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熟鎮

湖熟鎮

湖熟鎮,是江蘇省重點鎮,位於南京市江寧區東南部,已於2007年改制為湖熟街道,地處江寧、句容、溧水三區(市、縣)交界處,經行政區劃調整,新湖熟由原湖熟、龍都、周崗三地合併而成,總面積145平方公里,管轄12個行政村,10個社區,人口8.02萬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湖熟街道
  • 行政區類別:街道
  • 所屬地區:南京市江寧區
  • 電話區號:025
  • 郵政區碼:211121
  • 地理位置:南京市江寧區東南部
  • 面積:145平方公里
  • 人口:8.02萬
  • 著名景點:楊柳村
  • 車牌代碼:蘇A
地圖,簡介,特色,歷史沿革,設縣前後,史志記載,漢代城址,文物勝跡,文化,發展規劃,機構設定,

地圖

簡介

湖熟街道堅持以服務方便民眾為宗旨,以加速鎮域經濟發展為目標,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工業集中區為平台,全鎮經濟和社會事業不斷實現跨越。2006年上半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 5.7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3億元,實現財政收入3927萬元。曾先後獲得省、市文明鎮榮譽稱號。

特色

板鴨之都
南京板鴨源於湖熟。湖熟板鴨已有六百多年歷史,明清時成為皇室貢品。1910年的南洋勸業會上,湖熟板鴨獲得金獎。湖熟作為“板鴨之鄉”全年鴨飼養量160多萬隻,加工銷售300多萬隻,目前,新潤、金東海等20多家鴨產品加工企業全部通過QS食品認證標準,20多種鴨產品遠銷全國及東南亞地區。
漁米之鄉
素有漁米之鄉盛譽的湖熟,江寧最大的圩區,句容河穿鎮而過,堤防總長近百公里,沿河兩岸有良田9萬多畝,水面3萬多畝,盛產青蝦、螃蟹和大米。湖熟大米米色晶瑩、顆粒飽滿,聞名遐邇,白米圩被列入江蘇省無公害優質大米生產基地。湖熟牌大米已獲得國家綠色食品發展中心頒發的綠色食品認證。致力做好水文章,加強水產品基地開發建設,積極申報周崗奇水園市級農業示範園項目。
摩托新城
國家部屬企業金城集團的落戶,使湖熟成為了金城摩托的生產地。在金城機械、金城機車、金城精密、金城塑膠等4家企業支撐下,一個以機械為主,集輕紡、電子、包裝一體的現代化摩托配套產業群正逐步形成
綠色人居
3A級青龍山省級森林公園位於湖熟境內。該園占地面積6平方公里,園內有桂花園、石榴園、紅楓園、紅花繼木園、香樟園、原始林區等特色園,種植各類名貴樹木3萬多棵,其它各類樹木30多萬株。同時,經營房地產開發,開發風景旅遊度假區。一個集森林景觀、水域景觀和人文景觀於一體的人居森林工程已經形成。

歷史沿革

設縣前後

湖熟街道位於江寧區東山街道南17公里處,瀕秦淮、面赤山、人煙稠密,是江寧、句容、溧水三區交界處一個重要的集鎮。這裡水網交錯、岡阜綿延,是一處宜獵、宜漁、宜牧、宜耕的好地方。早在三千多年以前,湖熟就已經成為南京地區古老的文明中心之一。這一點已為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在這裡發現的著名的江南土著青銅文化——湖熟文化所證明,但是在清朝時期“湖熟”又叫寧淮鄉在前賈墅村大量碑材上得到驗證多記載大清道光寧淮鄉進士。
從城崗頭、梁台、老鼠墩等湖熟文化台型遺址發掘出的大量石器、陶器、青銅器和鹿角、魚骨、蛤蜊、螺螄殼等遺存表明,三千多年以前,在這裡聚居的原始居民已經相當稠密。這一切,正是湖熟後來發展成為一處重要城邑的基礎。
湖熟設縣於西漢初年。漢初,今南京地區秣陵、丹陽、江乘、溧陽、棠邑五縣之設皆承秦制,“惟析分江乘縣地東境新置胡孰、句容兩縣”(引自《南京歷代風華》;一說胡孰縣為析分秣陵縣所置)。胡孰縣治所在今江寧區湖熟街道,當年轄地大約方圓百里,先後屬鄣郡、丹陽郡。西漢元朔元年(前128)改為侯國,延至東漢。東漢時,湖孰改稱湖熟(一作湖孰)。三國時,吳改置典農都尉。西晉太康元年(280),晉滅吳,復置縣。隋開皇九年(589)平陳以後,併入江寧縣。從此,湖熟降格為鎮。
縱上所述,從公元前200年前後開始到公元589年,除了三國東吳統治時期約60年以外,湖熟一直是縣級治所所在地。換言之,湖熟作為一個縣級的城市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了700多年。

