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循環經濟發展的實施意見

為貫徹落實《浙江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循環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浙政發〔2010〕63號)和《中共溫州市委關於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實施意見》(溫委發〔2010〕3號)精神,結合溫州實際,現就加快我市“十二五”期間循環經濟發展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溫州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循環經濟發展的實施意見
  • 類別:實施意見
  • 地點:溫州市
  • 類型:加快循環經濟發展
指導思想,主要目標,主要任務,

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堅持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基本國策,認真落實“兩創”總戰略和市委十屆九次會議精神,以生產和社會兩大領域轉型發展循環經濟為路線,以重點培育產業集聚群循環經濟發展、加快建設生態科技的循環經濟示範基地、加快產業園區循環經濟建設和生態化改造、創建企業循環經濟典型、創建縣(市、區)、鄉鎮(街道)循環經濟典型為載體,以產業集聚群循環鏈工程、高效能源工程、清潔生產工程、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工程、生態環境工程為抓手,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依託技術創新、服務創新,完善管理機制、評價機制、政策機制等支撐體系建設。通過實施溫州市循環經濟“12555”(即1個總體目標、2大領域、5大載體、5大工程、5大保障)行動,推進構建、完善和壯大企業之間、園區之間、區域之間的循環經濟,促進經濟結構加速向低能高效、節約增效、再生提效的生態科學發展模式轉變,形成特色鮮明、行業領先的溫州循環經濟發展新模式,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主要目標

(一)總體目標。到“十二五”期末,把溫州建設成為資源高效利用、三次產業互動、動靜脈產業結合、生產生活生態融合的省級乃至國家級循環經濟示範城市。
(二)定量目標。到2015年,土地產出率達到3.30億元/平方公里,單位GDP能耗降到0.51噸標煤/萬元,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降到0.43,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到40立方米/萬元,灌溉水利用係數升到0.58,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90%以上,工業用水重複利用率達到60%,全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上升到95%(市區)、80%(縣以上城鎮)、70%(農村),新建建築節能標準執行率達到65%,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5%,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糞便綜合處理利用率達到97%,新型牆體材料建築套用比率達到85%,可再生能源在總能源中比例達到11.4%,海水淡化能力達到7.0萬噸/日,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13.2%,COD排放量下降13.1%,氮氧化物排放量下降18.6%,氨氮排放量下降13.9%,耕地保有量363.7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62%,活立木蓄積量達到2800萬立方米,人均綠地面積達到13平方米/人。
(三)定性目標。到2015年,全市資源利用率和再生資源回收率顯著提高,主要污染排放物得到有效控制和無害利用,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牢固樹立,基本形成具有溫州特色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建成一批循環經濟產業集群、示範企業、示範基地、示範園區、示範縣(鄉鎮、街道),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循環經濟格局。
