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波門(南京浦口明城牆東門(滄波門))

滄波門(南京浦口明城牆東門(滄波門))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滄波門,民間俗稱東門,是南京浦口明城牆的城門之一,位於南京市浦口區東門鎮。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後不久,曾巡視江北,認為浦口“扼抗南北,鉗制江淮”,是南京北面的軍事重鎮。於是在洪武四年八月(1371年9月),在隋晉王城基礎上修築鋪子口城(即浦口城)。

明清時期,東門地區作為南北要衝、東西通道,是漕運集散地、水陸碼頭,聚集了許多南來北往的商賈、船、騾馬、糧食、布匹和物資。那時的東門,商業貿易十分發達,1000多米長的左所大街兩邊,各種商店鱗次櫛比,有各種商行、貨棧、錢莊、酒樓等400餘家。

滄波門段目前保留門洞大石,門寬4.9米,城門洞5.6,兩條馬道長25米,城牆向東約至下官林巷10號、大碼頭西7號,向西經過油坊巷21號、東門大街64,然後再從54-3號處折向北至泰工路,該段約長50米。

2012年3月,浦口明城牆被列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東門鎮是南京現存建制最完整、面積最大、歷史傳承最為明晰、保存古建築最多、歷史遺蹟最豐富的古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滄波門
  • 外文名:Cangbo men
  • 俗稱:東門
  • 又稱:朝宗門
  • 文物保護單位:南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概述,浦口城,地理位置,

概述

除了城東南的滄波門,如果你搜尋地圖,會發現南京還有一個地方叫滄波門,就在南京的浦口區。它和城東南的滄波門有什麼關係呢?
根據地圖顯示,浦口的滄波門位於東門附近。記者乘坐183路公車,到東門大街站下,就到了東門。下了汽車,記者向一位80多歲的老大爺打聽。老大爺說,滄波門就是指老浦口城的東門,現在還有一個遺址在,但只剩下幾塊磚了。遺址沿著東門大街走就能找到。附近倒是有個滄波門社區,但應該是後來叫出來的名字。
根據老大爺指的路,記者在東門大街找到了當年東門的遺址,但是城門已經不復存在,只留下了底部的一些基石,石頭是呈褐紅色的,每一塊都很大。而在基石的上面,就是當地居民居住的民房了。遺址旁豎著一塊文物保護碑,但上面並沒有指出這就是滄波門,碑上只表明這是“浦口明城牆遺址”。
根據附近居民的指示,記者找到了滄波門社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東門就是滄波門,但現在人們都很少提滄波門這個名字,附近這一帶就只有他們這個社區還在用滄波門的名字了。
浦口的滄波門又是怎么來的呢?楊國慶告訴記者,“浦口的這個滄波門,歷史比南京外郭城門中的滄波門還要悠久。”
原來,早在朱元璋定都南京後不久,他就曾巡視江北,認為浦口“扼抗南北,鉗制江淮”,是南京北面的軍事重鎮。於是在洪武四年八月(1371年9月),朱元璋就命一個叫丁德的人在浦口修築了一個城,叫鋪子口城(即浦口城)。這個城是在隋朝修建的晉王城基礎上修築的。
朱元璋1356年攻占南京後,在十餘年間曾先後多次渡江北上,途經浦口,對浦口的軍事戰略地位十分了解。可能出於當時物資的調運、中轉,以及護衛南京兵力配置方面的考慮,於是利用原來的城池作為基礎,於洪武四年營建了比較大的浦口城城池。
該城呈圓形,周長十六里有餘。建有城門5座:東為滄波門,西為萬峰門,南為清江門,北為暘谷門,另設了個南便門,名為望京門。
楊國慶說,關於這個滄波門的名字來源,史料上還沒有記載,所以為什麼取名滄波門就不得而知了。但這時南京城內的滄波門還沒有出現,至於後來為什麼又在修外郭城門時用了同一個名字,楊國慶說,“在中國城牆史上,重名的城門也常有出現,比如南京的通濟門,在宋朝汴京城中也曾出現過。這不是很稀奇的現象。”
  • 明代中期曾一度改名為朝宗門
不過,記者在查閱《浦口區志》時發現,浦口的這個滄波門在明代中期曾一度被更名。
在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正德十二年(1517年),浦口城的五個門中,“清江”和“望京”這兩個門因長江改道而陷入了江水中。到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朝廷就派人開始重新修城。到萬曆四十六年六月,共補建城南面近江一帶城垣899.2丈,並且增加了4個城門,壅城1座,敵台7座,水洞9個。這樣,浦口城總共就有了7個城門,而這7個城門又重新進行了命名:改原來的東門“滄波”為“朝宗”,北門“暘谷”為“拱極”,西門仍為“萬峰”,南門名為“金湯”,便門則為“廣儲”、“攀龍”、“附鳳”。至此,浦口城由原來的“圓如滿月”改成“弓形”。
也就是說,“滄波門”曾一度被改名為“朝宗門”。但從今天的地名來看,朝宗門這個說法似乎已經完全沒了蹤影,反而滄波門又不知從何時起被重新啟用了。

浦口城

南京的浦口城,最早起源於晉王城,位於長江之北,其範圍在今東門至南門一帶。
明朝洪武年間,朱元璋巡視江北,見浦口地勢“扼抗南北,鉗制江淮”,是應天府的天然屏障,遂於洪武4年(公元1371年)下令建浦口城,築明城牆。據探考,明城牆的位置在泰山、頂山二街道境內。明初的浦口城,方圓有兩公里,依山傍水而築,城牆周長約十六里,共有五門:東門“滄波”,南門“清江”,西門“萬峰”,北門“暘谷”,另有南便門“望京”。在以後的歲月中,明朝庭又先後對浦口城進行過幾次大的修繕,其中最大規模的一次是明萬曆45年的那次修繕。據史料記載,洪武九年建江浦縣,明弘治16年,長江大汛,江水灌入浦口城“望京”門,導致南城牆坍塌,以後近百年水災不斷,但當時的朝庭始終沒拿出解決的辦法;萬曆14年,朝庭又有人提議修繕浦口城,因爭議過多,又耽擱了二三十年,到明萬曆44年(公元1616年),大司馬黃克瓉視察浦口,並令人先修了一小段城牆,核算銀兩後,向朝庭提出了較為實際的修城計畫並獲朝廷批准。明萬曆丁巳年(公元1617年)仲秋十月,浦口城的大修工程開工,此工程歷時一年,至明萬曆戍午年(公元1618年)農曆六月十五,工程終於告竣。經過這次大規模的修繕,浦口城由原來的“圓如滿月”改成了弓形,共補造南面近江一帶城垣899丈,增建了4個城門券、1座瓮城、7座敵台和9個水洞,新舊7座城門分別重新命名:東門“滄波”改做“朝宗”,南門“清江”改為“金湯”,西門仍用舊名“萬峰”,北門“暘谷”改作“拱極”,三便門一名“廣儲”,一名“攀龍”,一名“附風”。修建後的浦口城與老城相比,更有氣勢,它西起頂山之腳,東達晉王山臨江而立,敵樓高聳,更添威嚴之勢,特別是中敵台,巍峨矗立在浦子山頂,俯仰江天,成為江北第一名勝。後明崇禎八年、清順治十七年、嘉慶二十三年,明城牆又多次維修。清鹹豐年間,太平軍與清軍在浦口一帶搏殺,浦口明城牆毀於兵火。

地理位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