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下村

溫下村位於廣東省北部始興縣司前鎮,村距司前鎮1千米,距韶關市區78千米。溫下村純客住區,全境通行客家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溫下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始興縣司前鎮
  • 電話區號:0751
  • 方言:客家話
  • 車牌代碼:粵F
概況,歷史,舞火龍,地圖信息,

概況

一座祠堂,古色、古香、古樸。坐西向東,背靠南北走向的小山——鯉魚崗——南端,六棵數百年的苦櫧樹,呈八字形排開分立山崗一端,巨大的板塊根,深深地伸入地下,牢牢地固定著蒼老的樹幹,上面枝繁葉茂,四季常青。遠遠望去,如同六顆巨大的蘑菇,
溫下村
裝點著小巧玲瓏的山崗,又像六個彪形大漢撐著巨傘漫步細走,為前面的當地溫氏祠堂遮風擋雨,保駕護航。

歷史

追根溯源,溫氏祠堂已有500多年的歷史了,祠堂中的木柱、橫樑,壁畫與陳列都記錄著溫氏家族發展的神奇故事。據《溫氏族譜》記載,明朝弘治年間,始祖溫祖賢從江西遷居粵北始興的清化,先後在司前的黃沙村茅舍和月武村貴洞居住過。流離失所的生活,讓溫祖賢日思夜想欲尋求一處能長期定居的處所,並為此寢食不安。家道貧寒,現有值錢家產充其量僅是一頭水牛牯,然而這水牛牯卻不盡人意而時常離家游竄,讓主人好找,慶幸的是每走失次都在現居住地鯉魚崗南端的苦櫧樹下找到。一次,溫祖賢甚是煩惱的對水牛牯說:“畜生,此處莫非能安居?如能安居,你就連來三日就不要來了。”
溫下村
說來也巧啊!自那時起以來,家中水牛牯真的連去苦櫧樹下三日,之後天天守在家裡不離不去。一句無意的問話,牛通人意,溫祖賢於是舉家搬來這荒蕪人跡的鯉魚崗苦櫧樹下,搭起茅寮草屋,墾荒耕作,慢慢地生活好了起來,數年之後拆去茅寮建起了泥磚瓦房。且子孫滿堂、家人倍增,漸漸地起了祠堂,向南北方向擴建房屋,形成了村莊。隨著年代的更替,溫氏後人代代繁衍,財丁興旺,部分宗親陸續在周邊地區開基建房,另立門戶,但世代子孫都沒有忘記祖宗流傳下來的神奇發家故事,村中還有歌謠流傳,“牛開基,樹為證,家興旺,人勃發”。 站在鯉魚崗,鳥瞰司前溫下村,溫氏祠堂正前方兩河交匯,河床將神奇古樸的司前溫下村劃分為上屋、老圍、沙河三個自然村,1500多村民散居於中洞、九棟水、上屋、老圍、河背和新圍六個村落之中。方圓數百米,小橋流水,樓房夾雜直立,硬化道路交錯相通,清幽儼然、風情雅致,一派欣欣向榮之勢,省道S244線直穿村莊腹地,為村民經濟發展提供了優越條件。陪同游賞的溫姓老者,興致正高,在介紹家族發展後,講到了家族舞火龍的發祥史。
溫下村

