滷煮張

滷煮張

滷煮火燒北京人愛把它簡稱為滷煮。滷煮是北京名吃, 起源於城南的南橫街。以前的普通人是吃不起肉的,又想解饞,於是想了個辦法,用動物的下水來代替肉,一併入鍋滷製,後來便加入炸豆腐、火燒等,滷煮火燒就這樣流傳開來。滷煮火燒是老北京純粹的東西,絕對的土生土長,比京劇還純粹,以口味純正、用料考究著稱,喜歡吃滷煮的朋友肯定都有這樣一個共識,就是一定要乾淨,肥腸的處理就顯得特別重要。這裡的滷煮新鮮沒有髒腥味,也沒有濃重的五香粉味,老湯鮮濃的混著肉香,肥腸的嫩脆肥香,肺的軟滑入味,再加上勁道的火燒,浸滿湯汁的炸豆腐,澆上點蒜汁和醋,再來上一勺辣椒油,美美的吃上一碗,油水十足,真是解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滷煮張
  • 主要食材:滷煮火燒
  • 分類:老北京
  • 口味:口味純正
歷史沿革,滷煮火燒,起源,特色,各方評價,製作方法,評判標準,

歷史沿革

在東四四條把口,滷煮店三個大字醒目地出現。再走到門口細瞧,才發現是店面上搭起的架子擋住了滷煮張的牌匾,“這條街要統一修門面,都修成古香古色的。”夥計說道。店裡的員工年紀都在40歲上下,一身的白衣白帽,典型國營飲食店的打扮。午餐經營的品種不多,除了滷煮還有炸醬麵牛肉麵。店裡都是最簡單的桌子、椅子,桌子上的瓶子好久沒擦過的樣子,牆壁也是很久沒粉刷過了,屋頂上老式三葉電扇和牆角的空調一樣,努力地吹著。恍惚間,街上21世紀的喧囂和熱鬧都消失了,只剩下幾桌食客還提醒著我們時代的坐標。正值午餐時間,十幾平方米的店裡坐了5桌人,有拿著啤酒瓶子對飲的中年人,有學生模樣的孩子,有匆匆吃工作餐的白領,還有兩個頗為時尚的美女,把白瓷碗裡裝著的滷煮吃得有滋有味,再就幾瓣蒜,這一頓中午飯,8元錢,吃得挺飽。這家小吃店是1955年公私合營時收歸公家的,已經有百餘年的歷史了。當年的張掌柜已經不在了而留下的木結構建築,於1972年的時候翻蓋成瓦房。這裡賣的滷煮味濃,東西細膩,煮得透。很多演員都開著車到這裡來吃。人多的時候,每天得賣三四百碗,少說也得200多碗。在很多美食者心裡,東四滷煮的滷煮火燒可與南城小腸陳齊名。其前身為小有名氣的益眾飯店,保留著上世紀八十年代國營店的影子,能夠攪起很多回頭客的懷舊情緒。

滷煮火燒

起源

老北京純粹的東西,土生土長,比京劇還要純粹。最初的滷煮出自於宮廷的蘇造肉。據說光緒年間,因為用五花肉煮製的蘇造肉價格昂貴,所以人們就用豬頭肉和豬下水代替,經過民間烹飪高手的傳播,久而久之,造就了滷煮火燒。地道的北京人估計沒幾個不好吃滷煮火燒的。火燒切井字刀,豆腐切三角,小腸、肺頭剁小塊,從鍋里舀一勺老湯往碗裡一澆,再來點蒜泥、辣椒油、豆腐乳、韭菜花。熱騰騰的一碗端上來,火燒、豆腐、肺頭吸足了湯汁,火燒透而不黏,肉爛而不糟,其中味道最厚重的還是小腸。腸酥軟,味厚而不膩,沒有任何異味。偶爾吃到一片白肉更是滿口脂香。因為是老湯的緣故,或許口輕的人會覺得湯口有點鹹,此人這么做的,再覺得鹹也會爭取將火燒連帶湯汁吃得一乾二淨,的確是香啊。