史志記載

湖熟縣雖然早已不存在了,但她曾經有過的歷史,卻存在於歷代史書、方誌的記載中。史志中的原始記錄,對於我們了解湖熟縣的來龍去脈,無疑是可貴的資料。只是史書對於縣邑的記載惜墨如金。《前漢書·地理志》丹陽郡條目對於胡孰縣的記載幾乎僅限於“胡孰”二字。細讀丹陽郡全條目文字方知“胡孰”是丹陽郡十七縣之一。南朝《宋書·州郡志》的記載稍詳:“湖熟令,漢舊縣,吳省為屯田,晉武帝太康元年復立”。與正史比較,方誌的記載要詳細得多。瀏覽唐朝以來南京地區的歷代方誌,不難發現宋《景定建康志》對於湖熟縣的記載尤為詳細。該志湖熟條目不僅記載了漢丹陽郡湖熟縣在漢武帝時被封為江都王子胥行的侯國,三國吳改為典農都尉,晉武帝復置湖熟縣等沿革過程,而且記載了漢末孫策“轉攻湖”,東晉蘇峻叛亂晉將毛寶火燒“湖熟積聚”,以及劉宋元嘉年間疏浚秦淮河得到“湖熟廢田千餘頃”安置從越城和淮南來的流民等戰事和人口遷徙情況。尤其可貴的是,該條目結尾又引《元和郡國志》云:湖熟縣“在舊江寧縣(“舊江寧縣”在今江寧街道,筆者注)東南七十里,今在上元縣(縣治在今南京市內,筆者注)丹陽鄉,去縣五十里,淮水北古城猶在。”
此段文字通過距離和“淮水北”(秦淮河北面)對古城湖熟作了“定位”。末句“古城猶在”,明白地告訴後人:唐憲宗元和年間,湖熟古城還在。這裡的“古城還在”筆者以為顯然是包含了古城牆還在的意思的。掐指算來,從隋開皇九年(589)廢湖熟縣,到唐憲宗元和年間(元和元年為806),僅200餘年,因此殘存的古城牆“猶在”是完全可能的。
此外,讓我們再來看看古地圖這一特殊的志書,對於湖熟縣的“記錄”。筆者蒐集到的明代《金陵古今圖考》中的《東晉都城建康圖》和《南朝都城建康圖》都分別標有“湖熟縣”,而在《隋代蔣州圖》(清版畫)中,天印山東面的“湖熟縣”便不見了。這一“記錄”是正確的,也是及時的。隋開皇九年(589)隋文帝楊堅下詔“平陳”,廢除原六朝所置江南郡縣(當然也包括湖熟縣),另置“蔣州”。《隋代蔣州圖》上自然就不會再有“湖熟縣”了。以上三幅古地圖,從一個側面映證了湖熟縣的存在和消亡。