舞火龍

溫氏火龍,歷史悠久,屬當地民間文化傳統。相傳,溫氏火龍的起源與“鯉魚跳龍門”的成語有關。
溫下村
正處發展中的溫氏家族,一度興起讀書熱潮,可自定居清化,十幾代人近兩百年來,靠讀書成就事業全無一人。為此,村中老者甚是苦惱,常在苦櫧樹下嘆息。也許正應了“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的說法。溫氏第十四世孫溫瑞榮,聰明好學,平日裡一邊幫著家裡幹活,一邊上書塾求學,立志通過讀書實現齊家治國的遠大抱負,歷經歲試、鄉試取得了舉人身份。一天夜裡,溫瑞榮做了個奇怪的夢,夢見自己與黃河裡的一群紅鯉魚去看龍門山風光,受山北阻擋無法前行,經過一番思量便隨鯉魚們跳過山樑,進入山南的湖裡盡情游賞龍門山風景。第二天,溫瑞榮將夢告訴了父親,正好父親也做了類似的夢,不同的是跳躍龍門山的人不是自己,是自己的兒子。這時,溫瑞榮腦海浮現了《埤雅·釋魚》里的語句“俗說魚躍龍門,過而為龍,唯鯉或然。”父子交流中,一個意識呈現出來,莫非溫氏將有人才出現,“鯉魚跳龍門”不正比喻中舉、升官等飛黃騰達之事。隨後將這個夢告訴了村中老者,幾個老者也說過類似夢。夢意相告,猶如一語道破天機。經過細心觀察,祠堂背後的山崗正像一條遊動著的鯉魚,大伙兒一致認為這是鯉魚託夢,告知溫氏子孫將要出人才了,儘早做好迎接。時值清代乾隆盛世年間,國家上下政通人和,萬象更新,人民安居樂業,為慶賀太平盛世,各地逢年過節先後興起大村舞龍小村舞燈的習俗。
於是村中老者選出了一個管事的,主張以龍迎龍,村中也準備在春節期間舞龍慶賀,以興家族威望。便派出村中後生數人到外地學習舞龍技巧。接受“使命”的後生不負眾望,來到省城,發現周邊的村莊以布龍和花燈來表達對太平盛世的祝賀,後生們想此行出來學習,除了學成舞龍技巧回鄉慶賀當前大好形勢,還要以自己的獨特形式來迎接“鯉魚送來的龍氣”,使家族興旺,族人能在社會之中立於不敗之地。於是大家聚集相商,決定仿布龍製作方式,自己以稻草、木棍和檀香為材料製造火龍,在夜間揮舞,遊走於村中大街小巷,將龍氣送至家家戶戶。於是在省城找到一家檀香廠,將舞火龍的檀香訂購後便鄉“復命”。
秋收之後,收集了稻草和木棍,憑著想像開始制扎火龍靶子。在摸索與創造中,將稻草紮成大小合適的圓球與圓柱當靶子,用鐵絲固定在木棍上,用粗繩連綴起來,一條由龍珠、龍頭、龍身和龍尾構成的龍架子擺放於祠堂前面的空地上,全長150多米共22倉。晚上將檀香點燃分插在各倉稻草上,一條由渾圓龍珠引領,全身飽滿,龍嘴微張,四角雄渾,兩眼炯炯有神地注視前方,搖擺著大尾的火龍呈現族人眼帘,在七八十個後生的輪流擺動中,伴隨著“咚咚”鼓聲,上下左右飛舞著穿梭於溫氏祠堂周邊的村落街道中,期間家家戶戶燃放爆竹、焰火,欣喜相迎。火龍試舞成功,當年春節期間連舞三夜,之後將龍架子焚燒餘燼送還天宮。那年正值溫瑞榮赴京科考之年,溫瑞榮一舉成名考取貢士,任命博羅教諭,成為一名由朝廷指派地方主事教育的官員。年底回鄉省親,族人為祝賀他的成功,再次制扎火龍歡慶。
一個夢道破天機,激發舞龍熱情,火龍飛舞,帶來溫氏家族的蓬勃發展,財丁興旺。數百年來舞火龍成為一種民間文化傳統延續下來,代代相傳至今,今人賦予舞動火龍新的寓意,意示來年風調雨順,祥和興旺。
神奇古樸的故事代代相傳,為蓬勃發展中的司前溫下村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使人在清幽美麗的環境中遐想不已。雖然改革開放中一段時間裡溫氏火龍停舞,但動人的“鯉魚託夢,以龍迎龍”的傳奇故事依然傳揚不休。溫氏火龍重見世人,並在原來的基礎上不斷改進、發揚,不僅展示古樸的民間文化魅力,還濃縮了粵北傳統文藝的精華。

地圖信息

地址:韶關市始興縣二四四省道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