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毒襲表證

溫毒襲表證是時毒之病的總稱,多發於冬春季節,系感受時毒病邪引起的急性熱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溫毒襲表證
  • 發生時間:冬春季節
一、概述
溫毒溫毒起病急,在一般溫病具有的衛氣營血證候變化的基礎上,還有局部紅腫熱痛,甚則潰爛,或外發斑疹的表現。溫毒有一定的傳染性的流行性。溫毒之名,最早見於晉代王叔和的《傷寒例》,但最早把溫毒作為溫病病名的是清代吳鞠通,如《溫病條辨》說:“溫毒者,諸溫夾毒,穢濁太甚也。”周杓元《溫證指歸》稱為時毒之證,說:“時毒一證,亦由天時厲氣,風熱郁於少陽、陽明,作時每多耳畔高腫,輕則不熱,重則惡寒發熱,夾食者胸悶,闔家大小,每每傳染……治法亦主清散,甚則兼下。”溫毒包括的病種很多,多以臨床特點而命名。如熱毒壅於頭面,頭面部欣赤腫大的名為大頭瘟;初病則咽喉紅腫、疼痛糜爛,肌膚丹痧的名為爛喉痧;初病發熱,兩腮腫大疼痛的名為痄腮。本文將主要論述大頭瘟和爛喉痧的證治。
大頭瘟是感受風熱時毒所引起的以頭面杴赤腫痛為特徵的急性外感熱病,起病較急,變化較快,初起見憎寒壯熱,頭面或咽喉腫痛,多發生於冬春兩季。宋以前無大頭瘟之名,《素問·至真要大論》所云“少陰司天,客勝……及為丹空格瘡瘍”,與該病相關;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丹毒病諸候和腫病諸侯》中所述病證也類似本病。此外,唐·孫思邈《千金方·瘡癰卷》所論之丹毒似也包括本病在內。直到金元時代劉河間《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大頭論》才有大頭病之名稱,李東垣稱之為大頭天行。明·李梃《醫學入門》、清·喻嘉言《醫
門法律》及沈金鰲《幼科釋迷》等都明確稱之為大頭瘟。吳鞠通《溫病條辨》稱本病為大頭溫、蝦蟆溫,將其歸於“溫毒”之中。爛喉痧是感受溫熱時毒所引起的以咽喉腫痛腐爛、肌膚丹痧密布為特徵的急性外感熱病,有較強的傳染性,易引起流行。初起邪氣直犯肺胃,熱毒充斥內外,進而可內陷,主要發生於冬春兩季。爛喉痧病名提出也較晚。漢·張仲景《金匱要略》描述“陽毒”為病:“面赤斑斑如錦紋,咽喉痛,唾膿血”,似與本病類似。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喉心胸痛諸疾》所記有類本病,並將其歸於“時氣”範圍,明確了爛喉痧發病的季節性和傳染性特點。唐·孫思邈《千金翼方》列有“痹”的治療方藥,實包括該病的治法。清·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疫門》記述了治療以咽痛、痧疹為主症的病案,從此確立了爛喉痧之名。此後有關本病的專著相繼而出,如清·金德鑒著《爛喉丹痧輯要》、夏春農著《疫喉淺論》、陳耕道著《疫痧草》等。
根據溫毒的病證特點和發病季節,西醫疾病中的顏面丹毒、流行性腮腺炎、化膿性腮腺炎、猩紅熱,以及愛滋病的某些證類等,都與溫毒有相似之處,故對這些疾病或它們某一發·展階段的證候,可以參照溫毒進行辨證論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