漢代城址

千年風雨,滄海桑田。隋朝初年,湖熟縣廢后,湖熟城也隨之煙消雲散了。當年的漢湖熟城在何處呢?我們還能夠找到她的蹤影么。關於湖熟縣城的城址,當地遺留有不少相關的地名。筆者以為梁台路北面的“城崗頭”和水北街與梁台路連線處的“古城門”這兩個世代相傳的地名是耐人尋味的。“古城門”不言而喻,“城崗頭”顧名思義似乎在告訴我們,這裡是城邊的一個小山頭。城崗頭、古城門兩地點,均在今湖熟集鎮——秦淮河(秦淮河湖熟段為秦淮河上游,又稱句容河)北面,這與前文所述唐《元和郡國志》記載的古城的方位在“淮水北”是一致的。
除了方誌的記載和遺留的地名,我們從地形、地貌上也能看出端倪。
眾所周知古人選址講究地勢。縱觀湖熟集鎮秦淮河兩岸的地形地貌,不難看出有著明顯差異,北岸為丘陵、南岸為圩區。即使在今天看來,河北面集鎮區地面至少也要比河南岸集鎮區地面高出了至少5米、甚至六至七米。兩千年前的西漢時期,這一“落差”可能還要大一些。因此,就地勢而言,漢胡孰縣也是必然要選擇“淮水北”而建的。
當然,僅僅知道漢胡孰縣城在“淮水北”是遠遠不夠的,“淮水北”即秦淮河以北,這只是個方向,而非方位。所幸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後,伴隨著湖熟鎮開發和建設的步伐,隱藏了千年的漢胡孰城遺址,也一點點地為我們揭開神秘的面紗。
1991年5月和1995年7月,南京市博物館先後在湖熟鎮秦淮河以北前山崗村(金城集團所在處)一帶,發掘出西漢墓群。據時任江寧縣博物館館長俞力新透露,挖掘出的大小漢墓達數百座之多。這樣大規模的墓地似乎向我們表明:在交通工具與今天不可同日而喻的漢代,一個“從事經濟、政治、文化活動的生人居住的中心”,應該就在墓地不遠處。
1994年春,賀雲翱教授(現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研究所所長)曾專程到湖熟開展考古調查。在城崗頭和梁台一帶“發現大量漢代建築構件,如大板瓦、花紋磚以及六朝陶瓷片等。後賀教授撰文指出:“調查結果,確認漢晉時代湖熟縣城就是今位居湖熟鎮內東北部的城崗頭及梁台遺址。”(引自《歷史與文化·古湖熟縣縣治考》)賀雲翱教授的調查和“確認”,為我們確定漢代胡孰縣城的位置,提供了科學的依據。
1997年初,“秦淮河浚又於梁台旁發現古碼頭遺址”(《南京歷代風華》44頁)。據專家考證,這是“至今南京地區發現的最早的古碼頭,通過對歷代遺留的陶片、瓷器分析,該碼頭一直沿用到六朝時期。”(《江寧文物》39頁)“淮水北”、梁台古碼頭的發現,無疑又為漢胡孰縣城的城址在今湖熟鎮梁台、城崗頭一帶的結論,增加了有力的支撐點。筆者根據方誌記載、專家考證,以及本人多次到湖熟實地察看、訪問,初步認為坐落於秦淮河北岸的漢胡孰縣城的大體位置可能是:南臨秦淮河,北達城崗頭(今梁台路9號,汽車站處),東至梁台街,西到大、小寶塔山(小寶塔山在湖熟中學內;大寶塔山在秦淮河邊,今“發射塔”處)。從梁台到大寶塔山東西長約500米,從秦淮河到城崗頭南北寬約300米。這一範圍,與全國其他地區所發現的漢代縣城的面積大致相仿。