再生資源利用水平全國領先。建成一批清潔生產和固廢(液)減量化資源化再利用項目,基本建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再生資源利用水平顯著提升。
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新建一批城鎮污水處理廠,改建一批工業園區生態化產業鏈工廠,有效實施應對氣候變化方案,使節能減排水平走在全省前列,全面完成“十二五”時期國家確定的節能減排目標任務。
低碳綠色消費理念深入人心。大力推廣節能與綠色標誌產品、低碳交通、低碳建築、低碳物流、低碳旅遊、低碳企業、低碳學校、低碳醫院、低碳家庭、低碳機關,基本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全面推進循環經濟示範城市建設。
體制機制不斷完善。創新循環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建立循環經濟規劃、責任分工、統計、價格、稅收和考評等體制機制,有效引導與支撐循環經濟發展。

主要任務

(一)大力推進生產和社會兩大領域循環經濟產業發展。
1.加快燃煤發電場循環經濟產業發展。溫州電廠、浙能樂清電廠、蒼南電廠等電廠要積極套用先進脫硫、脫氮技術,推進以煤粉——水泥、建材、餘熱利用和海水淡化等循環經濟產業發展。
2.加快可再生能源發電循環經濟產業發展。重點加強風力發電、太陽能光伏發電、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和LED照明、地源(水源、空氣源)熱泵套用、沼氣、垃圾發電等推廣套用。加快推進蒼南、洞頭、平陽、瑞安等地風電場基地建設,到2015年實現150兆瓦風電裝機容量。加快推進溫州醫學院、溫州大學、平陽南麂島等大型公共服務機構建築物的光伏發電站基地建設,到2015年實現10兆瓦新增太陽能光伏發電能力,在市區城市主次幹道選擇20條道路實施太陽能和LED照明道路改造。加快推進樂清、瑞安、永嘉、平陽、臨江二期等垃圾發電站建設,實現新增垃圾發電裝機容量65兆瓦。在農村推動大、中型沼氣工程和農戶沼氣池建設,新增沼氣600萬立方米以上。在城鎮和農村新增太陽能熱水器使用面積30萬平方米,其中公共建築和工業企業推廣3萬平方米以上。
3.加快推進裝備製造業循環經濟產業發展。在瑞安、永嘉、龍灣、平陽等地主要以廢鋼材、含銅鋅固廢材料、廢不鏽鋼回收利用為核心,以裝備製造產品生產為紐帶,連線裝備製造行業與加工業,通過加工企業進行耦合連結,形成裝備製造行業——裝備製造生產加工——裝備製造產品——廢鋼材(廢鋼——電爐煉鋼)、含銅鋅等有色金屬固廢回收產業發展城。
4.加快建材業循環經濟產業發展。以工業園區固體廢渣、城市建築廢物回收利用為核心,以建材產品加工為紐帶,連線建材行業與加工業,通過與水泥生產、牆體生產企業進行耦合連結,循環利用大量的工業固體廢渣、建築廢物、生活污泥與垃圾,形成工業固體廢渣、建築廢物、生活污泥與垃圾、新型建材、燒結牆體製品等循環產業發展鏈。
5.加快家電、電子產品循環經濟產業發展。以規劃建設的溫州市電子廢棄物綜合處理中心為依託,以廢舊家電、廢舊電子產品回收利用為核心,以家電、電子產品生產為紐帶,連線各生產企業與加工企業,形成廢舊家電和廢舊電子產品回收、綜合處理利用等循環產業發展場。
6.加快廢舊汽車綜合利用循環經濟產業發展。在甌海區、鹿城區等地,以廢舊汽車回收利用為核心,以廢舊汽車生產綜合處理為紐帶,連線相關產業,形成舊汽車回收利用——分類處理——廢舊輪胎、廢機油等汽車廢棄物原料產業發展點。
7.加快廢棄塑膠再利用循環經濟產業發展。在蒼南、平陽等地,主要以廢棄塑膠紡織袋回收利用為核心,以塑膠加工為紐帶,連線塑膠行業與加工業,形成塑膠廢棄物回收、處理、造粒、加工等循環產業群。
8.加快再生紡織業循環產業發展。在蒼南主要以回收利用溫州仍至全國的廢布角料為核心,以紡織品生產為紐帶,連線各相關企業,形成再生紡織行業布料、布角料、成品紗、布料的循環產業發展極。同時,形成紡織行業——污染廢水——廢水處理、污泥焚燒等產業。
9.加快中水回用循環產業發展。在人口集中的機關事業單位、社區、工業園區、賓館酒店以及建築密集區域加快建設中水回用系統,處理後的污水用於城市景觀用水、都市農業花卉灌溉、洗車、工業冷卻水和沖廁等,構建中水回用循環產業發展體。
