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山漁隱圖(明代唐寅畫作)

溪山漁隱圖(明代唐寅畫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溪山漁隱圖》是明代畫家唐寅創作的一幅絹本設色水墨畫。現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溪山漁隱圖》中山石聳立,林木茂密,江上小舟數隻。圖中江乾岩岸,雜林疏朗,漁舍水榭坐落於丹楓之中。岸石掩映間,水面舟艇數隻,舟上漁人或垂綸放釣,或橫笛足,或拍掌擊節和歌;屋內則促膝對酌,或憑欄觀釣,或策杖閒步。

《溪山漁隱圖》畫法蒼古,用筆勁利,設色明艷全畫清雅幽麗,神采逼人,堪稱為唐寅靈腕之妙品,富有藝術價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溪山漁隱圖
  • 作者:唐寅
  • 畫作類型:設色水墨畫
  • 材質:絹本
  • 幅式:手卷
  • 規格:縱29.4cm,橫351cm
  • 創作年代:明代
  • 現收藏地:台北故宮博物院
畫作內容,內容布局,款跋印鑑,創作背景,藝術鑑賞,主題,構圖,色調,線條,名家點評,研究價值,歷史傳承,重要展覽,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內容布局

明_唐寅_溪山漁隱圖全卷明_唐寅_溪山漁隱圖全卷
畫作的卷首處從岩石間長出的幾株怪松,老勁滄桑,枝幹虬曲,向水面斜伸出去;水面上波光粼粼,一名漁父正搖櫓靠岸;江岸上是一片疏朗的雜樹林,幾間簡陋的茅舍掩映在丹楓之間,一間稍大的茅屋裡,兩名老者正席地而坐,促膝交談,稍小的茅屋內,一名童子正在侍弄茶灶,為主人烹煮新茶。
畫面的中部江岩峭立,樹木繁盛,丹楓、綠樹掩映成趣,水面上漂浮著片片紅葉,幾隻小舟在紅葉間隨意飄蕩,舟中之人有的坐在船頭把腳泡在清涼的江水中,悠閒地吹著笛子,有的斜靠在船頭和著笛子吹奏出的曲調擊掌而歌。
畫面的最後部分幾間茅屋依著江岸建於水面之上,茅屋外,江岸邊一名老者執杖而來,身後還跟著一名瘦小的童子;茅屋外的欄桿邊,一名男子正憑欄觀景,他手裡雖握著書卷,眼睛卻望向水面;順著男子的目光望去一支漁船正橫在水中,船上的老者正坐在船頭,悠閒地垂釣。

