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語盤點:上少經話文化

滬語盤點:上少經話文化

《滬語盤點:上少經話文化》是一本錢乃榮編制,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在2002年出版的書籍。

基本介紹

  • 書名:滬語盤點:上少經話文化
  • ISBN:780646420
  • 定價:16.0
  • 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2-09-01
  • 開本:32開
書名,作者,內容,

書名

滬語盤點:上少經話文化

作者

錢乃榮作者國家:中國

內容

從上海地名去索驥
在上海話的名詞中,地名具有特殊的研究價值,因為地名是代代相傳的,有頑強的穩定性和延續性,又帶有濃烈的地方色彩,上海人的繁衍、遷徙、社會變更和文化交融,都在上海地名上留下了帶有層次性的歷史發展痕跡。
在今稱“岡身”的界線以西的上海地區,現在還保留著不少最古老的地名,反映著上海初民的生活。《清嘉慶一統志》松江府下,就記有在青浦縣東四十里,有一條“沙岡塘”,“沙岡”就是滬瀆故道以南的“岡身”之一,“沙岡塘”就是沿著“岡身”的泄水道。今還有“北沙港”,流經“沙岡庵村”接黃浦江。嘉定的“外岡”鎮名也與“岡身”有關。遠古稱太湖為“震澤”,太湖以東的沼澤地帶留下了不少稱“澤”的古地名,今上海原始文化遺址“崧澤”便是之一。此外,在這附近,現今的“金澤”和吳江的“盛澤”還保留著遠古的地名。初民用“火耕水耨”的方法開田,稱為“疁”,“疁”是本地最早的農業。秦時將今嘉定以及閔行、松江、青浦的北境等地置為“疁縣”,今嘉定還有“疁城鄉”這一地名。松江(又稱青龍江,後稱吳淞江)流經之地,現留有“松江”、“青浦”這些區名。上海原是捕魚的漁濱,漁民中用一種叫“扈”(即“魚籪”,“籪”、“扈”都是吳方言詞)的漁具,這就是上海簡稱“滬”的來歷。古松江東瀉海稱“滬海”或“滬瀆”,故上海又稱“滬瀆”。上海西部地區據稱是戰國時代楚國春申君黃歇的封地,所以上海又稱“申”;“黃浦江”又稱“黃歇浦”或“春申江”。
所謂“南江北河”,即我國的江河在北方一般稱“河”,在南方稱“江”,這是我國水系的最顯著的地名差異。因此“黃浦江、吳淞江”等大水系,在上海都稱“江”,此外還稱“浦”,“青浦”、“黃浦”便是。“江”和“浦”的稱呼讀音與古越語有關,和南亞語同源,是在上海積澱著的最早的第一層歷史文化的稱名。
今上海城區和上海東部成陸較晚,許多地名都是唐以後定名的,同樣是南方地名的延展使用。北宋熙寧年間郟亶的《水利書》中稱松江南岸最近海口的幾條浦是“上海浦、下海浦、南及浦、江薴浦、爛泥浦”。“上海”這個地名由此而來。現以“浦”定名的地點在上海版圖上留下很多,如“周浦、月浦、彭浦、楊樹浦”等,以上所舉的例子都已沒有同名的河流了。
小一點的河流,在上海地區稱“浜”最多,“浜”是最具太湖片江南特色的河名,現有的較大的河流是寶山的“薀藻浜”,地名如“肇家浜、陸家浜、張華浜、南塘浜、洋涇浜、北厙浜”等都已無水了。還有“涇”、“港”、“塘”、“盪”,也都是江南的水名後綴,如:“橫潦涇”(在松江)是河名,“漕河涇”、“白蓮涇”、“泗涇”、“楓涇”、“朱涇”、“柳涇”、“洞涇”都已是鎮名;“大柳港”、“橫涇港”、“向盪港”(在松江)都是水名,“泖港”卻是鎮名;“胥浦塘”(在金山)、“泗涇塘”(在松江)、“步石塘”(在青浦)都是水名,“練塘”、“五里塘”、“蒲匯塘”是地名;“石湖盪”(在松江)、“澱山盪”(在青浦)都是地名。“溪”在浙南是常見的水名後綴,在上海很少,在青浦有個“鳳溪”鎮。水灣邊突入的土地稱“堰”,防水的土堤稱“圩”,金山有著名的“張堰”鎮,青浦有“章堰”、“港圩”、“官字圩”的地名。比較起來,青浦、松江、金山的地名用字都較古老,那兒還有以“庫”、“埭”、“堵”、“甸”為後綴的地名,如“長厙”、“陳厙”、“林家埭”、“沙家埭”、“陳堵”、“龍甸”等。此外,“橋”、“亭”、“渡”、“巷”、“寺”這些在農村引人注目成為標誌的地方都成為常見的地名後綴,如“米市渡”、“沈巷”等,這些都表現了第二層次南方文化的積澱。
第三層文化是北方書面語南漸,代表北方正統文化的地名。因上海東部地區成陸較遲,反映這種表層文化的地名就很容易找到,如“趙屯”的“屯”,“朱家角”的“角”,“大團”的“團”,“羅店”的“店”,“顧路”的“路”,“新場”的“場”,“十六鋪”的“鋪”,“梅龍鎮”的“鎮”等。再如前幾年開通的“淀浦河”、“隨塘河”(在奉賢)、“川楊河”(在浦東)等,都以“河”來稱呼,可見北方文化對上海人文化定位的巨大影響。
有不少地名表現出重疊地名後綴的現象。如“洋涇浜”、“向盪港”、“橫涇港”、“漕河徑”、“沈涇塘”。一般可以作此理解:如“橫涇港”,開始叫“橫涇”,後來“涇”代表“水”的後綴漸漸淡漠了,於是學周圍的河流的後綴一樣,再加個後綴“港”上去。像“漕河涇”這個地名,是三個都是“河”意思的字的疊加。與“吳縣”升“市”後稱“吳縣市”類似,松江還有“茜浦涇”的。從疊名中,可以看到該地建置和文化變遷的軌跡和歷史積澱。
由於地名的沿襲性,有些地名還保留了很古老的稱呼,有現今不用的生僻字,如“崧”、“疁”、“厙”等。“龍華”的“華”讀如“花”,“古漪園”的“漪”讀如“奇”,“金澤”的“澤”讀如“石”,這些都為我們考察古音或地方音的變化提供了證據。
目錄:
總序:話說說話 易中天
上海話情結(代序) 周潤年
上海話的範圍
上海話的變遷
上海話的特色
古詞語、古形式的殘存
二百年前的上海話
“辣海”的歷史
從“野”到“瞎”
說“篤”
話“頭”
多姿多態的形容詞
上海人的數字情結
海派的奇思遐想
從上海地名去索驥
路名弄名中的社會文化信息
日常用語中的商務氣息
招牌文化花團錦簇
從小吃名稱看上海民俗
食文化一瞥
“鴛鴦蝴蝶派”雜著中的上海話
上海的民歌
意真語摯的情歌
童謠拾趣
兒歌的流行和式微
繞口令
上海風味的謎謎子
本地色彩的歐後語
耐人尋味的閭巷俗諺
流行語的春秋
說“嗲”
析“戳壁腳”
“淘漿糊”小議
說“戇”
說“作”
“酷”的時代
禁忌語、委婉語和吉利語
戲謔語和詈語
黑行為與黑詞語
外來詞語的本土化
上海的洋涇浜語
同志、師傅、先生和朋友
上海人讀白字
學說上海話
[附錄]上海話拼音方案和上海話曲韻
後記
本書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