10.最佳化產業結構中發展循環經濟產業。堅持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和特色優勢產業提升並舉,推動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發展,促進工業結構最佳化。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的光機電一體化、電子信息、新材料和生物醫藥等高新技術產業及其相關聯產業,著力培育和發展先進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生物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新興產業,通過國家引導和地方扶持,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化,使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增加值占全市工業增加值的13%以上。
11.加強產業結構調整中注重循環經濟產業發展。對電解鋁、鐵合金、水泥、鋼鐵、鋅冶煉等行業,貫徹落實國家有關電力、煤炭、成品油、天然氣和水等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措施,利用價格槓桿淘汰落後產能;支持符合國家、省、市產業政策和規劃布局的企業,以質量品種、節能降耗、環境保護、改善裝備、安全生產等為重點,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對落後產能進行升級改造。到2011年底,完成淘汰落後產能目標。到2015年年底,300家企業通過清潔生產審核,創建50家綠色企業。
12.引導糧食生產功能區綠色生產節約生產。重點推廣瑞安馬嶼天井垟等65個糧食生產功能區使用農家肥、沼渣、沼液等有機肥還田,年節化肥5000噸以上;加強高效農藥噴施機具套用,科學、適量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降低農藥對農產品和環境的污染;科學灌溉,提高農業灌溉水利用率。2015年全市建成60萬畝節水、節肥、低農藥的循環型糧食生產功能區。
13.用循環經濟理念推進現代生態農業園區建設。加強種植業與養殖業循環利用,建設現代農業園區。重點建設甌海區麗岙省級現代農業綜合區等10個現代農業綜合區,龍灣區瑤溪楊梅產業示範區等30個農業主導產業示範區,甌海區澤雅甌柑精品園等200個省級、市級特色農業精品園,甌海白雲山農業觀光園區等50個休閒觀光農業示範園區。
14.大力推廣農業節約型技術。充分利用光、熱、水、土資源最佳化種植布局,改革種植模式,打破糧、經二元結構,擴大複種,提高土地產出率。全市每年複種面積穩定在200萬畝,到2015年複種指數提高到2以上。積極推廣間作套種等立體種養模式,促進農業發展方式由粗放低產型向精細高效型轉變。在全市標準化果園、瓜菜生產基地推廣噴灌、滴(滲)灌、微灌等節水技術。到2015年,節灌面積達到225萬畝。充分利用太陽能、風能等發展農業生產,大力推廣日光溫室、塑膠大棚、養畜暖棚,提高資源利用率。到2015年,全市新建節能型日光溫室和塑膠大棚7萬畝(累計建成22萬畝)。積極推廣農機節能技術。
15.積極實施農作物桔稈綜合利用。在糧食生產相對集中的瑞安、泰順、蒼南、樂清、永嘉等地的糧食生產功能區,桔稈量大且集中,實施農作物桔稈綜合利用工程。推廣秸稈覆蓋還田、秸稈腐熟還田、墒溝埋草耕作培肥;鼓勵發展秸稈飼料,推廣秸稈直接粉碎飼餵技術、青儲飼料機械化技術、秸稈微生物發酵技術、秸稈氨化技術,以滿足奶牛、肉牛、羊養殖等飼料需求;發展秸稈採取生物氣化(沼氣)、固化成型等生物質能;鼓勵發展以秸稈為主要原料的編織工藝、秸稈制碳、秸稈制酒精、秸稈有機肥加工、秸稈皮殼製取澱粉、秸稈發電等工業化利用途徑;積極規劃發展以秸稈為主要原料的板材、造紙和生物質發電等產業。到2015年,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0%,高速公路沿線、機場周邊、鐵路沿線等重點區域基本實現秸稈禁燒。
16.著力實施畜禽糞污循環利用。按照“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零排放”的要求,推進規模化養殖場沼氣工程建設,廢氣廢渣、廢液綜合有機肥利用,形成“養殖業→動物性糞便→沼氣工程→沼渣、沼液→有機肥料→種植業→綠色無公害農產品、農作物副產品→養殖業”的循環農業產業,形成生態農業——農家樂——生態旅遊——生態農業開發的生態農業的循環產業。到2015年,全市所有存欄生豬100頭(牛10頭)以上的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糞便綜合處理利用率達到95%以上,規模化養殖污染治理率達到100%。
17.推進農副產品加工的循環經濟產業開發。在農產品集中加工園(區),扶持糧油加工、畜產品加工、食品加工、飼料加工的企業開發農產品加工副產品綜合利用,提升農產品加工轉化增值率。到2015年農產品初加工率達70%。重點推進糧油加工副產品的開發利用,形成如稻殼——發電,稻殼灰——白碳黑、活性炭,稻米——碎米——米蛋白、米澱粉,米糠油加工——米糠粕——米糠蛋白、膳食纖維、肌醇——卵磷脂、甾醇、谷維素等,糖渣——作飼料等農產品加工循環產業。