文物勝跡

湖熟建縣於漢初,是南京地區延續最長的侯國封邑所在地,其城市的歷史一直延續至隋初。然而,由於史籍失載,湖熟縣700多年歷史幾乎一片空白,尤其是在歷史上最受矚目的兩漢時期的那段史跡,更緲不可尋。城垣、樓台、人物、習俗,都被風吹雨打去。
我們何處去尋覓司馬遷筆下胡孰古邑繁華的蹤影呢?
前文已述,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在今湖熟集鎮西北面一帶的崗阜上,多次發現漢墓群。從中出土無數漆器、銅器、玉石製品、陶器及銅、銀、木等質料製成的印章。這么多珍貴的文物證明,湖熟作為漢代一個重要的縣治和侯國的封邑,有著相當繁榮的經濟和發達的文化。讓我們走近漢墓,從墓葬的形制、出土文物、墓主生平所折射的一切,來感受漢代胡孰的繁榮和文化氣息。
1989年9月,南京市博物館在湖熟磚瓦廠(位於湖熟集鎮北面,今湖熟高級中學一帶),搶救性發掘六座漢代古墓葬。根據墓葬分布排列狀況及隨葬品分析,這批墓葬為漢代朱氏家族墓地。六座墓中一為磚石墓、一為磚木混合結構墓,其餘為土坑木槨墓。六座漢墓的時代大約為東漢早期至東漢中晚期。
其中,保存完整未遭盜擾的五號墓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坑內填滿青色淤泥。土坑長5.2米、寬4.8米、深2.3米。葬具為2槨(guǒ,古代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2棺,棺體髹(xiū,塗)黑漆,光亮照人。從中出土陶器、銅器、漆木器、鐵器、玉器等文物55件。陶器中的一件釉陶壺高達43.6厘米、最大腹徑為35.6厘米。銅器中有銅(xuān,平底盆形有環的小鍋)、銅盆、銅匕(刀)等,其中的銅盆銅色暗紅,圓底、折沿、素麵、鼓腹,口徑21厘米、高10.5厘米。漆木器中有漆耳杯、木耳杯和木梳,其中的的漆耳杯外側繪有花瓣雲紋和梅花點紋,內里繪有4條變形龍紋。
二號墓雖早年被盜,但仍出土隨葬品20件,其中最有價值也是整個朱氏墓發掘重要收穫之一的是出土木牘(即告地策,類似以後的墓誌)一件。木牌長23厘米、寬6.6厘米、厚0.2厘米,用墨書寫,豎排,隸書體,共88字。可讀文字如下:
“丹陽郡胡孰都鄉安平里公□故吏朱建以建武/廿九年六月不富以誦書出補鄉小史到卅年中。入給廷功曹小史學事永平三年中府為尉曹□到其八年□為書佐後不富年罷富長部□到永元五年正月九日得病乾□襄”
從木牘上的文字可知,墓主朱建是“丹陽郡胡孰都鄉安平里”人,光武帝建武二十九年(公元53年)六月擔任鄉小史(即小吏),後其職務幾度變遷。他的一生中最高職銜為東漢胡孰國的中府書佐(主辦文書的佐吏),和帝永元五年(公元81年)病死。
湖熟朱氏家庭墓的發掘為我們帶來一千九百多年前東漢胡孰侯國許多鮮活而又可靠的信息。
二號墓土出土的木牘文字中“胡孰”二字表明,至東漢永元年間,當地的名稱仍和西漢時一樣稱“湖孰”。至於東漢稱“湖熟”的說法,由此看來當在“永元”以後了。
木牘文字開頭“丹陽郡胡孰都鄉安平里”,不見記載。“里”是古代居民區名,也是最低一級行政區劃名,所謂“以縣統鄉,以鄉統里”。里所含的居民家數說法不一,歷代也有變化,一般說來不會超過100家。“丹陽郡胡孰都鄉安平里”,為我們探討漢代江寧乃至南京地區的建置提供了參考依據。
“管中窺豹可見一斑”,我們從朱氏家族墓出土的木牘文字和大量陶、銅、漆木器,可見當年胡孰王國等級分明、管理有序,而精美、奢華、頗具藝術性的生活用品又透露出胡孰王國的興盛和富庶。
湖熟古縣的繁華,還體現在歷代相傳的勝跡里。其中最膾炙人口的是“古八景”:梁台映月、太湖秋雁、香林晚鐘、赤峰晴雪、秦淮漁笛、秦淮古渡、古城春色、孤燈夜照。其中“梁台映月”中的梁台,據清代同治年間所編《上江兩縣誌》載:南朝梁昭明太子曾來湖熟游植蓮湖(《上江兩縣誌》卷五:“植蓮湖昭明遺蹟也。”植蓮湖,民國時稱“小太湖”,即今之“太圩”)相傳昭太子曾在梁台法清寺樓上讀書,後人為了紀念這位文采斐然、正直好學的太子,曾在寺旁建“昭明太子讀書樓”。又傳梁台東測,原有一池塘常常能映出雙月,堪稱奇觀。此外,據《湖熟鎮志》記載湖熟鎮東有小村名“杜桂”,梁朝武帝年間朝中大臣杜、桂二卿曾隱居於此……
歲月悠悠,史跡渺渺。我們將繼續追尋遠去了的漢胡孰縣的蹤影,了解這片土地上曾經有過的奇蹟和輝煌,以此來激發我們的愛鄉之情,創造更加燦爛輝煌的明天。