款跋印鑑

《溪山漁隱圖》引首為“漁隱”二字,款“乾隆御筆”,均為行書,鈐“乾隆宸翰”朱文印。
其後是乾隆御筆題詩,位置在畫卷接近起手處的上方空白,詩曰:“或憩溪亭或漾舟。竿絲原不為槎頭。底須姓氏詢張孟。總是人間第一流。”己卯夏御題。鈐兩印:幾暇怡情、得佳趣。
而後唐寅的題畫詩,與乾隆的題畫詩並列,見於卷首的空白處。題曰:“茶灶魚竿養野心。水田漠漠樹陰陰。太平時節英雄懶。湖海無邊草澤深。唐寅畫。”鈐三印:南京解元、伯虎、子畏。
後隔水有王寵、程大倫、陸治、顧德育、居節等題跋五段。
王寵行楷題曰:“六如此卷。蒼潤蒙密。淋漓暢快。時一展玩。則心與理契。情與趣會。令日從事於車塵馬足間者。不無慚負於斯圖耶。嘉靖癸未春石湖精舍書。王寵。”鈐印:王履吉印。
程大倫題跋曰:“溪亭四面山。楊柳半溪灣。蟬響螳螂急。魚深翡翠閒。水寒留客醉。月上與僧還。尤戀蕭蕭竹。西齋未掩關。暖枕眠溪柳。僧齋昨夜期。茶香秋夢後。松韻晚吟時。共戲魚翻藻。爭棲鳥墜枝。重陽應一醉。載菊助東籬。太倉程大倫。”鈐兩印:程大倫印、半江道人。
陸治行書題曰:“子畏先生此圖,畫法蒼古,出入營丘晞古之間。丹楓黃葉,瀑布流泉,疊渚回汀,悠然映帶。詩翁野老,縱談垂釣,使觀者參物外之高蹤。豁心情之紆鬱,天機流動,潑潑眼底。非先生靈腕之妙。其能若是哉,展卷披對,能忘高山景行之想。包山陸治。”鈐一印:包山子。
顧德育行書題跋曰:“湖上即事。鏡里南屏空翠流。雲中千樹隔清秋。長竿只博餘年景。不占人間特地愁。波翻晴日亂鷗飛。秋滿磯頭片石磯。不是晝閒人跡少。自無塵到白雲扉。閒理扁舟湖水頭。白雲遮盡碧山秋。臨風一醉無餘事。欲采苹花不自由。門柳蔭蔭湖水平。扁舟來往短橈輕。自炊菰米青精飯。一飽蓑衣待月明。顧德育。”鈐兩印:亨承、安雅生。
居節行書題曰:“染青烘萃濕未收。連山畫出石湖秋。船頭仰面吹橫笛。明月滿身如水流。吳市行歌懶負薪。扁舟原是五湖人。薴蘿女子曾游地。到晚雲山也效顰。芙蓉樓在碧湖頭。高卷湘簾見水鷗。屈膝屏前峰數點。三湘煙樹九疑秋。吳王行處錦江山。賜劍人亡白日寒。試上拜郊台上望。滿湖風雨一漁竿。白石灘邊雙鷺鷥。羽毛如雪立多時。船頭一縷青煙起。正是天隨茶熟時。一卷魚經一釣竿。年年江渚傍風湍。酒酣月出披蓑。雪滿千山生夜寒。牧豕生居節。”鈐兩印:居節印、士貞。

創作背景

這幅《溪山漁隱圖》應該是唐寅晚年的作品,此時他人從江西回來,對於仕途希望已萬念俱灰,畫中的幾個情節都隱藏著一些歷史典故,比如太公釣魚、陸羽烹茶等等,通過這些情節和典故作者很含蓄地表達了他的隱逸情結。
另外,也有說法《溪山漁隱圖》是唐寅為王寵所作,王寵與唐寅、文徵明都是至交,往來當中耳濡目染,于山水畫自然有所體悟。由於這種朋友關係,《溪山漁隱圖》很有可能是唐寅作為禮品送給王寵的,圖中王寵的跋款有“時一展玩,則心與理契,情與趣會”,按語氣可知王寵隨時可將此作取出欣賞。
還有一說為此幅《溪山漁隱圖》是“代筆”之作,因在包首上發現貼有“代筆”浮簽。後來徐邦達在《重訂清宮舊藏書畫錄》一書中,也將此圖卷定為“周臣代筆”。但後又有江兆申指出,從唐寅與周臣兩人的畫風區別來看,《溪山漁隱圖》應是唐寅真跡。