18.加快推進畜禽副產品、水產加工副產品的循環經濟安全產業發展。重點在鹿城、蒼南等畜禽屠宰集中區推進動物血液、骨頭、臟器、皮毛等進行規範化深加工綜合利用,利用畜禽副產品加工高新技術,提高產品質量和經濟效益,減少生產損耗,有效遏制畜禽加工的環境污染現象。在瑞安東山埠、樂清蒲岐、蒼南舥艚、洞頭南塘四大水產品加工園區和全市各大漁港,加快推進魚頭、魚皮、魚骨、魚鱗、魚鰭、魚鰾和小雜魚等低值水產品加工的綜合利用,利用其提取魚油、膠原蛋白、魚蛋白酶解液等高附加值產品,或加工魚骨粉產品及飼料,提高漁業的綜合經濟效益,減少加工污染。
19.推進新建建築節能。到2015年,縣級以上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築全面執行節能50%的標準。全市新型牆體材料建築套用比重達85%以上,施工階段建築節能標準規範執行率保持在98%以上,每年新增節能建築50萬平方米。
20.推進機關辦公建築和大型公共建築節能。選擇一定數量有代表性的部門培育為綠色辦公示範單位,對其照明、供冷(熱)等設施進行綠色改造。至2015年,新增35幢以上機關辦公建築和大型公共建築能耗動態監控;實施機關辦公建築節能改造示範項目15個以上,面積5萬平方米以上,對建築面積在2萬平方米以上的寫字樓、大型商場、醫院、酒店、學校、圖書館等6類大型公共建築進行節能改造,項目20個以上,改造面積40萬平方米以上;力爭全市機關辦公建築和大型公共建築能耗水平下降15%以上。
21.推廣可再生能源建築示範。選擇新建大型居住區、經濟適用房、新城區大型房地產開發項目,套用先進的採暖和製冷技術,鼓勵採用蓄冷、蓄熱空調及普及冷熱電聯供技術;採用太陽能熱水器等一體化節能建築、節能節水的用電設備等。至2015年,全市新增建築一體化套用太陽能熱水系統3萬平方米(集熱面積)以上;新增地源(水源、空氣源)熱泵套用30萬平方米以上。
22.做好土地資源節約工作。繼續推進農民居住向農房集聚點集中、工業向工業園區集中、農田向適度規模經營集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嚴格執行浙江省人民政府關於建設用地投資強度和容積率的“雙控”指標要求,加強對建設項目用地公示後開發利用各環節的監督檢測。到2015年,園區工業用地比例力爭達到50%,總體容積率超過1.5,使工業用地產出達到500萬元/畝左右,園區土地產出率達到35億元/平方公里以上。加大中低產田改造力度,規範土地流轉制度,推進農業種植規模化進程,提升農業生產的總體效益。深入開發利用城市地下空間,實現城市的集約用地。
23.建設綠色交通系統。強化“公交優先”的運行方針,加快公交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路網結構、最佳化公共運輸站點布局,充分發揮水運、鐵路、城市公共運輸等比較優勢,加強多種交通運輸方式的銜接和協調、推進城鄉交通一體化進程,形成腳踏車、機動車和行人和諧的交通道路體系,減少交通擁堵,從多方面提高公共運輸出行的比率。加速高耗油車輛的更新與淘汰。2011年起全面實施國家第四階段機動車排放標準,2015年實施第五階段排放標準。同時引進和開發混合燃料汽車及電動汽車;使用氫燃料等清潔能源或替代能源,特別是城市公交系統採用新能源車輛,減輕交通運輸對環境的污染。加快推進漁業船型標準化和漁具規範化,加速淘汰水路運輸老舊船舶,發展大宗散貨專業運輸和多式聯動等現代運輸組織方式,最佳化船舶運力結構。
24.發展網路化服務業循環經濟產業。積極推進服務業降低物耗、能耗、水耗,重點推進潘橋國際物流基地、瑞安江南物流園區、浙閩物流中心、溫州金屬現代物流中心、狀元岙港口物流基地、樂清灣港口物流基地、浙南(鰲江)物流基地、國際航空物流港區等八大物流園區循環型基地建設,著力建設區域性集散廢舊品市場、專業分揀場,發展社區、村鎮回收網點和電子網路線上收廢。鼓勵培訓、認證、投資、諮詢等與循環經濟相關的服務業發展,積極推動能源契約管理服務業、綠色旅遊業、生態物流業、環保服務業、循環經濟科技服務業發展。引導公民自覺抵制“白色污染”和過度包裝,鼓勵使用再生產品、綠色產品、能效標誌產品、節水認證產品和環保標誌產品。
(二)著力推進五大載體建設。
1.重點培育產業集聚群循環經濟。加快傳統產業提升集聚,培育循環型龍頭企業。到2015年,全面提升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汽摩配件業、船舶修造業、泵閥製造業、服裝製造業、鞋革製造業、包裝印刷業、紡織業等傳統優勢特色產業,運用清潔生產技術、節能改造技術、自動化成套設備等來改造提升,實現轉型升級,培育形成千億級新的現代產業集群,在泵閥、電氣、汽摩配、鞋業等培育試點龍頭循環經濟企業100家。
