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

滁州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

滁州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簡稱文學院)的前身是中文系,創辦於1977年,是學校最早創辦的系(部)之一,也是學校“升本”後首批招收本科生的系(部)之一。2011年6月改稱文學與傳媒學院,下設中文系、新聞教研室、人文素質教育教研室。學院的辦學定位是以“厚基礎、寬口徑、強實踐”為重點,依託教師教育的傳統特色和優勢,將基礎性與套用性、理論性與實踐性、學科性與地方性結合起來,為教育行業、新聞媒體、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培養複合型、套用型專門人才。現有漢語言文學(師範類)、新聞學(網路新聞傳播方向)2個本科專業和1個語文教育專科專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滁州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
  • 所屬地區:安徽滁州
  • 學校屬性:普通本科
  • 主要院系:文學與傳媒學院
概述,師資隊伍,師資概況,研究機構,教師簡介,所獲成果,學生培養,專業設定,漢語言文學(本科,師範),新聞學(網路新聞傳播方向)(本科),語文教育(專科,師範),發展規劃,

概述

學院現有專任教師43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1人,博士11人(其中在讀2人,日本和韓國海歸博士2人),碩士24人,另外聘兼職教師12人和客座教授若干名;現有全國優秀教師1人,曾憲梓教育基金獎獲得者2人,省級師德先進個人1人,省級中青年優秀骨幹教師1人,省級教壇新秀1人,校首屆學術技術帶頭人和後備人選各1人,校級教學名師2人,校級教壇新秀2人,校級師德標兵3人。
近年來,學院教師主持承擔廳級以上教科研課題30餘項,其中省部級項目6項,省級教研項目3項,出版專著、教材20餘部。學院特別注重學術交流活動,開設有“名家人文講壇”、“博士論壇”等系列講座,經常邀請校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前來作學術報告,大大開闊了學生的學術視野。2010年,學院成功主辦全國歐陽修學術研討會。2011年,作為主辦方之一又成功舉辦吳敬梓誕辰310周年紀念大會暨中國《儒林外史》高峰論壇。近年來,學院對外交流工作也取得了重要突破,2007年開始派教師赴國外任教,2009年開始招收外國留學生,是學校最早招收留學生的院(部),先後已有4批韓國留學生來學院學習漢語。
近年來,學院不斷最佳化人才培養方案,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注重學生素質的全面培養,不斷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使得教學質量穩步提高。學院立足傳統師範教育,更多地開設套用寫作、口語交際、實地採訪和上機實驗類課程,強化學生表達能力、寫作能力、交際能力、教學技能等實踐能力的培養,滿足社會對套用型人才的需求。學院現擁有新聞非線性編輯實驗室、國語培訓測試實驗室、微格教學實驗室、藝術演播廳等實驗實訓場所,擁有專業攝影攝像器材近百台,另建有校外實習基地9個,可以滿足學生實踐與動手能力培養的需要。
學院現有“石上松”文學社、“紅燭”話劇社、“日語愛好者協會”、DV影視協會和紅樓夢愛好者協會5個學生社團。通過舉辦國語大賽、未來教師職業技能大賽、“百生講壇”、新聞實踐、大學生科研立項、系列展覽等品牌活動來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獲得了良好的效果。學院學生多次在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未來教師職業技能大賽、職業生涯規劃大賽、“訊飛杯”詩文朗誦比賽、影視文化藝術比賽等國家級、省級比賽中獲獎。近年來,學院畢業生一次就業率均在95%以上,並被學校評為“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單位”。

