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大雅

溫大雅

溫大雅(約572年—629年),字彥弘,并州祁縣(今山西祁縣)人,北齊文林館學士溫君悠長子,隋末唐初思想家、史學家。

溫大雅兄弟均以文學知名。溫大雅初任東宮學士、長安尉,因父去世,解職歸家奔喪,時天下大亂,不再出仕。大業十三年(617),李淵從太原起兵,厚禮聘為大將軍府記室參軍,專門典掌機要。次年(618),李淵自立為帝,命為黃門侍郎。其弟溫彥博中書侍郎,二人同列朝堂供職中樞,深受李淵的信任。李淵曾感激說:“我起晉陽,為卿一門耳”。溫大雅深感兄弟共掌機要雖為“時人榮之”,但亦會遭人所議。因此他力辭黃門侍郎職。武德二年(619年),調任工部侍郎。不久,調任陝東道大行台工部尚書李世民與其兄李建成因爭奪皇位,展開激烈的鬥爭。李世民表推溫大雅出鎮洛陽,以為外應。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即位,溫大雅升任禮部尚書,封黎國公。貞觀三年(629年),溫大雅去世,時年五十七歲,諡號孝。永徽五年(654年),追贈尚書右僕射。

基本介紹

  • 本名:溫大雅
  • 字號:字彥弘
  • 所處時代:隋末唐初
  • 民族族群:漢人
  • 出生地:并州祁縣(今山西祁縣)
  • 出生時間:572
  • 去世時間:629
  • 主要作品:《大唐創業起居注》
  • 主要成就:幫助李世民登基
  • 諡號:孝
人物生平,史書記載,家庭成員,主要著作,著作特點,宿命論觀點,曲筆溢美李淵,

人物生平

溫大雅(572-629),字彥弘。大雅出身官宦士族之家,其父溫君悠,北齊時即步入宦海,任文林館學士。入隋為泗州司馬,大業末謝病離任返歸原籍。溫大雅與弟大臨、大有等俱以文學聞名四海;時人云:“諸溫儒雅清顯,為一時之稱。”《舊唐書·溫大雅傳》有“溫陳才位,文蔚典禮”之說。當時以文學和家教著稱的士族首推顏、溫兩家,顏即顏之推,亦有三子。時有“顏氏三雄”和“溫氏三雄”之美譽,可見顏、溫兩家子弟皆為一時之選。
溫大雅溫大雅
隋文帝開皇末年,初及而立之年的溫大雅即以才學卓著授東宮學士職。大業末年又授長安縣尉,不久丁父憂辭官回鄉,與三弟大有居太原。是時,隋朝風雨飄搖,農民起義如火如荼,隋煬帝被困江都,朝不保夕。大業十二年(616年),唐國公李淵出任太原道巡撫大使,與子建成、世民多方延攬人才,而近在晉陽的溫大雅便成為其重禮延聘的一方人物。溫大雅入幕後,被聘為留守府記室參軍,典掌機要,並為李氏父子分析時政,籌劃方略,制定興兵起兵計畫,被倚為左膀右臂。大業十三年七月,李淵建大將軍府,溫大雅任將軍府記室參軍,仍掌機要,參與核心機密。李淵在晉陽誓師之後,溫氏隨軍出征,一路屢出奇謀。是年10月,李淵兵克長安,擁立代王楊侑為帝,自任大丞相,而溫大雅與竇威陳叔達等人則負責籌劃禪讓之事。
次年,李淵即位,建立唐朝,溫氏任黃門侍郎,位居權力中樞。與此同時,其弟溫大臨亦官至內史侍郎(中書侍郎),兄弟同列朝堂,共事李唐,位高職顯,時人榮之。然而,溫大雅深感兄弟共掌機要,雖為時人欽羨,日久必遭非議,於是堅決請辭黃門侍郎,並於武德二年(619年)四月調任工部侍郎。不久因政績卓著,應秦王李世民之請調任陝東道大行台、工部尚書等職。
從太原起兵到唐朝建立,從記室參軍到黃門侍郎,溫大雅全心投入參訂禮儀、贊劃機密及繁忙政務之中,並依憑其過人的才幹、睿智和謀略為李氏代隋立下汗馬功勞。武德三年後,各地分裂割據勢力相繼盪清,社會趨穩,民心漸傾李唐,統一趨勢已形成。為替李唐代隋事業“正名”,溫大雅於武德三年至八年相續修成《大丞相唐王官屬記》2卷、《今上王業記》6卷、《大唐創業起居注》3卷,為後人研究唐史留下了寶貴資料。
唐高祖後期,太子建成和秦王李世民爭奪帝位日趨明朗,大有一觸即發之勢。陝東道因與都城長安遙相呼應、內外相制,戰略位置重要;又因李世民兼掌行台尚書令,工部尚書溫大雅不可避免地捲入這場政治鬥爭。武德九年六月,他臨危受命鎮守洛陽,全權統轄秦王河南嫡系部隊,以穩定外圍局勢,並與長安秦王府軍隊成鼎足之勢。同時,為使李世民贏得勝利,他數陳秘策並參與制定強行奪權行動的策略。
玄武門之變後,溫氏因功擢升禮部尚書,受爵黎國公。
貞觀三年(629年),溫大雅積勞成疾,病逝於長安,時年57歲。太宗念其忠孝,特敕諡號“孝”。高宗永徽五年(654年),追贈尚書右僕射。