大力培育戰略性循環性新興產業。發展先進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生物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等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培育風能、太陽能、核能、生物質能、水能、儲能電站、新能源汽車等領域骨幹企業20家。重點培育先進裝備製造、新材料、節能環保、生物、新信息技術等循環型產業骨幹企業100家。建設溫州風電產業帶基地,重點推進溫州風電場項目建設和華儀、鑽寶、慎江、通力等13個風電裝備產業化項目;加快樂清經濟開發區LED、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太陽能光伏等產業群發展。
2.加快生態科技的循環經濟示範基地建設。結合各縣(市、區)的產業特點和資源條件,在特色產業發展、循環化改造、資源回收利用等領域引導建設試驗基地,重點建設國家、省、市級循環經濟試點基地。到2015年,建成2個國家級循環經濟試點基地,3個省級循環經濟試點基地,10個市級循環經濟試點基地。推進溫州風電產業帶、溫州中金嶺南電鍍固廢處置利用、溫州供銷系統再生資源集散市場、溫州餐飲垃圾再生利用、溫州農作和建築垃圾生物質發電、溫州製革廢棄物再生利用、溫州生活垃圾回收利用、溫州製鞋廢棄物回收利用、樂清灣港區、龍灣藍田合成革DMF回收利用、甌海廢機油回收利用、瑞安廢金屬“城市礦山”、平陽廢塑膠再生利用、蒼南再生紡織利用等生態科技的循環經濟產業示範基地建設。
3.加快產業園區循環經濟建設和生態化改造。圍繞循環型產業發展要求,對三次產業既有園區進行循環經濟建設和生態化改造。結合省級以上工業園區建設和生態化改造發展的內在要求,著力做好工業園區產業生態化建設規劃,促進園區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轉型,建成污水處理設施完善、廢棄物綜合利用資源化、區間道路通暢綠化、空氣舒暢清晰、總體環境優美、節能減排達標的生態循環型工業園區。結合生態型循環農業發展要求,以糧食生產功能區、主導產業示範區、特色農業精品園、休閒觀光農業示範區建設為重點,著力構建一批循環型農業示範區,健全農產品質量監督和檢測體系,推廣先進農業科技成果。結合循環型服務業發展要求,以生態物流、生態旅遊等行業為重點,著力建設一批服務業循環經濟示範區。
4.創建企業循環經濟典型。以冶金、電力、醫藥、造紙、建材、服裝、製鞋等行業為重點,培育一批清潔生產示範企業;以用能用電大戶企業為重點,培育一批節能示範企業;以電力、紡織、造紙、電鍍、化工等高耗水行業為重點,培育一批節水示範企業;以海島地區、沿海缺水地區為重點,培育一批海水淡化示範企業;以冶金、石化、建材、電力、造紙、印染、製革、合成革等行業為重點,培育一批資源回收與綜合利用示範企業;以農業主導產業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為重點,培育一批生態循環農業示範企業。大力推進“綠色企業”、“節約型企業”等創建工作,到2015年建成國家級循環經濟試點企業10家,省級循環經濟試點企業50家,市級循環經濟典型企業200家,把循環經濟發展水平作為企業創優評先的重要依據。
5.創建縣(市、區)、鄉鎮(街道)循環經濟典型。在溫州主中心區和樂清、瑞安、平陽、蒼南4個副中心,以循環型工業、節約型服務業為重點,形成以“原料——產品——廢物——再生——產品”產業鏈的動靜脈產業體系、三次產業互動、生活垃圾以及其他廢舊物分類、回收、綜合利用、城市及區域中水回用為特徵,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扶持和技術突破,啟動一批循環經濟示範試點園區和企業,建設資源綜合利用的循環經濟示範縣(市、區)和鄉鎮(街道)。在城市主中心的洞頭和樂清、蒼南、瑞安3個城市副中心,以先進裝備製造、新能源產業為重點,以風電及其裝備製造、光伏發電及其光電製造、核電站及關鍵設備製造等為特徵,建設清潔能源產業循環經濟示範縣(市、區)和鄉鎮(街道)。在文成、泰順2個副中心和永嘉縣,以生態建設與保護、農村生物質能利用、生態農業為重點,建設生態農業循環經濟示範縣、綠色能源示範縣和鄉鎮(街道)。
(三)切實推進五大工程建設。