文化

湖熟文化底蘊厚重。湖熟是長江中下游地區“湖熟文化”的發源地,與河姆渡文化同期。
距今已有4000-5000年的歷史。湖熟是南京地區回民主要聚居地之一,伊斯蘭文化濃厚,具有600多年歷史的清真寺坐落於此,這裡是南京地區回民禮拜的主要場所之一。歷史文化遺產梁台遺圵、船墩以及楊柳村古建築群等豐富的旅遊資源具有極大的開發價值。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賦予湖熟豐富的內涵,中國報業大王史量才、國醫泰斗張棟樑都是湖熟人。

發展規劃

發展鎮村經濟
圍繞“三個翻番目標”,大力發展鎮、村(社區)經濟,提高生產發展水平,夯實新農村建設的經濟基礎。
1、提升工業集中區。突出工業主體地位,進一步強化鎮工業集中區載體建設,增強吸納能力,今後新辦企業原則上必須進入工業集中區,提升工業集中度。“十一五”期間,工業集中區實現工業增加值年均遞增25%以上,工業投入年均遞增50%以上。到2010年工業集中區實現工業增加值占全鎮工業總量的比重達90%以上,鎮工業集中區實現工業銷售收入達25億元以上。
2、發展高效現代農業。加快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大力建設設施農業,今年新增設施農業900畝,到2010年,新增設施農業7500畝。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重點培育農業龍頭企業,到2008年,新增年銷售收入1000萬元以上的農業龍頭企業3家。加快推進農村土地規模經營,規範農村土地流轉,到2010年,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面積占總承包面積的40%以上。大力設施品牌戰略,提高我鎮農產品附加值,到2010年,全鎮省級認定無公害農產品12個,綠色食品6個,有機食品基地2個,培育省級和省級以上農產品品牌5-6個。
3、加快農村現代流通服務網路建設。加強農副產品物流中心建設,鼓勵發展農村綜合超市,逐步實現農村商業網點的連鎖化,農民購物超市化。到2008年,人口在3000人以上的村都要建成1個綜合服務超市。
4、強化經濟薄弱村轉化。區政府實施新一輪三年幫扶計畫,我鎮要在薄弱村產業發展、項目引進、村級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出台相關政策方面給予全方位支持。根據計畫,今年脫貧4家,明年脫貧7家,到2008年餘下的15家脫貧,所有經濟薄弱村年固定收入實現30萬元以上。
農民增收
把農民增收作為核心任務來抓,大力發展個私經濟、促進充分就業,拓寬增收渠道,切實加快富民進程。
5、實現農民充分就業。構建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推進充分就業。建立完善勞動力培訓基地,加大農村勞動力培訓力度。從今年起,每年培訓農村勞動力800人次,轉移農村勞動力1800人次。到2010年,轉移農村勞動力接受培訓率達60%以上,農村勞動力從事非農產業比重達到80%左右。
6、大力發展個私經濟。認真貫徹落實“六放”方針,大力弘揚“三創”精神,促進農民創業,鼓勵農村剩餘勞動力興辦企業、從事個體經營。今年,農村私營企業、農民個體工商戶分別新增70戶、180戶,到2010年新增農村私營企業300家以上、農民個體工商戶750戶以上。
農村保障工程
建立完善以養老保險、醫療保障、農村低保和扶貧濟困“四位一體”的新型農村保障機制,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和諧發展。
7、建立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加快建立以制度規範為基礎、政府補貼、集體補助、農民個人繳費三方籌資的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逐步提高農村養老保險的繳費基數和繳費標準。在此基礎上,積極推進農村各類企業職工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今年農村養老保險覆蓋率達50%以上,到2010年達80%以上。
8、提高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保障水平。繼續完善以大病統籌為主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穩步提高補助標準。今年民眾參保率達90%以上;到2008年,民眾參保率達98%以上。
9、完善農村社會低保工作機制。重點完善有進有出、動態管理的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機制,切實做到分類施保、應保盡保。
10、健全農村社會救助制度。進一步健全、完善以低保為基礎、專項救助為重點,臨時救助、社會救助相結合的扶貧濟困體系建設。繼續做好農村危房改造工作,並由臨時性轉變為常規性,做到有一改一。加強農村敬老院建設,逐步提高農村五保戶集中供養和供養水平,今年,全鎮集中供養水平達60%;2010年達80%以上,集中供養水平應高於農村低保標準的50%。
康居示範工程
大力實施康居示範工程,加快村級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居住條件,提高農民生活水平,促進經濟社會加快發展。
11、鎮村建設規劃全覆蓋。加強以城鄉規劃為主體的空間規劃編制工作,近期做到鎮範圍控制性詳規全覆蓋,3年內實現鎮村布局建設規劃全覆蓋,鎮村控制性詳規全覆蓋。按照“三集中”要求,加快小城鎮建設,提升城市功能。
12、加快農民集中點居住區建設。對集中居住區進行統一規劃,集中建設,農民新建住宅都必須進入集中居住區。今後征地拆遷安置原則上實行統一安置政策,不允許自拆自建。今年建成4個農民集中居住點,面積43202平方米;到2010年,每個村都有農民集中居住點,農民新建住宅進入集中居住區的比重達100%。
生態環境工程
科學規劃,統一組織,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改善農村環境質量,保障農民身體健康,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推動農村走上生態發展道路。
