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陽派

溫陽派

溫陽派:又稱“火神派”或“扶陽派”,是指以鄭欽安為開山宗師,理論上推崇陽氣,臨床上強調溫扶陽氣,以擅用附、姜、桂等辛熱藥物著稱的一個醫學流派。其中,尤以擅用附子為突出特點,乃至諸多火神派醫家被譽稱“某火神”或“某附子”的雅號。由於“火神派”之稱謂更通俗,它見之於文獻並流傳於民眾之中,因而此稱謂更能夠體現這一學派的特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溫陽派
  • 別稱:火神派 扶陽派
  • 創始人鄭欽安
  • 學科:中醫
創始人及傳人,學術思想,主要著作,鄭氏扶陽方,

創始人及傳人

溫陽派的開山鼻祖是鄭欽安。鄭欽安(1824—–1911),名壽全,四川邛崍人,清.同治年間,在成都開創了“溫陽派”,《邛崍縣誌》稱其為“火神派首領”。以重視陽氣,善用附子、乾薑、桂枝等辛熱藥物著稱,人譽“鄭火神”,“姜附先生”,譽滿川蜀,成為當時獨樹一幟的火神派領軍人物。
鄭欽安晚年設帳授徒,自然桃李眾多,傳人不在少數。從有限的資料中可知,人室弟子有盧鑄之(1876~1963)先生,光緒十六年(1890年)從師於鄭 欽安, “三載親炙,有聞必錄”,繼承鄭氏學術思想,屢起沉疴,時人尊為“盧火神。其子盧永定傳其衣缽,在60餘年實踐中善用大劑附子、桂枝、生薑等品,屢起沉疴 痼疾,民間亦尊為“盧火神。盧鑄之之孫盧崇漢亦以擅用大劑附子、薑桂著稱,為當代火神派代表人
物,現為成都中醫學院教授。可謂一門三代,薪火相傳。
溫陽派
鄭欽安的學說著作傳播較廣,私淑、遙承火神派者更多,舉其要者錄之。
吳佩衡(1886~1971),四川會理縣人,雲南四大名醫之一。推崇鄭氏學說,認為“鄭欽安先生的著作是在實踐中闡揚仲景醫學的真理,其獨到之處,能發 前人所未發,我認為在治療疾病上很有價值,可以作為中醫科學化的基本材料。”解放後任雲南中醫學院院長,可謂桃李滿門。其子吳生元、孫吳榮祖(現為雲南中 醫學院附院主任醫師)承其衣缽,皆為火神派傳人。
祝味菊(1884~1951),浙江人,弱冠人蜀,從劉雨笙等研讀醫經,42歲移滬行醫,以擅用附子名噪滬濱,競至“遂有祝派之稱,可見影響之大。門人有陳蘇生、王兆基、徐伯達、徐仲才、胡覺人等。
徐小圃(1887 ~ 1961年),名放,上海人,幼承庭訓,家學淵源,弱冠時懸壺問世,廣用傷寒方以治少小疾患,具有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和獨具創見的學術思想,尤其擅長用溫熱藥如三拗湯、小青龍湯等加減,常以麻黃宣肺為主治療肺系疾患,療效卓著。因而有“徐麻黃”之稱而名噪上海。
徐氏為人謙虛謹慎,虛懷若谷,凡同道有所長,輒竭誠請教,對祝味菊先生善用溫陽藥治療內科疑難病證尤為服膺。並積極從事社會學術活動,曾任國醫分會監察委員、中國醫學院董事長、神州醫學總會會長等職。解放前曾在上海復興中醫學校任教,對兒科學術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學術思想