1.推進產業集聚群循環經濟工程建設。對鞏固、發展、壯大已有的鹿城皮鞋產業集聚群、鹿城打火機產業集聚群、甌海鎖具產業集聚群、瑞安汽摩配產業集聚群、蒼南印刷產業集聚群、樂清柳市中低壓電器等6個國家百佳產業集聚群實施循環經濟技術改造和提升,使其保持國內行業的領先地位。同時,對傳統行業用循環經濟理念通過龍頭企業整合、改造工藝裝備、加強環保設施、拓展循環經濟產業等手段,向行業循環經濟集聚發展。重點在溫州市區建設服裝產業集聚群,在龍灣、瑞安建設鞋革產業集聚群,在鹿城區和甌海區建設眼鏡產業集聚群,在永嘉、龍灣建設泵閥產業集聚群,在樂清建設精密模具產業集聚群,在蒼南、平陽建設塑編產業集聚群、商務禮品產業集聚群、在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太陽能光伏產業集聚群、在永嘉建設橋頭橋下紐扣拉鏈產業集聚群、永嘉教玩具產業集聚群等,加快溫州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加快戰備型循環型新興產業發展,逐漸形成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煤電油氣、工業節能、建築節能、交通節能、智慧型電網、電動汽車九大領域的循環經濟創新集群布局。
2.推進高效能源工程建設。加快建設蒼南電廠(2×100萬千瓦)、溫州電廠改建工程(2×66萬千瓦)。爭取啟動建設蒼南核電站一期工程(2×100萬千瓦)。至2015年,全市大型電源裝機容量將達到736.3萬千瓦。
做好甬台溫和金麗溫兩條省級天然氣管線前期工作,積極爭取溫州LNG資源布局,確保全市乃至全省長期安全、穩定供氣。到2015年實現天然氣在一次能源消費達到11.4%的目標。
積極推進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重點開發利用。近期建設洞頭大門島和鹿西島、蒼南燕窩、平陽西灣等4至6個風電場;中期建設蒼南羅家山風電場、蒼南牛運坡風電場、蒼南大尖山風電場等3至5個風電場建設。同時,在沿海及島嶼做好發展海上風電場的前期工作。重點建設文成九溪水電站(裝機容量1.6萬千瓦),加快啟動泰順龜湖、甲家渡、洋溪等交溪流域水電站建設。同時分階段對溫州的老水電站進行技術改造,完成4.2萬千瓦的改造任務。重點建設溫州醫學院650KW光伏項目、平陽南麂島1兆瓦光伏項目以及溫州大學新校區和溫州污水處理廠光伏項目。重點做好瑞安(1000噸/日,裝機容量2.1萬千瓦)、臨江二期(1200噸/日,裝機容量2.4萬千瓦)、永嘉(750噸/日,裝機容量1.2萬千瓦。)、平陽(900噸/日,裝機容量1.2萬千瓦)、蒼南二期(600噸/日,裝機容量0.9萬千瓦)和樂清柳市(800噸/日,裝機容量2.4萬千瓦)等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建設。在“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的示範村、整治村,大力推廣農村生活污水淨化沼氣技術,重點抓好生活污水淨化沼氣工程示範村建設和沼氣國債項目縣實施。
3.推進清潔生產工程建設。深化治理全市電鍍、合成革、製革、不鏽鋼、拉絲、造紙、印染、化工等重污染行業以及高污染的重點企業。繼續推進電鍍基地建設,到2011年全市電鍍業基本入園生產。深化造紙、紡織、印染、合成革廢水污染治理設施改造工程建設。推進工業、電力鍋爐除塵、脫硫、脫硝改造工程建設,提高脫硫設施投運率和脫硫效率。大力支持清潔生產技改項目建設和審核,鼓勵其他企業自願實施清潔生產審核和ISO14001認證,評選獎勵清潔生產示範項目。
4.推進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工程建設。在市區、樂清、瑞安、蒼南、平陽等工業集聚區,加快電力、水泥、化工、冶金、紡織、建材等行業內部及行業之間推廣工業固廢綜合利用工程建設。在化工相對集中的龍灣、樂清、蒼南等地,大力推進工業廢水循環利用、中水回用、工業廢液廢氣的綜合利用工程建設。在瑞安經濟技術區、永嘉工業園區等地,大力推進金屬壓延及製品加工、金屬材料、機械制的廢金屬回收冶煉,開發“城市礦山”項目建設。在電子信息產業集中的溫州市區、樂清市等地,加強企業生產污水預處理工程建設。在平陽、樂清、蒼南等地推進污泥處置設施工程建設,在市區推進污泥焚燒熱電聯產綜合利用工程建設。推進全市產生的廢機油、廢乳化液、電鍍污泥等危險廢棄物資源處理和綜合利用工程建設。
5.推進生態環境工程建設。加快溫瑞塘河綜合整治工程和甌江流域、飛雲江流域、鰲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工程建設。大力推進珊溪(趙山渡)水源地保護、澤雅水庫、楠溪江、甌江山根水源污染整治、城鎮飲用水源保護、農村飲用水源保護等工程建設。推行1200個行政村實施“千村整治、百村示範”工程建設。創建綠色礦山8座(新增4座),需治理的廢棄礦山復墾率和植被恢復率達到92%以上。開展加油站、儲油庫、油罐車、加油船等油氣回收試點項目建設。
完善城市生態綠地系統,建立和維護城市生態廊道與綠色開敞空間,重點建設森林公園、郊野公園、城市公園以及居住區公園,新增綠地3500公頃。實施碳匯造林項目15萬畝,森林撫育經營碳匯項目20萬畝,建成總面積25000公頃的沿海防護林,建成市級森林城鎮10個。實施村莊綠化,完成平原綠化面積24萬畝,建設森林村莊1000個。