藝術鑑賞

主題

乾隆將《溪山漁隱圖》主題概括為漁隱,即隱逸的主題。圖中大概通過九個不同的景色和人物活動來表現這個主題:
其一,秋季。漁隱主題的表達需要一個合適的季節。唐寅將整個畫面設定為秋天的景色。秋天所具有的飽滿又蕭索的意味是很適合隱逸氣格的表達。
其二,湖海。無論是漁還是隱的主題,都離不開水的題材。唐寅將整個畫面設計為一片龐大的水面,一切的主題都將在此展開。唐寅自題“湖海無邊草澤深”當即就此而言。
其三,山石。水對隱逸題材的表達只起到了一種襯托的作用。在山水畫中,真正表達主題的仍是山的題材,在《溪山漁隱圖》中也是如此。湖海中的山石構成了畫面的主體。尤其中間一段的山石,自畫面中央向左右逶迤伸展,造成山水的錯落變化,景色也因此而豐富起來。
其四,樹木。在畫面第一段起首處是一片由石頭構成的山坡,山坡上繪有松樹三株,青楓一株,丹楓一株。
其五,扁舟和茅屋。在全卷的開始,在浩淼煙波中,高士駕一葉扁舟,順流而下,無論離去還是歸來,都留下充分的想像空間。此後扁舟的題材在畫面當中兩次出現,都對主題的深化起到重要的作用。再說茅屋。茅屋也是畫中人物活動的主要場所。畫中的茅屋雖然簡陋,卻有如仙居。尤其鄰近畫面結尾的茅屋,臨水而建,八面來風,正是隱居的好地方。
其六,烹茶。茶與酒是歷代文人所不可少的。退居山林的詩翁野老,需要它們來體會生活的味道。在畫面前段更為簡陋的茅屋中,兩高士距坐飲茶,促膝而談。
其七,飲酒。唐寅的題畫詩中沒有出現酒的字樣,但是程大倫的“水寒留客醉”“重陽應一醉”、顧德育的“臨風一醉無餘事”、居節的“酒酣月出披蓑臥”似乎都提示了飲酒的題材。故可以推測,飲酒的場合是在臨水的茅屋之中。
其八,垂釣。垂釣是漁隱主題的重點所在。在畫卷後段距離茅屋不遠的水面上,有一葉扁舟橫行水中。舟中一人行船,一人垂釣。
其九,橫笛。對於漁隱的主題來說,橫笛的題材也許表達的是高山流水的寓意。知音總是少的。在這件作品中,唐寅將橫笛的場景布置在了畫面的視覺中心。在孤嶼紅樹下,兩隻扁舟隨水漂流,一高士於舟頭濯足橫笛,一高士則半臥擊節,若有所思。

構圖

《溪山漁隱圖》為一長卷,在構圖上,表現為開朗,取景扼要,作者多通過自然留白、煙雲分開、墨法調節、拉大濃淡差距等手法,來加大空間感和疏朗感。全卷構圖採用三段式。第一段描繪一片生長著丹楓青松的山坡;第二段是全卷的主體,描繪的是溪山的景色和人物的活動;第三段回到自然景物。

色調

《溪山漁隱圖》色調洗鍊,風韻典雅。畫中紅葉紛紛,落在水波上,飄散在石叢之間,色調特別和諧美妙,透露了不同於當時流行在文人畫家之間的色調感。文人畫家大都把顏色當作一種裝飾品來使用,按照標準法格,作為水墨的不必要的陪襯。在《溪山漁隱圖》中,靛青和赭石的渲染卻協助岩石建立了實感。

線條

《溪山漁隱圖》左側的一塊大石畫得特別有效果:表面質地線條由短截的墨筆構成。這源自李唐的“斧劈皴”,而且也像李唐一樣和半乾的“擦筆”同時使用。在重量和實體感上,這些石塊要比在其他明畫裡見到的更有實量感。使用複雜詳盡,往往又不安定的手法來塑造層次,是唐寅最喜歡用的畫法:例如瀑布右側的懸崖填滿了毫無描繪作用的淡墨筆劃,只是在運筆的角度和間隔節奏上,重複下面的水紋而已。其他各處線條則流暢而優雅。

名家點評

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祝書民:這卷詩畫可以說是唐寅的化身。從畫風來看,他那酒脫磊落的性格躍然筆墨之間;而就畫意分析,則表現出他的落拓無奈,最終把一切榮辱富貴之念付之於漁樵閒話和紅葉青波。
商洛學院藝術學院美術系主任袁志正:唐寅學南宋院畫風格的代表作之一是《雪山行旅》圖軸……畫的前景主要是枯樹三株,枝幹是“直”、“斜”、“直”的折法,向上明面微露白色,而暗面特別濃黑,以示雪意。此外《溪山漁隱圖》《灌木叢筱圖》也是這種風格,特別是《溪山漁隱圖》是一幅長卷,分十個部分,是唐寅作品中難得的佳作。

