研究主任等職,素有“江西農學泰斗”之稱。
滸灣鎮滸灣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