在三垟濕地建設國家濕地公園,在其他平原典型水網地帶建立省級濕地公園1個,建成2個濕地自然保護區,完成2個濕地公園初步建設。在圍墾區重建和恢復濕地系統面積5000公頃。創建4個國家級生態縣、6個省級生態縣、80個市級生態縣以及一批綠色學校、綠色醫院、綠色賓館、綠色飯店、綠色社區。建設50個生態教育基地。
(四)健全和完善循環經濟五大體制機制。
1.加快突破三大領域關鍵技術。
一是攻關工業領域關鍵技術。著力解決企業節能降耗、清潔生產和園區生態化改造中遇到的技術難題,突出抓好節能、節水、工業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延長產業鏈、“零排放”、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等技術的研發和套用。
二是攻關農業領域關鍵技術。重點突破生態農業建設、農村污染治理、農村新能源開發技術,包括農業生態產業鏈構建、節水灌溉技術,農村生活污染物無害化處理技術,肥藥減量控害增效、秸稈綜合利用技術,禽畜排泄物的綜合利用等技術。
三是攻關社會領域關鍵技術。引進廢塑膠、廢電池、廢家電、廢電腦等特種廢物再利用技術,積極探索城鄉生活垃圾、餐飲垃圾、生活污水污泥的資源化利用技術,各種生活廢棄物的分類收集和回收利用等技術。
2.強化三大要素保障。
一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貫徹落實國家支持循環經濟發展的投融資政策措施,最佳化我市循環經濟發展投融資環境。引導信貸資金重點投向國家和省市級循環經濟重點項目、示範企業、示範園區、試點基地、產業集聚區以及配套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平台等領域。積極開發與循環經濟有關的信貸創新產品,探索推動排污權抵押,收費權質押以及股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等無形資產質押貸款。拓寬直接融資渠道,支持符合條件的循環經濟示範企業、試點基地發行企業(公司)債券、可轉換債券和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等。探索推動循環經濟產業集聚區、試點園區、試點基地、示範園區內的中小企業發行集合票據(債券),促進低碳產業基金、低碳私募基金等股權投資基金髮展。鼓勵、支持資源循環利用企業上市融資。
二是加大用地保障力度。在節約集約用地的前提下,對國家和省市確定的循環經濟示範基地、循環經濟產業集聚區試點基地、示範園區的重點項目用地優先予以保障。加大對閒置土地處置力度,鼓勵盤活利用存量建設用地發展循環經濟產業項目。對農業循環經濟項目凡用作農業生產的畜禽水產舍、溫室大棚等用地,以及為農業生產服務的生產管理用房、農資倉庫、農機(具)庫房、曬(堆)場等臨時性配套設施用地,均可作為設施農用地辦理用地手續,不納入農用地轉用範圍,不占用建設用地指標。
三是加大人才引進和培育力度。創新人才流動機制,制定循環經濟高端人才引進特殊政策,對進入市級以上循環經濟產業集聚區、試點基地、示範企業工作的領軍型人才,給予人才公寓、子女教育、職稱評定、成果獎勵等政策支持。落實有關技術要素參與收益分配政策,積極推進技術入股、管理人員持股、股票期權激勵等新型分配方式。完善專業人才培養機制,加強高校和職業院校循環經濟學科建設,實施專業技術和技能型人才培訓工程,鼓勵相關專業畢業生自主創業或到循環經濟相關企業工作。
3.完善三大扶持政策。
一是落實財政扶持政策。市、縣兩級財政都要建立循環經濟專項資金,重點支持產業集聚區循環經濟產業發展、循環經濟試點基地、循環經濟示範園區及其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循環經濟企業典型技術改造、循環經濟重大科技項目、循環經濟科技成果產業化等。加大政府採購支持力度,優先採購列入國家環境標誌產品政府採購清單和節能產品政府採購清單的產品。健全生態環保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建立健全自然保護區財政專項補助、森林生態效益補償、飲用水源保護生態補償等機制。
二是落實稅收優惠政策。落實國家和省各項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各級稅務部門要進一步加大政策宣傳力度,強化業務登記輔導,確保各項資源綜合利用的稅收政策落實到位。
