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鄂達里台

《游鄂達里台》是近代詩人林伯渠於1908年,在吉林敦化縣遊覽鄂達里台時而寫下的詩作。該詩表達了詩人對日、俄侵略者的強烈憤慨,以及對清政府喪權辱國、賣國求榮的極大諷刺。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游鄂達里台
  • 創作年代:近代
  • 作品出處:《林伯渠傳》
  •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林伯渠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詞句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游鄂達里台
中鄂達里在敦化境內,相傳系清始祖起兵誓師處。
故老爭傳鄂達里,登臨卻趁大寒時
西來峻岭連天白,北走長江入海遲
十里炊煙控朔漠,三邊狗盜越雷池
和戎盡有諸公策,滿眼狐鳥雨雪詩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鄂達里台:在今吉林省敦化縣,清始祖(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曾在台上起兵誓師,統一女真族各部,擊敗明朝軍隊,於1616年稱帝,建立了“後金”政權(1636年努爾哈赤之子皇太極繼位後才改國號為“清”)。
②故老:年老多閱歷的人。《詩經·小雅·正月》:“召彼故老,訊之占夢。”爭傳:爭相傳說。
③趁:趕上,恰逢。大寒:二十四節氣之一,陽曆一月二十日或二十一日至二月二日或三日。
④西來峻岭連天白:白雪皚皚的長白山從天邊逶迤而來。峻岭指長白山,因山勢呈西南向東北走向,故稱西為峻岭。
⑤北走長江入海遲:長長的牡丹江自發源地長白山經敦化蜿蜒北流:先在依蘭匯入松花江,又在同江匯入黑龍江,最後經廟街流入韃靼海峽,源遠流長,故詩中有“入海遲”之句。
⑥控朔漠:控制著北方的廣闊原野。控:控制,掌拶。朔漠:北方的廣闊原野。這句話諷刺清政府腐敗無能,致使邊防失固,無人保衛國境,只有聽憑縷縷炊煙來控制廣大的北方地區。
⑦三邊狗盜越雷池:日、韓浪人盜賊般地越境侵入我國東北延邊。三邊:指東北延吉地區,因與朝鮮、俄國接界,故稱三邊。狗盜:據《史記·孟嘗君傳》栽:孟嘗君被困秦國,靠手下一名會學狗叫的食客夜入秦宮偷盜出狐裘,孟嘗君將它獻給秦王寵姬,才得釋放脫身。此處指侵入延邊的日、韓浪人。雷池:在安徽望江縣南,由古雷水積成。東晉庾亮《報溫嶠書》:“足下無過雷池一步。”原比喻不可越過的一定範圍,這裡代指國境線。
⑧和戎:春秋時晉國與戎人和好稱和戎,後泛指與邊地少數民族和解通好。陸游《關山月》:“和戎詔下十五年,將軍不戰空臨邊。”此處指清朝向日、韓侵略者妥協。“滿眼”句:狐鳥:指充當日本帝國主義爪子侵入延吉的日、韓浪人。源於《詩經·邶風·北風》:“莫赤匪狐,莫黑匪鳥。”
⑨雨雪詩:《穆天子傳》:“北風雨雪(下雪),有凍人(凍死的人),因做詩三章。”這句是說因清廷妥協投降,延邊成了橫行霸道的日韓浪人的天下,人民慘遭塗炭,陷於死亡境地。

詞句譯文

年老多閱歷的人爭相傳誦鄂達里台,登臨的時候卻趕上了大寒時節。
白雪皚皚的長白山從天邊逶迤而來,長長的牡丹江自發源地長白山經敦化蜿蜒北流。
十里炊煙控制著北方的廣闊原野,日、韓浪人盜賊般地越境侵入我國東北延邊。
與邊地少數民族和解通好有諸位的計策,滿眼都是日、韓浪人,人民慘遭塗炭,陷於死亡。