13、以“三清”工作為重點,探索建立農村環境長效管理機制。加強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大力開展以“清潔田園、清潔水源、清潔家園”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環境衛生綜合整治活動。從今年起分三年完成村莊溝塘清理120面,清淤土方110萬方。加大農業污染防治力度,實施科學施肥,減少土壤中化肥農藥殘留量,到2010年推廣面積達80%以上。今年建成50個垃圾箱,逐步配備村(社區)衛生保潔員,到2008年,所有的村(社區)都要根據需要建立垃圾房,配備衛生保潔員。繼續開展農村改廁工作。今年衛生戶廁普及率達62%,到2008年衛生戶廁普及率達85%以上,每個村至少建成一個公共廁所。
14、以“綠色江寧”建設為龍頭,全面推進植樹造林工作。今年新增造林造綠面積4000畝。到“十一五”期末,全鎮新增造林造綠總面積達10000畝;新建和完善高標準農田林網25000畝,兩旁植樹40000株;全區溝渠路林網覆蓋率達到85%以上,居住區林木覆蓋率達到35%以上,居住區綠地率達到45%以上。
15、以“六清六建”為核心,大力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紮實推進“六清六建”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程,營造優質的農村環境。清理垃圾,建立垃圾管理制度,對居民散放垃圾進行集中處理;清理糞便,建立人畜糞便管理制度,對人畜糞便進行無害化處置;清理秸稈,建立秸稈綜合利用制度;清理河道,建立水面管護制度;清理工業污染源,建立穩定達標制度;清理亂搭亂建,建立村莊容貌管理制度。今年完成7個村整治任務,到2010年所有村都要完成整治任務。
社會事業工程
大力推進人與自然、經濟、社會的和諧共存與協調發展,努力形成與經濟發展水平相協調、與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相適應的農村新型社會事業發展格局。
16、努力提高農村教育水平。從今年秋季起,對農村低保家庭子女在義務教育階段免收雜費(含信息技術教育費)、課本費、作業本費、信息技術費、社會實踐費、體檢費。對農村特困學生繼續執行“兩免一補”(免雜費和書本費,在校住宿或代伙補助住宿費或一伙食費)政策;2008年秋季起再免除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課本費。根據全市“農村幼兒教育發展”扶持工程的實施任務,用三年時間全面完成農村幼兒教育發展“扶持工程”的實施任務。“十一五”時期,全鎮現有初級中學均建成省級示範國中。
17、完善農村衛生服務體系。改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村衛生室設施條件,把村衛生室全部改建成社區衛生服務站,並根據服務人口數量要求,本著方便農民就醫的原則,建立適當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深入開展衛生鎮村創建活動。今年100%的村達市級衛生標準,到2010年,鎮達到市級以上衛生單位,100%的村達市級衛生標準村,全面實現農村衛生現代化。
18、著力發展農村特色文化。“十一五”期間,全鎮創建10個農村基層文化“四特”項目(特色文化項目、特色文化團隊、特色文化家庭、特色文化標兵),今年創建3個。實施農村電影數位化放映“2131”工程,規範農村文化市場。擴大農村有線電視覆蓋面,今年入戶率達到75%,2010年達到85%。
19、加強農村社區建設。加快農村社區載體建設。農村社區辦公和活動用房面積達600平方米以上,建有“一點、兩站、兩欄、五室”。“一點”:即全民健身點;“兩站”:即社區服務和社會保障站、社區衛生和計畫生育服務站;“兩欄”:即宣傳欄和公示欄;“五室”:即警務室、文化(老人)活動室、圖書閱覽室、教育培訓室和信訪調解室。按照行政區劃調整要求,適時開展村(社區)撤併、整合工作。
文明新風工程
紮實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升農村文明程度,提高農民素質,促進農村民主管理,在農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會新風尚。
20、加強農村民主法治建設。積極開展“法治江寧合格街鎮”、“民主法治示範村(社區)”創建活動,認真落實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各項制度和措施,進一步搞好村務公開,提高農村民主建設水平。到2010年,法治合格村(社區)達標率90%以上。到2008年,所有村都建成民主管理達標示範村,按季度實行村務公開,村民對村務公開民主管理滿意率和重大村務決策事項村民參與率都達到90%以上。
21、加強農村文明建設。認真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通過多種形式的創建活動,構築和諧家庭、和諧村組、和諧村鎮。明年創建市級文明村1個,到2010年,達市級文明村標準的村總數達50%以上。推進農村科普工作,今年新增1個市級科普文明村(社區),到2008年,鎮建成1個科普活動中心,到2010年,30%以上的村(社區)建成市級科普文明村(社區)。到2008年,百戶家庭電腦擁有量達到20台以上。
22、強化農村人口與計生工作。穩定農村低生育水平,全鎮計畫生育率穩定在98%以上。繼續完善和全面實施農村計畫生育家庭獎勵扶助金制度和計畫生育公益金制度。
23、保持農村社會穩定。加強農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以“平安村鎮”創建帶動鄉風文明。今年,全鎮平安村鎮創建達標率40%,每年遞增10個百分點,到2008年達60%以上。建立健全農村矛盾調解機制,有效化解人民內部矛盾。今年民間糾紛調解率達98%,調處成功率達95%,到2010年萬人刑事案件發案數不超過33件。
示範帶動工程
24、加快新農村示範點建設。按照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考核辦法和評價體系要求,廣泛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示範點建設,樹立一批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先進典型,充分發揮示範帶動效應。同時制定激勵政策,對達到建設標準的示範點給予一定的獎勵和扶持。今年,建成鎮級新農村示範點1家。