史書記載

舊唐書·列傳第十一》
《大唐創業起居注》
溫大雅一生較為短暫,其遺於後世的主要著作為《大唐創業起居注》三卷。這部史籍主要記述了李淵太原起兵至正式登基稱帝 357天中的史事,成書於唐武德年間。由於溫大雅在這一年多的時間裡,為大將軍府記室參軍,所以《起居住》中所記,多為自己目睹耳聞親身經歷,固而史實較翔。此書流傳於今,為歷代研究唐初創業的重要史料。但是,在不少地方與後來的《舊唐書》 、 《新唐書》等史書所記不同。比如,對李氏太原義舉的一段記載,《起居注》記為李淵為其主謀,而《舊唐書》、《新唐書》則記為李世民為其主謀。不少學者認為《起居注》所記較為可信,凡與《起居住》所記不同者,均應以《起居注》所記為準。其實,中國的正史頗多曲筆,多出自後人之手,所謂“國亡修史”,時隔較遠難免訛誤。即便是出自當代人之手,亦或出自親歷者之手,也未必每個史家都能做到秉筆直書。對隔代修成的正史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所謂“實錄”也應如此。溫大雅的《大唐創業起居注》,是人們研究唐初李氏父子創業過程的一部極為重要的史籍,對於每一個研究李淵、李世民其人的史學工作者,都有著較高的史料價值。
《新唐書》《新唐書》

家庭成員

父親:溫君悠,原為北齊文林館學士,入隋後歷任泗州司馬、司隸從事
兄弟:溫彥將溫大有),原為隋朝羽騎尉,後參與晉陽起兵,歷任太原縣令、大將軍府記室、中書侍郎,封清河郡公。
兄弟:溫彥博(574年-637年),字大臨,太原祁縣(今山西祁縣)人,唐朝宰相。
兒子:溫無隱,貞觀十五年為通事舍人,顯慶年官工部侍郎,終瀛洲刺史。溫無隱女晉陽郡君嫁太中大夫、泗州刺史趙本質。
兒子:溫釋允,坊州刺史。
孫子:溫晉沖,范陽令。
曾孫:溫仁禮,金吾衛長史。
玄孫:溫景倩,南鄭令。

主要著作

溫大雅親身經歷了唐朝的建立,溫大雅於武德三年至八年相續修成《大丞相唐王官屬記》2卷、《今上王業記》6卷、《大唐創業起居注》3卷,為後人研究唐史留下了寶貴資料。這部書記述李淵起兵至正式稱帝的三百五十七天中的史事。上卷記述李淵聚兵至發引四十八日事,由於所記多為親身經歷。翔實可信,還全文收錄了李淵在位其間發布的大量詔冊文書。比後來《舊唐書》、《新唐書》 《資治通鑑》等史書著作所記更為全面,合於歷史實際,較可信。

著作特點

宿命論觀點

宿命論的觀點:順應天命
溫大雅的政治思想與史學觀念集中體現於所著《大唐創業起居注》中,這部史籍主要記述李淵太原起兵至長安正式登基357天的歷史。作為這一過程的親歷者,溫大雅認為,任何事物的變化均有徵兆,尤其國家興亡、朝代更替等關乎天道民生的大事更是如此,而且這種前兆代表了上天的意志,順應這種意志即順天命,反之則是逆天命。這種天命觀貫穿於《大唐創業起居注》全部內容之中,從而為李淵建唐披上順天應民的神聖外衣。
開皇年間,民間曾流傳太原系“王氣所在”和“李當國姓”的民謠,溫大雅在書中就對這一說法表示了認同。他認為太原是陶唐舊地,西周成王剪桐封地,叔虞被封於此,國號唐,而李淵恰恰出任太原道巡撫大使,受爵唐國公,因此是受命於天的“潛龍”。溫大雅還利用童謠和符讖宣傳李淵起兵的神道使命和合理性。開皇年間,太原流傳童謠《桃李子歌》曰:“桃李子,莫浪語,黃鵠繞山飛,宛轉花園裡。”溫氏解釋為“李為國姓,桃當作陶,若言陶唐,配李而言,故云桃花園,宛轉屬旌幡”,明確指出唐國公李淵封地屬陶唐舊地,李姓配陶唐,恰好暗合童謠。他的這種刻意詮釋使汾晉父老頓時悟到其中的隱言暗語,“自爾已後,義兵日有千餘集焉。二旬之間,眾得數萬”,這對李氏父子聚積實力大有幫助。
《資治通鑑》《資治通鑑》

曲筆溢美李淵

為尊者諱、為長者諱,曲筆溢美李淵是溫大雅史著的重要特點之一
其中尤為典型的是《大唐創業起居注》對李淵改旗易幟以臣事突厥一事多方掩飾。隋煬帝大業十三年,李淵為解除後顧之憂向突厥稱臣,此舉儘管只是策略上的權宜之計,但對以“正統”天子自命的唐王朝而言自然極不光彩。當時隋尚火德,旗幟為紅;突厥以狼為圖騰,旗幟為白色。李淵前後兩次改變旗幟顏色以示臣屬突厥,第一次是大業十三年六月恭候突厥使臣時,幕僚主張將紅色旗改為白色,李淵認為在突厥冊封前就改旗易幟,顯然既在政治上不成熟亦暴露出對隋政府的反叛傾向,遂折中為紅白相雜。身為高參且又處權力核心的溫大雅深知其中利害,在處理此事時迴避了問題實質,僅以一言輕描之。第二次是李淵晉陽誓師時將旗幟明確改為純白,對於此次易幟,溫大雅則敏妙地援引武王伐紂曾於牧野誓師執白旌的典故以及隋初頌揚隋文帝“法律存,道德在,白旗天子出東海”的民謠,通過“隋帝恆服白衣,每向江都,擬於東海”的範例,以一字之差將“白衣天子”改為“白旗天子”,使李淵如鯁在喉的難言之隱變成上應天理下順民意的“義舉”,並由此成為周武王、隋文帝式的“義舉天子”。
李淵李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