創作背景

1908年冬,林伯渠同志趁查學之便,來到了滿族發祥地吉林省敦化縣境,並遊覽了境內鄂達里台。詩人登台遠眺,面對莽莽雪原,想到眼前禍受寇深的政治局勢,義憤填膺,遂寫下了《游鄂達里台》一詩。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故老爭傳鄂達里,登臨卻趁大寒時。”首二句交代登臨古台的時間。年老的人們紛紛傳說著300年前清始祖努爾哈赤在鄂達里台起兵誓師、統一各部的盛事,詩一開始就將人引入了蒼茫悠遠的歷史沉思之中,而經作者著意點明的登臨時間大寒時節又賦予了這一沉思以嚴峻與緊迫的特點。讀者能從中仿佛能夠看到,在莽莽的雪原上,一個志向高遠、憂患天下的詩人佇立其間,他身處式微衰亂之世,面對著昔日曾是歷史興盛之地的鄂達里台,正在歷史與現實之間進行著深沉的思索,尋求著答案。
頷聯寫登台所見:長白山從西南逶迤而來,座座山峰銀裝素裹,如蠟象賓士,如銀濤起伏,遠方群山白雪皚皚,與寒氣凝聚的天空融為一體;腳下牡丹江蜿蜒向北而去,如龍蛇遊動,如長帶揮舞,越千山合萬流,遲緩而又不可阻擋地走向大海。兩句寫得飽含深情,境界宕大莊嚴,筆力雄健沉著,堪與陸游《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中著名詩句“三萬里河東人海,五千仞山嶽摩天”相媲美。詩上句寫山之形(“連天白”是作者處身高台上的即目所見),下句寫水之神(“人海遲”則具有主觀推測性與想像意味),既熱情謳歌了壯麗雄偉的祖國山河,又寫得十分貼切於以白山黑水為代表的關東大地的地理地貌特色。
然而,如此河山卻日漸淪人外敵之手。1907年秋9月,日本帝國主義在完成了對朝鮮的吞併之後,再次將侵略魔爪伸向了中國東北。日本駐朝鮮統監伊滕博文以保護韓國僑民為藉口,派兵強行渡江,侵入中國吉林省延吉的龍峪、光霽峪等地,後又藉口要借老爺嶺以南6縣(延吉、琿春、汪清、和龍、安圖、敦化六縣,因6縣與朝、俄接界,故日本人稱之為“間島”)作為下船人海的地點,公然向清政府提出了領土要求。而以慈禧為首的清朝反動政府卻繼續奉行“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的投降賣國政策,竟同意將包括清朝發祥地敦化在內的廣大地區拱手相讓。
“十里炊煙控朔漠,三邊狗盜越雷池。”頸聯二句正是對以上歷史事件的反映。延吉地區地處中、俄、朝交界處,又長期受到日、俄帝國主義覬覦,本應是重兵鎮守的國家關防重地,但腐敗透頂的清政府卻軟弱無能,畏敵如虎,不敢與日、俄抗衡,在此處無兵無防,只憑任縷縷炊煙控制守衛著這一廣闊地區——炊煙當然是無法保衛國家領土的,這一句是林伯渠對清政府賣國投降政策的辛辣諷刺。下旬則是對侵略成性的日本帝國主義及充當其侵略工具、為虎作倀的日、韓浪人的憤怒譴責。雷池,本是凜然不可犯之地,然而現實卻是“三邊狗盜越雷池”,日、韓浪人在帝國主義分子的唆使縱容下侵入了中國的神聖領土,他們橫行霸道、滋生事端,刺探軍情,乾盡了鼠竊狗偷的卑鄙勾當。
末尾緊承上聯,繼續將批判諷刺矛頭指向清廷與日本帝國主義。和戎原指古代中原漢族人為與邊陲少數民族保持和平來往而採取的一種政策,而現在的清政府卻或是在兵敗之後與外敵簽訂喪權辱國的城下之盟,或是不戰而屈主動投降,這裡的“和戎”二字已與其本來意義無涉,成為了妥協投降賣國求榮的代稱,作者使用它顯然是帶有諷刺意味的。詩人在思考:面對禍亟寇深的局勢,身居朝廷廟堂的諸公又有何善策。清廷在“間島”問題上的投降行為遭到了全國人民尤其是以同盟會為代表的革命黨人的堅決反對,他們害怕眾怒難犯,無可奈何之中只得委派東三省總督軍事參議吳祿貞為吉林邊防會辦,前往延吉與日本人交涉。吳雖為清廷駐東北的要員,但卻是一個具有民主革命思想的進步軍人。他一到延吉,即與同盟會的宋教仁、林伯渠等人取得聯繫,通過實地調查和查考文獻,寫成《延吉邊務報告書》,嚴正指出延吉6縣自古就是中國的神聖領土,從而駁斥日本帝國主義一手炮製的“問島”謬論。後來又在林伯渠協助策劃下,機智地從日本人手中奪回了慈禧同意割地的賣國手諭,並加以銷毀,保衛了我國在延吉地區的主權。然而前方邊關的外交勝利,並不能改變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就在林伯渠寫下這首詩後的數月內,清政府就與日本簽訂了《圖們江中韓界務條款》,允許日本在該地區設立領事館,取得領事裁判權與修築吉會鐵路的特權,再一次對國家利益進行了出賣,這就是朝廷諸公的好計妙策,詩的最後合《詩經·邶風·北風》與《穆天子傳》“北風雨雪”兩個典故為一句,對飽受清朝反動統治和日、韓侵略者蹂躪的延吉人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內涵極廣,感喟至深。

名家點評

近代作家朱家馳:這是一首紀游兼詠史的詩,但該詩並沒有將筆墨重點放在景物與史事的鋪陳描繪上,只是把它當作襯托與展開比興的手段,寫景固然是為了抒情,詠史更是為了詠懷,因而就使它具有了強烈的現實針對性與社會歷史意義。與以上特徵相聯繫,這首詩的另一個特點是它的諷刺意味,作者身處的鄂達里台,既是清王朝發祥的歷史興盛之地,又是清廷企圖出賣的國家領土,這本身就在詩歌的整體意義上構成了一種隱含的諷刺結構,而詩中“十里炊煙控朔漠”、“和戎盡有諸公策”等句則更是與憤怒譴責結合起來的直接的辛辣諷刺了。

作者簡介

林伯渠(1886年3月20日-1960年5月29日),原名林祖涵,字邃園,號伯渠,中國湖南省安福(今臨澧)人,早年加入同盟會。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南昌起義、長征等革命活動,任陝甘寧邊區政府主席。建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秘書長、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一、二屆副委員長。中國共產黨重要領導人之一,與董必武、徐特立、謝覺哉和吳玉章並稱為中共五老。
林伯渠不僅是一位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也是一位成就很高的傑出詩人。在其長達半個多世紀的革命生涯中,曾留下大量詩作,其內容之豐富,藝術成就之高,在20世紀的中國舊休詩詩壇上堪稱重要一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