研究價值

長期以來,明清江南城市私家宅園以其高超的藝術和技術水平,被認為是中國傳統園林的精華和代表,人們也常常因此忽略了傳統大尺度風景園林的存在和發展。實際上,傳統的大尺度風景園林始終存在並且有著比較完整的發展脈絡。歷代山水畫卷常常可以比較清晰地折射出這些園林環境的面貌,通過研究唐寅的《溪山漁隱圖》,可以發現明代中後期江南自然山水園林的發展狀況。
《溪山漁隱圖》從造園角度看,水榭設定十分巧妙,背靠山、依溪水、半掩樹下,近可觀林木片磯,遠可望垂釣煙水。除了建築,畫中的泉石池山有大有小,與造園理論相吻合: “若大若小,更有妙境”,“小仿雲林,大宗子久”,確證了園林和山水畫之間的緊密關係,疊山掇石多以山水畫為藍本。此卷建築、泉石、植物造景、人物活動方面刻畫細緻,畫中的漁隱處依山傍水,建築選址講究借景原則,且風格簡淡,植物高低錯落,松樹丹楓搭配種植講究色相變化,人物活動也較為多樣,除去士大夫的泛舟、垂釣、吹笛、讀書的高雅活動,還有屋內閒談以及收拾家務貼近世俗的生活表現,整幅圖卷展示了漠漠水野、無邊湖海的山園水村,奠定了雅致親切的園居基調。不同於城市私園的精巧華麗,這種以山為邊,以水為界的景境,大大突破了城市宅園高牆深院的狹隘尺度,展現了一座無邊界的開放園林。這種大尺度、無邊界的大美之境是比城市宅園山水格局更大、功能更加完備、境界更為恢弘的中國式的風景園林。
所以,《溪山漁隱圖》的研究對於還原中國風景園林歷史、完善園林歷史體系,具有重要的意義。

歷史傳承

根據王寵題跋《溪山漁隱圖》最早或歸其所有。畫卷結尾處的左下角有“清森閣書畫印”,表明此卷在王寵逝後曾歸四友齋主人何良俊收藏。此卷在明清之際不知歸於何人,後歸清內府,著錄於《石渠寶笈》,且將之定為唐寅作品中的“上等”。乾隆對《溪山漁隱圖》非常喜愛,鈐有多方鑑藏御璽,嘉慶和宣統也鈐有鑑藏御璽。清亡後,此卷歸故宮博物院收藏。1931年,由於“九一八事變”的爆發,引發民族存亡之危機感,《溪山漁隱圖》隨故宮博物院的古物南遷,後來輾轉運到貴州安順。1945年,轉到南京。1949年初,《溪山漁隱圖》和北京故宮眾多的珍貴文物一起,被國民黨政府帶到了中國台灣,至今一直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重要展覽

2017年10月4日至12月25日,《溪山漁隱圖》在台北故宮博物院舉辦的“國寶的形成——書畫菁華特展”上展出。

作者簡介

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號六如居士,吳縣(今江蘇蘇州)人。29歲得中應天府(今南京)第一名“解元”,30歲赴京會試,卻受考場舞弊案牽連被斥為吏,此後以賣畫為生。其繪畫擅長山水、人物、花鳥各科。畫法早年受沈周、文徵明影響,30餘歲時拜周臣為師,主宗南宗“院體”一路,後泛學宋元諸家,自成一體。繪畫上與沈周、文徵明、仇英並稱“吳門四家”,詩文上與祝允明、文徵明、徐禎卿並稱“江南四才子”。代表作品有《落霞孤鶩圖》、《杏花茅屋圖》、《春山伴侶圖》、《秋風紈扇圖》、《六如居士全集》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