師資隊伍

師資概況

文學院現有教師36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1人,博士11人,碩士及以上學位教師比例達77.8%。有全國優秀教師1人,獲曾憲梓教育基金獎2人,安徽省師德先進個人1人,安徽省中青年優秀骨幹教師1人,安徽省教壇新秀1人,校級教學名師2人,校級教壇新秀2人。另聘有兼職教授25名。近年來該院教師主持省部級項目8項,承擔廳級以上教研、科研課題30餘項,教師出版專著、教材20部。(統計數字截至到2011年6月)
[pre]附:部分兼職教授名冊:
序號
姓名
性別
職稱
學歷
現任職單位
1
胡傳志
教授(博導)
博士研究生
安徽師範大學文學院
2
謝昭新
教授(博導)
本科
安徽師範大學文學院
3
潘嘯龍
教授(博導)
碩士研究生
安徽師範大學文學院
4
劉運好
教授(博導)
博士研究生
安徽師範大學文學院
5
白兆麟
教授(博導)
本科
安徽大學中文系
6
陳文忠
教授
本科
安徽師範大學文學院
7
方維保
教授
博士研究生
安徽師範大學文學院
8
闞緒良
教授
博士研究生
安徽大學中文系
9
楊柏嶺
教授
博士研究生
安徽師範大學文學院
10
汪紅艷
副教授
碩士研究生
安徽師範大學文學院
11
錢奇佳
副教授
本科
安徽師範大學文學院
12
芮瑞
副教授
碩士研究生
安徽師範大學文學院
13
倪三好
副教授
本科
安徽師範大學文學院
14
彭家法
副教授
博士研究生
安徽大學中文系
15
王木青
副教授
碩士研究生
安徽大學中文系
16
王道慶
副教授
碩士研究生
安徽大學中文系

研究機構

文學院系(教研室)簡介
文學院的前身中文系最初只設有文學、語言兩個教研室,升本以後,隨著我院的發展,報經學校批准,又陸續增設了綜合(後改為文藝學)、新聞學教研室。為適應本科教學與科研的發展需要,2011年12月,結過調整,設立中文系、新聞學教研室和人文素質教育教研室三個科級的系室單位以及一個院級實驗實訓中心。另外,我校語委辦(國語測試中心)亦掛靠我院,為教研室平級單位。教研室通過形式多樣的教研活動,交流教研心得,反饋教學信息,開展科學研究,對提高本科教學質量發揮著重要作用。
文學院教研室(實訓中心)機構成員一覽表
機構設定
負責人
機構成員
中文系
章會垠
文學:江文貴、裘新江、章會垠、盧曉輝、王英、 陸榮麗、 孔劉輝、張太兵、張敏、王國傑
文藝學:劉澤林、吳文杰、韓霞、姜莉
語言學:陸曉華、衡桂珍、何自勝、楊俊芳、張鉉、鄭益兵
人文素質教育教研室
楊錦鴻
楊錦鴻、卞佩峰、周祥、潘火強、夏斌文、朱鹹影、王亞濱、張家武、許秀娟
新聞學教研室
張文杰
蘇立、李正紅、張文杰、音坤、王運歌、王舒、王婧、王洪所、羅偉、葉盛世、梁華群、王詩根、鄭曉華、李秀利
語委辦(國語測試中心)
楊錦鴻
楊錦鴻、音坤、吳文杰、衡桂珍、張敏、王英、李敏

