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含珍

溫含珍(1910-1937),原名溫正祥,福建上杭勝運里(今茶地鄉茶地村)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歷任軍區政治部組織部部長、福建軍區第三分區政治委員、閩贛軍區第一軍分區政治委員。1934年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後,留在閩西根據地堅持鬥爭。1935年任閩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第一軍分區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員。1936年任紅軍閩西南抗日討蔣軍第一縱隊政治委員。1937年4月因病在龍巖江山下大灣山逝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溫含珍
  • 別名:原名溫正祥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10
  • 逝世日期:1937
生平經歷
溫含珍清宣統二年一月十五日生,靠父親連州當店員收入,維持全家生活和供給他入學費用。父死後由母賴德金操持一家生活。
民國13年(1924年),溫在豐稔作新國小畢業,同年考入上杭縣立中學。在校期間,經常閱讀《嚮導》、《新青年》等刊物,思想活躍,積極參加學生運動。16年7月,以優異成績畢業,即任教於作新國小,公開講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講解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新三民主義,並多方設法籌款創辦平民學校,幫助貧苦農民子弟上學,利用講課機會向工農民眾宣傳革命道理,組織秘密農會,積極從事革命活動。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民國18年6月,參加茶地農民武裝暴動,茶地鄉蘇維埃政府成立後,在鄉蘇維埃政府工作。8月,調上杭縣蘇維埃政府任秘書。次年夏,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在第十二軍三縱隊政治部工作。5月中旬,隨部隊從上杭出發,輾轉杭、永、汀一帶活動。7月,隨部隊離開汀州經興國向南昌逼進。8月1日,在南昌附近的萬壽宮參加“八一”南昌起義紀念大會。8月中旬,調紅十二軍政治委員辦公廳任秘書。8月底,調紅十二軍特務連任政委,先後參加第一、二、三次反“圍剿”戰鬥。後隨軍在贛西南、湘東擔負發動民眾打土豪、分田地、籌糧款、擴大紅軍等工作,並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與賴榮傳合作撰寫了《老紅十二軍出發的經過》,記述紅十二軍的艱苦戰鬥歷程,以教育幹部、戰士。閩粵贛軍區成立後,調任該軍區政治部組織部長,併兼任軍區所屬軍事學校政治部主任,為紅軍培養了一批軍事、政治幹部。不久,又轉戰連(城)、寧(化)、清(流)、歸(化)等地,參加開闢新區,擴大和鞏固根據地的鬥爭。
民國22年春,調福建軍區第三軍分區(寧清歸分區)任政委。次年5月,三分區改為閩贛省軍區第一分區(寧化分區),仍任政委。不久,龍雲騰司令員帶領獨立七團隨紅軍正規部隊外出作戰,溫主持分區工作,出色完成組建部隊的任務。10月,紅軍主力長征後,奉命留在原地堅持鬥爭,率分區機關和部隊突圍到龍巖,轉入游擊戰爭。24年5月,分區改屬閩西南軍政委員會領導,編為第一軍分區,任政治部主任,後任副政委。
民國25年春,率領部隊和部分幹部組成2個武裝班,在上杭、龍巖、連城邊境的岩下山、梅花十八洞一帶開展游擊活動,開闢新區。夏,調任閩西南軍政委員會政治部副主任。10月,閩西南紅軍部隊改編為抗日討蔣軍,羅忠毅為一縱隊司令,溫任政委併兼任龍巖中心縣委書記,隨鄧子恢在龍巖一帶堅持游擊鬥爭。他曾總結該縱隊三支隊的政治工作經驗,撰寫了《紅三支隊的政治工作》(刊登在1936年11月7日第8期《紅旗》上)。
民國26年5月,溫患肺病並嚴重惡化,病逝於龍巖銅缽後山,時年僅28歲。1955年2月,被追認為烈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