特色

腸肥不膩 火燒不粘不散
滷煮火燒主要原料是豬下水,即豬腸、豬肺、豬心等加入炸豆腐片、死面火燒等做成的,吃時再加上蒜汁、香菜、醋、辣椒油等調料。每晚開著大奔、寶馬來吃的人還真不少呢。一碗滷煮火燒的分量也不小,光小份就有二兩火燒在其中,加上堆尖的腸、肺、心、炸豆腐,食量小的人還不一定能吃完,但遇見愛吃的,一大份還不一定夠。記者身邊有位快吃完的小姑娘,碗裡只剩下湯湯水水,還在用筷子撈啊撈的,撈到一些蒜末、腸末的,都送到嘴裡,一副意猶未盡的樣子,最後突然端起碗,把剩下的湯也喝了個乾淨,讓人目瞪口呆。
店小火爆 鍋里三分天下
小店很好找,就在東四四條和東四北大街交叉路口,進去時已發現裡面黑壓壓地坐了二三十人。廚房裡幾口大鍋占了主要地方,挨著取火燒視窗的大鍋一直咕嘟咕嘟地翻滾著,鍋分割成三個部分,一塊煮著醬腸,一塊煮豆腐,另外三分之一的部分煮著火燒。有人在視窗外要一碗火燒,廚房大師傅問:“大份小份?”然後根據客人要求的量撈出兩個或四個火燒切塊、腸切成段,豆腐切絲,裝碗後拿滷汁一澆,再根據客人要求加上蒜末和香菜,往視窗一放,是誰的誰端走,至於醋和辣椒油就依各人口味酌量添加了。
立等可取 味美全靠鹵湯
從客人點到拿到火燒僅需一兩分鐘。但滷煮火燒做起來卻特別麻煩,腸上油摘淨後,功夫全在鹵湯里。“鹵”的含義就是在鍋里放進各種燉肉所需的作料,主要有砂仁、豆蔻、八角茴香(大料)、小茴香、桂皮、蔥、姜等等,湯里還須加上些中藥。熬一次至少要8小時。再就是醬腸,炸豆腐,煮火燒,全都靠水平和火候,腸醬得顏色亮紅,豆腐要炸得顏色焦黃、外脆里嫩,放進鍋里煮上幾十分鐘才能讓湯味全部滲透,火燒也要煮上四十分鐘,煮得外軟但形在、味道香濃。

各方評價

東四滷煮店胡經理:滷煮的腸用起來特別費,基本上三斤腸醬只能做一斤成品。而且選腸也特別講究,油大了吃起來口感不好,油小了不香沒味。以前正宗的滷煮火燒內還有幾片五花肉,但根本沒有香菜和韭菜花一類的東西。只是發展到現在,為了適應大部分人的口味,特意添加了香菜。但是來這裡吃滷煮的老人都不會要香菜。
李先生,57歲,退休教師:吃滷煮重要的是吃那個味兒。那是一碗美味獨特的下酒菜。我一般不要火燒,要上二兩白酒,待滷煮端上之後,放上一點辣椒油,再倒上一點米醋攪拌一下。先不急著吃,喝一小口白酒,然後再夾上一小塊鹵腸或者炸豆腐,味道特別美。一個人邊吃邊飲,不緊不慢,確實算是一餐美味。

製作方法

滷煮火燒在北京是一種盡人皆知的食品,是將火燒和燉好的豬腸和豬肺放在一起煮(有時也用豬腰子),買一碗主食,副食和熱湯都有了。具體製作過程是這樣的:把處理好的豬小腸和豬肺切成小段投入用多種香料、調料配製的鹵湯煮,八成熟的時放入生面火燒、炸豆腐片、血豆腐,待到腸、肺爛熟,火燒煮透又不脫形的時候撈出,小腸切段,肺、火燒、炸豆腐切塊,澆滷汁,加蒜汁、醬豆腐汁、香菜,醋、辣椒油根據口味自行添加。

評判標準

看起來不複雜,做起來費事,再加上價格不貴,所以大多數人都在外頭吃,沒聽說過幾個自己做的。俺判斷滷煮店好壞有四標準:
一,氣味。豬小腸畢竟處於消化道的偏下位置,所以一定要洗得乾淨。處理生豬肚要翻過來掉過去的用生鹽反覆撮洗,小腸在豬肚下端,又曲里拐彎的,這難度就更大了,洗不乾淨的話,煮出來的異味兒是加多少蒜汁、辣椒都壓不下去的。
二,底鍋。別看是專供窮人的食品,可是這煮腸子的湯鍋比涮羊肉還講究。底鍋都是用大塊的豬骨加上花椒、大料、血豆腐、肉皮、辣椒油熬煮的,煮的久,所以又渾又濃。滾沸的湯上漂著厚厚的一層油花。用這種方法製作的湯鍋不僅能驅除腸子裡的異味,而且對於難得嘗葷腥的勞苦大眾來說太實惠了。
三,火候。小腸要煮至爛軟,不能跟橡皮筋似的嚼不斷、吞不下;火燒要煮到吸足鹵湯,切開以後沒有白碴兒,但也不能表層與內層完全分離脫落,變成一鍋爛粥;炸豆腐要外硬里軟,充滿空洞。
四,分量。過去勞苦大眾很少能吃到葷腥,只能把這窮人樂當享受,所以就一定要分量夠,而且最好吃也相對最貴的小腸所占比例越高越好。師傅們經年累月地乾同一件事情,早就熟能生巧了,別看不象肯德基、麥當勞似的有定量的控制,可一份菜底兒該加多少腸、多少肺頭,手底下都跟有桿秤似的。
京城所有滷煮店裡,最負盛名的毫無疑問就是百年老店“小腸陳”,如今已經傳至第五代。俺以前老在夜市小吃街、大商場食街吃滷煮,自打吃過小腸陳後,就再也不讓那些粗製濫造的東東污染俺的胃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