教師簡介

裘新江,男,1963年出生,浙江嵊州人,文學與傳媒學院院長。1984年7月畢業於安徽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1990年至1991年入安徽師範大學古典文學碩士課程進修班學習。1998年至1999年做北京大學中文系訪問學者。曾任中文系工會組長,第三、第四屆校教代會代表,文學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校教學委員會委員。現為滁州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院長、教授,校學術委員會委員,校首批學術技術帶頭人,校首批中國古代文學教學團隊負責人,中國紅樓夢學會理事,中國歐陽修研究會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中國《儒林外史》學會常務理事,滁州市詩詞楹聯學會理事兼《琅琊詩詞》編委,安徽省太白樓詩詞學會會員,安徽省藝術鑑賞學學會理事。
滁州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
主要專業方向唐宋元明清文學和紅學。先後承擔過《中國古代文學》、《寫作》、《秘書學概論》、《大學語文》、《中文工具書使用法》、《紅樓夢研究》、《中國古典詩詞欣賞與創作》等課程。曾在《戲曲研究》、《紅樓夢學刊》、人大複印資料《紅樓夢研究》、《貴州文史叢刊》、《古典文學知識》等國家重點、國家級、省級報刊上發表論文40餘篇,出版專著《古詩詞創作鑑賞基礎》(河北人民出版社),參編教材《大學語文》(副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主持安徽省教育廳社科人文項目2項(其中重點1項),主持安徽省高校省級教學研究項目2項,參與安徽省教育廳人文項目和教研項目2項,主持與參與校級課題8項。曾經獲過安徽省中青年骨幹教師、安徽省先進班集體(2000年),校骨幹教師、先進教師、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師德標兵、教學名師等稱號。
卞佩峰,男,文學院黨總支書記。1978-1982年,在安師大滁州分校中文系學習; 1982-1984年,在安師大教育系學習心理學。心理學副高級職稱。從事師範生心理學教學工作至今。擅長心理輔導與心理諮詢,任滁州學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安徽省大學生心理諮詢委員會副主任。
滁州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
蘇立,男,出生於1966年11月,中共黨員,文學與傳媒學院副院長。有吉林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學教育學士學位、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法學碩士學位、日本鳴門教育大學教育管理碩士學位、日本德島大學工學研究科信息學博士學位。
滁州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
2007年6月回國到滁州學院中文系任教。有13年的政府機關工作經驗。曾任吉林省四平市鐵東區人民政府辦公室秘書科科員、副科長、科長;區委辦公室副主任、吉林省四平市教育委員會黨委辦公室副主任兼組織員。
擔任《新聞採訪學》、《新聞編輯學》、《新聞攝影學》、《廣播電視新聞采編》、《網路廣告實務》等主幹課程的教學工作。2007年來校工作以後,發表論文10餘篇;主持省級科研項目1項,教育部留學歸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項目1項,校級教研項目1項。著有《我的中日文化體驗》、《日本當代教育研究》、《日本環境保護研究》等著作。
有6年多的日本留學經歷。精通日語。2006年12月通過日語能力考試1級(312分)。用日語在日本國家級刊物上發表論文3篇,國家級學會論文1篇。2007年在滁州學院組織成立了日語協會,會員發展到500多名。義務為日語協會教授日語2年。熟練掌握英語,英語托業考試成績490分。
周祥,男,1975年出生,安徽天長人,文學院黨總支副書記,歷史學碩士,畢業於安徽師範大學,長期從事宣傳思想工作,曾先後榮獲滁州學院“優秀共產黨員”、“優秀教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滁州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
韓霞,女,河南省唐河縣人,教授,1987年畢業於河南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獲文學學士學位,2005年獲河南大學文學碩士學位,2010年晉升教授職稱。2013年來滁州學院文學院工作。
