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藻性弧菌感染

溶藻性弧菌為嗜鹽性弧菌之一,Bergey氏細菌學鑑定手冊第八版列為副溶血性弧菌的一個生物型,8版以後溶藻性弧菌又單獨立種。

近年來,除霍亂流行外,其他弧菌性感染髮病漸見增加。這些弧菌生活于海水或淡水,發病多見夏季或秋季,以沿海地區為多,有些尚引起敗血症,應引起重視。
(一)副溶血弧菌腸炎是由致病性副溶血弧菌引起的急性胃腸炎(詳見"細菌性食物中毒")。
(二)河弧菌腸炎由河弧菌(V.fluvialis)引起。河弧菌可引起散發性腹瀉,在英國、美國、西班牙、非洲、中東、東南亞均有發病,各年齡組易感,但以嬰幼兒和青少年多見。臨床上有噁心、嘔吐、腹痛及腹瀉。腹瀉量較多,有每天達7L者,因此常伴失水。少數糞便帶粘液或血。病程1~3天。糞便排菌量甚高,可達106/ml,置含氯化鈉3%~7%條件下生長良好。
(三)擬態弧菌腸炎擬態弧菌(V.mimicus)與不典型的霍亂弧菌關係密切,性質相似,故於1981年命名為"擬態弧菌".菌株在不含鈉或僅含1%氯化鈉的營養肉湯中生長良好,在河水和海水中均可生存,可自水生動物中分離出來。在美國、北美、紐西蘭、孟加拉及非洲國家均有病例報導。我國福建、北京、上海、江蘇及浙江地區也有發病。呈散發或爆發。潛伏期3~72h,平均24h.主要症狀有腹瀉、嘔吐及腹痛,大便呈水樣或粘液血便。
(四)霍利斯弧菌腸炎霍利斯弧菌(V.hollisae)為嗜鹽性弧菌,在培養基上有微弱的溶血環。本菌存在於海水中,患者病前大多有進食海產品史。發病以青壯年為多。腹瀉症狀嚴重,呈水樣便,粘液便,少數呈血便。輕者自愈,重者應補液糾正失水及電解質紊亂。
(五)溶藻性弧菌感染本菌為海水中常見嗜鹽性弧菌,1973年開始明確對人類致病,易污染食物,引起腹瀉及創傷部位感染。
(六)創傷弧菌感染創傷弧菌(V.vulnificus)於1964年美國CDC自腹瀉患者糞便分離出來。該菌可自海水、貝殼類及海魚中分離到。發病以夏季為多。常在進食後24h發病。患者大多有發熱、畏寒、嘔吐及腹瀉。除經口感染外,可經皮膚傷口入侵而發生局部感染並引起敗血症,嚴重者發生DIC、休克並致死。有認為本菌系條件致病菌,在慢性病伴免疫功能低下者、高齡、糖尿症、血液病患者易發生嚴重敗血症。
(七)弗尼斯弧菌感染此病首先發現於日本及東方一些國家,其後擴散至西方國家。呈爆發流行或散發性急性胃腸炎。臨床上以腹瀉及腹痛為主,伴噁心及嘔吐。也有嚴重致死病例報導。此菌存在於海洋,產生腸毒素,為旅遊者腹瀉的病原之一。
弧菌性腸炎發病以沿海地區為多,或患者有去沿海地區旅遊及進海產品史。病原診斷應取糞便接種於特異性培養基,如tcbs.有弧菌生長再進行生化鑑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