三是落實價格扶持政策。建立鼓勵水資源循環利用的價格激勵機制。實施鼓勵可再生能源發電的價格政策,全面推行光伏發電、脫硫電價政策,合理制定風力發電、生物質能發電以及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的上網電價。建立健全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標識產品的補貼機制,通過價格調整,引導消費者使用節能、節水、節材和資源循環利用產品。
4.創新三大體制機制。
一是創新清潔發展機制。聯合開展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減排項目,通過CDM項目爭取獲得國際循環經濟資金援助和先進技術。改善我市終端能源和供應能源的利用效率,加快推進可再生能源、替代燃料、農業(甲烷和氧化亞氮減排項目)、工業過程(減排氫氟碳化物、全氧化碳或六氟化硫的項目)、碳匯(用於造林和再造林項目)等清潔發展機制項目建設。
二是創新污染物減排機制。全面推進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建立健全排污許可證制度,建立市縣兩級排污權交易平台,完善市縣兩級排污權交易信息網路,在全市範圍開展二氧化硫交易和COD交易。實行水功能區污染物限制排放總量,開展限排總量年度計畫管理。
三是創新評價考核機制。建立循環經濟統計監測制度,加強資源消耗、綜合利用和廢棄物產生的統計監測,並適時向社會公布。完善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建立以資源產出率為核心、反映循環經濟發展水平的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制度。市循環經濟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對各縣(市、區)、各部門(單位)的循環經濟工作任務完成情況進行年度考核,並對各縣(市、區)、各部門(單位)的示範項目、示範企業、示範基地、示範園區,以及低碳交通、低碳建築、低碳物流、低碳旅遊、低碳企業、低碳學校、低碳醫院、低碳家庭、低碳機關的循環經濟工作推進情況作科學評估和通報表彰。同時,將循環經濟評價主要指標納入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綜合評價體系和領導幹部政績考核體系。市監察局負責對各縣(市、區)政府和市有關部門履行循環經濟工作職責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對未按規定履行職責或者工作不力的,責令整改並追究責任。
5.強化三大組織保障。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各級政府要建立健全推進循環經濟發展的工作機制,加強對循環經濟發展的組織協調和指導推動,及時解決循環經濟發展中遇到的重大問題。各地各部門要從戰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認識發展循環經濟的重大意義,結合實際抓緊制定具體實施方案,採取切實有效措施,推進循環經濟發展,形成層層負責任、逐級抓落實、合力推進循環經濟發展的工作新格局。
二是加強規劃指導。編制全市發展循環經濟“十二五”規劃、循環經濟基地建設、園區循環經濟生態化改造和建設、重點產業集聚區循環經濟產業發展等專項規劃,編制全市循環經濟重點項目行動計畫,逐步形成總體規劃、專項規劃、行動計畫“三位一體”的規劃體系。各地要根據全市循環經濟發展“十二五”規劃的總體要求,結合當地實際,儘快組織編制循環經濟發展“十二五”規劃以及相關專項規劃。
三是加強輿論引導。各地各部門要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大力開展形式多樣的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宣傳活動,提高社會公眾對發展循環經濟重要性的認識,建立低碳生產、低碳消費、環境友好和資源永續利用的社會公共道德準則。有關部門要組織編寫發展循環經濟的指導守則和各種科普讀物,並將國家推行的循環經濟理念和知識納入全市基礎教育內容,切實增強中小學生的資源憂患意識和節約資源、環境保護意識。要引導全社會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引導城鄉居民廣泛使用節能型電器、節水型設備,選擇公共運輸、非機動車等交通工具出行,購買使用具有環境標誌的綠色產品,加快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定期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對我市發展循環經濟工作進行監督和視察,同時積極發揮新聞輿論的監督作用。
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