韓霞曾被評為河南省優秀青年教師(1998年),河南省第五屆高等師範教育專業畢業生教學技能大賽優秀輔導教師(2007年),商丘師範學院教學名師(2007年),河南省文明教師(2008年),商丘師範學院優秀青年骨幹教師(2008年)。曾獲河南省教育系統教學技能大賽一等獎(2004年),商丘師範學院畢業生教學技能大賽指導教師一等獎(2009年)。主持省級科研項目兩項(“河南省人文社會科學資源共享的可行性研究”,河南省政府決策研究課題招標辦公室,2010年8月結項。河南高校與企業產學研結合模式的研究,河南省科技廳軟科學研究計畫項目,2010年7月立項,在研。)主持完成校級中青年骨幹教師資助項目1項。獲省級論文二等獎1項,市級論文獎4項。發表學術論文:《論〈在奧利斯的伊菲格涅亞〉的倫理意蘊》(《外國文學研究》,2010年第2期);《傳統與顛覆:論歐里庇得斯的〈海倫〉中海倫形象的塑造《河南師範大學學報》,2010年第4期)等30餘篇。出版專著2部(《呻吟語註譯》,中國文史出版社,2003年10月,第2主編;《歐里庇得斯悲劇的倫理批評》,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獨著。)參編教材2部(《外國文學史》,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8月,副主編。《20世紀外國文學史》,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10月,副主編。
滁州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
章會垠,生於1964年4月,1980年9月就讀安徽師範大學中文系,1984年7月畢業,分配至滁州師範專科學校中文系任教。現為滁州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中文系主任,副教授。
滁州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
主要擔任以下課程的教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國文學批評史、先秦諸子導讀、《論語》導讀、屈原研究、陶淵明研究等。發表的學術論文主要有:《神女神話與林黛玉》、《冷月花魂——黛玉之死的原型意義》、《自覺時代的人生悲歌——古詩十九首的人文精神》、《超越有限性——莊子論逍遙遊》、《論歐陽修的士情結》等。主要學術興趣是探討文學中的文化底蘊與人文情懷。
張文杰,男,1965年12月出生,甘肅寧縣人。復旦大學文學博士,現為滁州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新聞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主要研究領域:文藝美學、文學批評、中西美學比較、娛樂文化批判(媒介文化與視覺審美)。從1985年開始在甘肅寧縣教育部門工作多年。2000年在廣西師範大學攻讀“文藝學”碩士學位(研究方向:中國古典文學理論與美學),畢業後在江西一所高校任教。2006,9-2009,9年在上海復旦大學攻讀並獲得“文藝學”博士學位(研究方向:西方文學理論與美學)。
在上海深造讀博期間,擔任過上海戲劇學院、上海商學院的“大學語文”、 “閱讀與寫作”、“藝術欣賞與人文”等教學工作,參加過復旦大學出版社審讀員考試和培訓,兼職做過復旦出版社的審稿校對工作。工作和深造期間,先後在《當代文壇》、《文學界》、《文藝爭鳴》、《文藝評論》、《作家》雜誌、《江淮論壇》、《江漢論壇》、《藝術研究》、《復旦研究生報》等刊物上發表過20多篇專業學術論文;主要從事過的教學課程有:“文學理論”、“文藝美學”、“中國美學思潮”、“中西文化比較概論”、“網路文學傳播”、“電視文化傳播”、“美學原理”,“大學語文”、“影視美學與欣賞”等。
滁州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
主要獲獎經歷:2002,6 在廣西師範大學攻讀碩士期間,曾獲研究生“科學與真理”演講優勝獎獎;2002,11月獲廣西師範大學研究生“甲等獎學金”;2004,5 在江西上饒師範學院獲“中青年教師講課大賽”二等獎;2007-2008年10月在復旦大學先後獲“研究生獎學金”二等獎、三等獎;2008年6月獲復旦大學中文系“蔣孔陽美學獎學金”一等獎。
主要參與過的學術交流活動:2001年4月12日參加全國中文教材編寫專家研討會(桂林);2002年11月參加西方馬克思主義美學研討會(桂林);2006,6參加復旦大學“國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美學”學術研討會(上海);2006,11月24日參加上海美學協會主辦的“美學與當代大眾文化”(上海)2006,12月23日參加上海美學界舉辦的 “當代中國美學研究的困境與反思”研討會(上海社科院);2007,6有論文被專家組評審通過,並應邀參加了北京師範大學主辦的全國博士生中國語言文學學術論壇(北京);2007,3月參加復旦文史研究院成立舉辦的系列講座與研討活動(上海);2007,4月10日參加“創傷與癒合——中韓作家師生討論會”(上海)等。
主要學術論文與課題:《情緒的體驗,智性的思考》載2002,1《當代文壇》;《反思性批判:中國化與回到馬克思自身》,載2007,9《文藝爭鳴》;《平民大眾的無奈調侃與批判姿態》,載2008,6《江漢論壇》;《來自黃土地的詩性沉思與民風體驗》,載2008,11《作家》雜誌;《消費時代:狂歡衝動開始擠走審美距離》,載2008,8《時代人物》,等。課題:論中國古代神話中的悲劇特徵與審美精神(院級,2006);《透過南寧國際民歌節看當代人的審美心態》(廣西教育廳重點課題,2007,參與者);中國當代民謠的文學色彩與大眾文化特徵研究(安徽省教育廳課題,2011,主持者),主持和參與省級課題5項、校級課題4項,發表論文30多篇。

