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度性遷移

溫度性遷移

溫度性遷移是指一些水生動物在環境溫度不適宜時遷移到其他水域的行為。溫度對水生生物的攝食、營養、生長、發育和繁殖都有很大影響。

有些魚類進行溫度性遷移,如用越冬洄游來迴避低溫環境,這在海水魚中表現較明顯,淡水中通江湖泊中的魚,一般洄游至江河的深槽中進行越冬,因為河床深層的水溫常比表層要高几度。

水生生物對極限溫度的適應,實際上都是對外界環境溫度季節變化的一種適應性行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溫度性遷移
  • 外文名:Temperature migration
  • 又稱:溫度性移棲
  • 典型案例:魚類的洄游
  • 生物學意義:是生物對環境溫度季節變化的適應
  • 研究意義:為資源開發與保護提供科學依據
概念,特點,研究與運用,

概念

生物因逃避極限溫度而遷移的行為稱為溫度性遷移,又稱溫度性移棲。這種方式只限於能運動的種類。如湖泊中的某些軟體動物和某些昆蟲幼體,在冬季水溫低時,遷移至深水區域以避免不適宜的溫度條件。

特點

有些動物遇到環境溫度變得太高或太低而無法適應時,就會產生溫度性遷移的行為。在淡水中主要出現由沿岸帶向亞沿岸帶移棲的底棲動物,一般遷移距離都比較短。海洋中魚類的季節性遷移、越冬洄游,往往都是長距離的洄游。
溫度性遷移的範圍或距離極其不同,從短的數米(甚至幾寸)的遷移直到數百千米的長距離洄游。水產動物的季節洄游,湖泊中的某些軟體動物和某些昆蟲幼蟲在冬季水溫低時向下移動至深水區域等都屬於水生生物對極限溫度的一種適應方法。

研究與運用

①為合理安排作業汛期、資源開發與保護提供科學依據。研究結果表明,初春(3月)當越冬場臨海區水溫回升至0.5℃以上時,毛蝦開始向近岸洄游。洄游時,成蝦在前,幼蝦在後,主要分布水深範圍13~24m。春季到夏初(4~6月),毛蝦繼續向近岸洄游,並大量湧入河口水域開始產卵,至6月底主群分布水深範圍3~9m。夏季(7-8月),當外海水溫回升至22℃以上時,毛蝦又由近岸開始向深水洄游,洄游時小蝦在前,大蝦在後,主要水深範圍5~16m。當外海水溫普遍回升至23℃左右時,毛蝦分布遍及整個渤海灣與萊州灣西部海域,主要分布水深範圍5~27m。秋末(11月),當近岸水溫降至8℃以下時,毛蝦開始越冬洄游,主要分布水深範圍10~22m。毛蝦季節洄游的適溫範圍為-0.1~29.5℃,適鹽範圍為1.06‰~33.57‰,溫度對毛蝦的季節洄游起著主導作用。
②依據2001~2003年間秋、冬季調查資料,對黃海鯷魚的越冬洄游分布與環境因子的關係作了初步研究;利用一個以溫、鹽為參量的刻畫海區物理環境對鯷魚適合程度的指標(環境適合度),對環境因子在鯷魚洄游分布中的作用做了初步的定量探討。結果表明,鯷魚的越冬洄游分布呈現出一種為溫鹽環境因子所“驅動”的態勢;黃海冷水團和黃海暖流是其兩個主要控制因素。秋季黃海冷水團決定著鯷魚的洄游與分布,鯷魚主要聚集於黃海冷水團的邊緣、底層水溫11~12℃等溫線附近,冷水團邊緣應是鯷魚越冬洄游的主要路徑。冬季黃海暖流決定了鯷魚的越冬分布,鯷魚主要密集於黃海暖流入侵所形成的暖水舌邊緣、水溫11~13℃等溫線附近。物理環境適合度與鯷魚的分布有著良好的匹配,適合度由低到高的負梯度方向決定了鯷魚的越冬洄游路線,適合度高值區恰是越冬鯷魚的密集區;表明適合度可作為一有效環境指標在預測鯷魚密集區形成中發揮重要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