任何一個醫學流派的創立和發展,都必須提出新的理論和觀點。
以鄭欽安為代表的火神派學術思想最主要的是:推重陽氣,善用扶陽方法治病,擅用大劑乾薑附子等辛熱藥物,對陽虛陰盛證的辨識全面而深刻,這些觀點十分突出甚或超越前人,對後人頗具影響。
其學術思想可分為:
[1]陰陽為綱判分萬病
1、陰陽為綱,判分萬病
2、陰陽兩綱,各有實據
[2] 注重陽氣 腎陽為本
1、陽統乎陰,陽主陰從
2、腎陽為本,人身賴之
[3] 首重扶陽,擅用姜附
1、首重扶陽,元氣為本
2、陰證三候,皆宜扶陽
3、三陽不足,分別扶之
[4] 詳辨陰證,多有創見
1、詳辨陰證,揭示“真機"
2、真氣上浮,須識陰火
[5]失血諸症,多屬陽虛
1、陽虛居多,十居八九
2、判認陽虛,陰象為據
3、月經諸症,須識陽虛
4、針砭時弊,駁斥舊說
[5]勘破陰霾,獨辨陰火
辨認陰火,必現陰象
不囿市習,創立新說
三、內傷發熱,獨具隻眼
七節 火神派何以自成一派

主要著作


清同治八年(1869),鄭欽安的《醫理真傳》成書刊行,約10萬字,是火神派的奠基之作,集中闡述鄭欽安的學術思想,奠定他作為“火神派首領”的地位。
同治十三年(1874),鄭欽安《醫法圓通》四鄭刊行。
光緒二十年(1894),鄭欽安《傷寒恆論》十卷問世。其特點為不拘於前人陳說,而是結合臨床實際,發明仲景原文,詳釋方義,析微闡奧,質疑辨誤,以獨特見解立於醫林。
其他火神派傳人的著作主要有:祝味菊之《傷寒質難》、《祝味菊醫案選》等;吳佩衡之《麻疹發微》、《傷寒論新注》、《吳佩衡醫案》等;盧鑄之之《鄭欽安先 生醫書集注》、《盧氏醫學心法》、《盧氏臨證實驗錄》等;劉民叔之《素問痿論釋難》、《華陽醫說》、《魯樓醫案》等;范中林之《范中林六經辨證醫案選》; 盧崇漢之《扶陽講記》等等,這些都是研究火神派學術思想的重要資料。

鄭氏扶陽方

潛陽丹:用治陽氣不足,虛陽上浮諸症。藥物組成:砂仁30g(薑汁炒),附子24g,龜板6g,甘草15g。鄭氏解曰:“潛陽丹一方,乃納氣歸腎之法也,夫西砂辛溫,能宣中宮一切陰邪,又能納氣歸腎。附子辛熱,能補坎中真陽,真陽為君火之種,補真火即是壯君火也。況龜板一物堅硬,得水之精氣而生,有通陰助陽之力,世人以利水滋陰目之,悖其功也。佐以甘草補中,有伏火互根之妙,故日潛陽’’ (《醫理真傳卷二》)。
姜附茯半湯:用治陽虛兼見痰濕諸症。藥物組成:生薑60g取汁,附子30g,茯苓24g,半夏1 g。鄭氏解曰:“姜附茯半湯一方,乃回陽降逆、行水化痰之方也。夫生薑辛熱,宣散壅滯之寒。附子性烈純陽,可救先天之火種,真火復盛,陰寒之氣立消。佐茯苓健脾行水,水者,痰之本也,水去而痰自不作,況又得半夏之降逆化痰,痰涎化盡" (《醫理真傳卷二》)。
補坎益離丹:用治心腎陽虛諸症,尤以心陽不足為適應證。藥物組成:附子24g,桂心24g,蛤粉15g,炙甘草12g,生薑5片。鄭氏解曰:“補坎益離者,補先天之火,以壯君火也。真火與君火本同一氣,真火旺則君火始能旺,真火衰則君火亦即衰。方用附、桂之大辛大熱為君,以補坎中之真陽。復取蛤粉之鹹以補腎,腎得補而陽有所依,自然合一矣。況又加姜、草調中,最能交通上下"(《醫法圓通卷一》)。
上錄方劑,基本未離四逆湯方意,鄭氏自謂:“陽虛篇內所備建中、理中、潛陽、回陽、封髓、薑桂諸方,皆從仲景四逆一方搜出”(《醫理真傳卷二》)。毫無疑義,四逆湯是鄭氏扶陽最為推重之方,用為陽虛主方,能化裁推廣治百餘種病,此為鄭氏一生最得力處。
醫源世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