所獲成果

近年來,文學與傳媒學院教師承擔廳級以上教研、科研課題近20項,院級科研教研項目20多項。2006年曹小雲教授主持的一項省級課題,實現了滁州學院人文社會科學省級科研課題零的突破。教師出版專著和省、部統編教材10多部,發表科研論文300多篇。

學生培養

多年來,文學與傳媒學院除了加強基礎知識和基礎理論的教學外,還重視學生教育教學技能的培養和訓練,重視學生實際套用能力的培養,學生畢業後,能很快適應教學和其他工作的需要,歷屆畢業生均受到用人單位好評和歡迎。
文學與傳媒學院有 “石上松”文學社、“紅燭”話劇社以及“紅樓夢”讀友會三個學生社團,院部依託這些社團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依此來豐富學生的課餘生活,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多方面的才能,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專業設定

漢語言文學(本科,師範)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具備一定的文藝理論素養、系統的漢語言文學知識和套用寫作能力,能勝任初、高中語文教學或從事新聞傳播、機關企事業單位文秘工作的高級套用型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語言學概論、古代漢語、現代漢語、文學概論、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比較文學、古典文獻學、中國文學批評史、美學、語文教學論、基礎寫作、新聞寫作。
就業方向:初、高中語文教師,新聞單位、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文秘人員。

