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火龍

游火龍

游火龍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龍為中華民族的圖騰,千百年來,龍在炎黃子孫心目中有著至高的尊貴地位。在寧都洛口鄉南嶺村每年中秋節夜晚有“游火龍”的習俗。用長約3丈的巨長毛竹,從竹尾往下扎著層層竹片,竹片上扎著火把,火把是事先用植物油浸泡過,燃點後形似火龍,故又稱“竹篙火龍”。當地人把傳統的中秋節改稱“火龍節”。形式獨特,熱鬧異常,遠近親朋都邀請觀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游火龍
  • 外文名:Swim Dragon
  • 別稱:竹篙火龍
  • 性質:文化活動
歷史傳說,傳承發展,

歷史傳說

作為一種傳統民俗文化,其來由,相傳清光緒初期,有一年農曆八月,南嶺村瘟疫流行,人畜大量死亡,人們萬般無奈,只好祈求天神保佑。八月十五日夜晚,突然,天空出現兩條火龍與瘟神激烈地搏鬥,戰至黎明,終將瘟神擊敗逃遁,火龍則溶於東方絢麗多彩的朝霞之中。此後,瘟疫在南嶺竟奇蹟般地消失了。村民認為這兩條火龍是兩兄弟,一條名火龍,一條銘火虎,統稱為火龍神,視為驅邪佑民的福主,在村里立廟雕像祀奉。並在每年舉行紀念活動。 (一)游火虎:從八月初一夜晚起,盧氏七個房派各以7名兒童組成小分隊,每人手持1個半園虎頭形竹編道具,上插數十根點燃的線香,分別到本房各家漫遊;
寧都游火龍寧都游火龍
游火龍
(二)演戲:從八月初九日起演戲,開演之前,先“打八仙”,然後敲鑼打鼓將火龍、火虎、東嶽、漢帝七太子諸神像請到劇場對面的供桌上,以表示菩薩與民同樂。初九至十二日每天演二場,十三日至十五日,每天演三場;
游火龍游火龍
(三)游火龍:中秋節晚飯後,每條火龍上綁紮20根據特製浸透油汁的媒子,每班7條火龍,140根媒子。七班火龍隊共49條火龍,980根媒子,有序來到火龍神廟前大坪里,以拈鬮為序,依次點燃火龍。每根火龍由1—2名青年後生高高舉起,直插雲天。霎時,天空照得亮如白晝,風吹火苗,猶如49條火龍在與妖邪搏鬥,仿佛再現100多年前的神話情景。隊伍繞村按常規路線*。

傳承發展

近十幾年來,因村內安裝電燈,受電線的阻攔,再元法在村內*,只能在村旁邊舉行。49條火龍集中在《盧氏大宗祠》坪院,祭拜祖宗,再分開7隊,分別游到各房祠堂前,將火龍斜靠在祠堂牆上,讓其自然熄滅為止。歷經大約3個小時,游火龍完畢後,開始演戲,直演到次日凌晨。散場後,人們抬著神像,排著隊伍,遂將諸神安放回原處。至此,歷時半個月的游龍活動宣告結束。
整個活動經費舊時由各房祖產支付,1950年之後則由民眾捐資籌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