機構設定

湖熟鎮農業服務中心:於2006年鄉鎮區劃調整時由湖熟、龍都、周崗三個農業服務中心合併而成,是湖熟鎮政府的農業部門,也是本鎮的公益性農業技術推廣服務機構,屬全民事業單位。
主要職責:
(一)貫徹執行國家、省、市、區有關農業方面的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研究擬定全鎮農業中長期發展規劃和年度計畫,研究起草全鎮農業生產的規範性檔案,並組織實施和監督檢查。
(二)負責指導、監督、檢查全鎮農業生產和農業經濟發展工作;引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業資源的合理配置和產品品質的改良;參與特色農業、綠色農業、外向型農業、品牌農業、休閒農業的可行性研究和規劃,實現由常規農業向特色農業發展;負責全鎮農產品基地建設與管理工作,指導鎮農業生產。
(三)參與制定農業產業化經營和大宗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的發展規劃並指導實施,促進農業產前、產中、產後一體化;負責蔬菜基地的建設和管理,指導蔬菜生產、儲備和供應;發布農業產品及農業生產資料供求情況等農村經濟信息。
(四)落實農業科技教育,技術推廣及其隊伍建設的發展規劃和有關政策,實施科教興農戰略;組織實施農業科研項目的技術開發,試驗和推廣套用工作。
(五)指導農業可持續發展工作;組織生態農業建設;指導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六)組織實施主管產業和產品技術標準;組織指導農業植物新品種的保護工作;會同有關部門組織協調農業產品、無公害農產品及綠色食品的質量監督及種子、農藥、化肥、製劑等有關農業投入品的質量監測、鑑定和執法監督管理。
(七)負責全鎮的土壤肥力監測並會同有關部門做好農田保護工作。
(八)參與做好農業對外經濟技術合作交流和外資引進利用事宜;參與指導全鎮外向型農業經濟發展規劃;參與鎮級農業開發園區的管理。
(九)承辦鎮黨委、鎮政府交辦的其他事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