新聞學(網路新聞傳播方向)(本科)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有系統的新聞理論知識與技能、寬廣的文化與科學知識,懂得現代網路技術,熟悉我國新聞宣傳政策法規,能在新聞、出版、網路與宣傳部門從事編輯、記者與管理等工作的網路新聞學高級套用型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新聞學概論、網路新聞實務、網路傳播學、計算機網路基礎、網頁設計與製作、動態網頁設計、新聞採訪學、新聞寫作學、新聞編輯學、新聞評論學、新聞攝影、廣播電視新聞采編、中外新聞事業史、新聞法規與職業道德。
就業方向:新聞媒體記者,宣傳、出版、網路等部門的宣傳管理人員。

語文教育(專科,師範)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具備系統的漢語言文學知識和較強的教學技能,能適應新世紀教學改革和素質教育的需要,勝任國中語文教學的教師。
主要課程:基礎寫作、套用寫作、現代漢語、古代漢語、現當代文學、古代文學、外國文學、中學語文教學法、教師口語、教育學、心理學、書法、教師技能。
就業去向:國中、國小語文教師,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文秘人員。

發展規劃

十二五時期是實現我校第一屆黨代會確立的第二步戰略目標的關鍵時期。為了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進一步提升我校科研教研水平和服務社會的能力,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安徽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滁州學院2011—2015年事業發展規劃》等相關檔案,結合我院實際,制定本規劃。
一、“十一五”期間發展概況
(一)主要成績
十一五期間,文學院按照學校的辦學定位,以建設較高水平套用型本科院校、培養高素質套用型人才為目標,規範管理,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加強內涵建設,在人才培養、師資隊伍建設、學科專業建設等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1、辦學規模不斷擴大。十一五期間,隨著我校辦學規模不斷擴大,我院在校學生數也由之前的不足千人發展到近1300名,目前在校生規模位居全校第四位,辦學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均十分明顯,大大增強了文學院服務於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能力。
2、專業建設力度得到加強。十一五期間,新增1個套用型本科專業——新聞學,並結合社會對人才需求的實際,兩次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漢語言文學專業(師範類)注重學生的教學能力、國語水平和寫作能力的培養;新聞專業突出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現有的兩個本科專業都是學校合格專業。
3、質量工程工作成效明顯。2007年以來,獲批省級質量工程項目3項,校級質量工程項目11項。校級教學名師3人。省教壇新秀1人,校級教壇新秀2人。
4、科研工作成績顯著。獲批廳級以上課題22項,其中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1項,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2項,省社科規劃辦項目1項,省教育廳人文科學研究項目重點項目1項。發表學術論文142篇,其中二類以上16篇,出版教材和專著7部。
5、師資隊伍建設再上台階。引進博士11名,其中海外歸國博士2名,國內重點大學博士4名;培養博士4名,其中2人已取得學位,2人在讀。引進碩士5名。教師中碩士以上學位比例達73.3%。晉升教授1名,副教授4名,轉評副教授1名。教師中副高以上比例占33.3%。師資隊伍的學歷結構、職稱結構、學緣結構較為合理。
6、對外開放辦學取得突破。2009年文學院接受了首批來自韓國韓瑞大學的5名留學生,目前,文學院已經先後培養了4批留學生,留學生經過一年的學習,漢語水平提高很大。這標誌著文學院對外開放辦學取得了新進展。
7、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得到加強。自學校第一屆黨代會召開以來,我院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以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為自覺要求,以加強內涵建設、提升辦學質量為內在需要,緊緊圍繞校第一次黨代會提出的各項工作目標和任務,認真紮實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全面推進系部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制度建設、作風建設和反腐倡廉建設,為系部新一輪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和有力的組織保障。
加強理論學習,是黨建與思想政治工作有效開展的前提和基礎。五年來,系黨總支始終把加強理論學習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堅持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引,以學習型組織創建活動為載體,引導全系師生深入學習貫徹十七大精神,充分認識經濟社會發展所蘊涵的高等教育發展機遇,不斷提高政治覺悟和理論素養,堅持用黨的最新理論成果武裝頭腦、指導實踐,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系部工作全局。
通過中心組學習,舉辦學生幹部培訓班、博士論壇系列講座、開展教職工政治學習等途徑,引導全系師生深入學習、深刻領會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進程和寶貴經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理論體系、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和根本要求。在學習活動中,我們還採用邀請專家作輔導講座、召開師生代表座談會、開展主題黨日活動等多種形式,緊扣時代脈搏、緊密聯繫實際,不斷地把學習活動引向深入。特別是胡錦濤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後,我們結合系部發展實際和個人思想實際,積極研討如何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如何推進學校內涵建設,如何提升教學、科研、管理和服務質量等課題,不斷提高分析形勢、認識問題推動發展的能力。
切實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堅持民眾路線和民主程式,嚴肅認真地做好黨總支換屆選舉工作。每年舉辦兩期黨校培訓班,堅持“教育為本,德育為先”的人才培養理念,不斷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著力應道和加強學生自我教育,努力形成“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格局。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與不足
1、本科專業偏少,目前只有漢語言文學和新聞學兩個。
2、學科建設力度有待加強,目前還沒有重點學科。
3、隨著辦學規模擴大,師資隊伍數量不能完全滿足教學需要,需要及時補充。
4、新聞專業實驗室建設急需加強,專業實踐基地偏少。
5、師範生教師教學技能急待提高,應多提供實踐機會。
二、“十二五”期間的發展目標與主要任務
(一)發展目標
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遵循高等教育規律,以改革創新精神推動教學工作,以學科建設推動系部發展,突出“地方性”和“套用型”的辦學定位,立足滁州,面向安徽,融入“長三角”,服務全國,加快轉型,努力把中文系建設成為在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中能夠發揮重要作用的高層次套用型人才培養基地和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皖東文化研究基地,順利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
(二)主要任務
1、逐步擴大辦學規模。到2015年,全系在校全日制學生預計達1500人。
2、加強學科專業建設。加強漢語言文學專業建設,突出對學生教師教學技能的培養。凸顯新聞專業特色,突出學生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的培養。積極申報具有發展套用前景的新專業,服務於我校套用型本科院校建設。擬申報文化產業管理、對外漢語等套用型專業。加強各專業的課程建設,“十二五”期間漢語言文學和新聞學擬新增省級精品課程共2門,校級精品課程共6門。加強新聞專業實驗室建設,建成獨立的新聞編輯實驗室、演播廳各1個,以滿足實踐教學的需要。
3、人才培養。改革人才培養模式,不斷最佳化人才培養方案,改革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由以知識傳授為中心的教學轉向以能力培養為中心的教學,切實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和實踐能力。力爭獲批省級教學質量工程項目8項左右。學生參加廳級及以上各類競賽的人次及獲獎項目有新的提高,提升畢業生的就業質量。
4、科研工作。“十二五”期間,教師發表論文200篇以上,其中二類期刊以上發表的論文30篇以上,出版專著或編撰教材8部左右;成功申報各類科研項目30項,其中校級18項,廳級及以上12項,力爭實現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零的突破。通過整合研究力量,在“歷代名人與滁州研究”,“歐陽修研究”、“吳敬梓研究”、“朱元璋研究”、“鳳陽花鼓戲研究”、“淮南抗日根據地文藝史研究”等基礎上,成立皖東文化研究中心(研究所),著力打造具有鮮明學科特色的科研團隊,力爭多出高質量的科研成果,為滁州地方經濟文化發展服務。
5、師資隊伍建設。穩定現有師資隊伍,加強對現有師資的培養,爭取4名左右的教師晉升教授,10名左右的教師晉升副教授,4名左右的教師在職攻讀博士學位。積極引進學科專業建設需要的高層次人才,擬引進教授或博士8名左右,努力建設一支教學能力強,科研力量雄厚,年齡、職稱、學歷、學緣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為中文系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6、對外開放辦學。加強與地方政府、企業、兄弟院校的合作。在韓瑞大學留學生漢語進修班的基礎上,探索對外漢語教學的新路子,拓寬對外辦學渠道。
三、保障措施
(一)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
1、修訂完善各項基本規章制度。認真貫徹落實學校關於教學、科研、學生管理工作等方面的各項規章制度,進一步修訂完善《文學院教師崗位職責》、《文學院教學管理制度》、《文學院教研室活動規定》、《文學院畢業實習制度》、《文學院畢業論文指導制度》、《文學院教師年度考核實施細則》、《文學院班主任工作細則》等基本規章制度。
2、完善系黨政聯席會議制度。凡重大事項及決策都需經過文學院黨政聯席會議討論決定,充分發揚民主,增強系領導班子的團結協作,和諧建系。
3、完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完善教學工作督導制度、教學效果評價制度、教學信息反饋制度等較為完善的教學管理體系。完善系領導、教研室主任、教師聽評課制度。嚴格期初、期中、期末三期教學檢查制度。
4、充分發揮系教學委員會和系學術委員會,在教學科研考核與評價、用人進人把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加強教學管理與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1、加強教學常規管理。進一步規範、完善教學管理措施,加強各類教學檔案的規範化建設,重視過程監控,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教學競賽和教學觀摩活動,努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2、不斷改革教學內容。對課程體系和內容進行重組和最佳化,在教學上實現由以知識傳授為中心向以能力培養為中心的轉變,切實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與套用能力。
3、加強實踐教學,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一是要求教學環節體現實踐性;二是以畢業實習為中心,全方位進行專業技能訓練;三是以第二課堂為陣地,充分發揮課外活動的專業引領功能;四是有針對性地開設選修課,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4、改革傳統的課程評價標準和考核方式。除閉卷筆試之外,積極嘗試開卷、口試、小論文和社會實踐等多樣化的考試、評價方式。
(三)加強科研工作,打造科研團隊
1、進一步凝練學科方向和科研特色。加強對皖東文化的研究,形成一支結構合理、有發展潛力的科研團隊,力爭取得一批新成果,用實力充分發揮對地方文化的引領作用。
2、重視青年教師科研能力的培養。對青年教師提出明確目標,通過在職進修、外出訪學、提高學歷等措施,努力提高青年教師的科研能力。
3、加強項目申報工作,以項目促科研水平的整體提升。督促已立項項目加緊研究,按期結題。組織申報各類新項目,力爭在國家項目方面取得突破。
(四)進一步創新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機制,為系部發展提供堅強的政治和組織保證
“十二五”期間,我院黨建思想政治工作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借“創先爭優”的強勁東風,圍繞“為學生成長、成才”這一中心工作,立足於“規範、創新、提高”,以班子、幹部隊伍和基層組織建設為重點,以加強黨建工作制度建設為保障,推進黨組織的先進性建設,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思想政治優勢,努力增強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鬥力。
1、堅持以思想建設為重點、能力建設為核心,堅持和完善領導幹部自學、中心組學習制度,著力提高領導班子的思想政治素質、理論政策水平和把握方向、破解發展難題的能力。
2、黨政班子認真落實系部行政重大工作的最高決策形式——黨政聯席會議制度,按照規定的要求、程式和形式決定系部教學、科研、學科、行政管理等工作中的重大事項,做到黨政工作同步謀劃、同步考核、協同發展。
3、推進系部基層黨組織先進性建設,充分發揮其戰鬥堡壘作用。緊密圍繞黨委的各項任務和學院中心工作,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保證和促進教學、科研、行政管理等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
4、強化基層黨組織教育管理黨員的功能。基層黨組織在黨員教育、管理、監督的工作中,密切結合工作實際和黨員實際,以激勵、鞭策黨員在本職崗位發揮共產黨員先進性為主線,切實增強黨員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嚴格黨的組織生活,完善黨支部“三會一課”制度。
5、增強黨組織在深化“凝聚力工程”中的服務功能,健全黨組織徵求民眾意見、協調解決民眾反映的突出問題的制度,拓展黨員聯繫民眾的途徑、豐富服務民眾的內容,暢通民眾意願表達的渠道。逐步形成一套完善的體現系部特色的了解人、關心人、凝聚人的運行機制。
6、加強和改進發展大學生黨員工作。嚴格發展黨員工作的程式,正確處理髮展數量與質量的關係。把大學生黨支部建設作為工作重點,主動適應學生學習、生活和管理中出現的新特點、新變化,積極探索把支部建在班上的實現途徑,使大學生黨支部成為帶動學生班級進步和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堅強堡壘。
7、構建黨風廉政建設工作體系。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督並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的長效機制,進一步健全黨風廉政責任制,利用每年召開的學院系部班子民主生活會進行黨風廉政建設專題檢查。加強制度建設,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和工作程式,做到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為促進黨風廉政建設提供制度保障。
8、充分發揮學院黨校在幹部教育培訓方面的作用。以學院黨校為依託,根據各類幹部的培訓需求,每年至少進行1-2次集中培訓。黨校培訓要力求針對性、有效性與時代性有機統一。
9、全面梳理、修訂和完善相關制度。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和“規範、創新、提高”的原則,堅持以貫徹黨章、維護黨章為核心,全面梳理、修訂完善相關制度,將制度建設融於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之中。
10、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力爭“十二五”期間,輔導員通過培訓,獲得“心理諮詢師”資格證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