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明禪師西山蘭若

孟浩然 (689~740) ,唐代詩人漢族。本名浩,字浩然,世稱「孟襄陽」。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為"王孟"。

基本介紹

原文,注釋,作者,賞析,

原文

游明禪師西山蘭若
西山多奇狀,秀出倚前楹①。
停午收彩翠,夕陽照分明②。
吾師住其下,禪坐證無生③。
結廬就嵌窟④,剪竹通逕行。
談空對樵叟⑤,說法與山精⑥。
日暮方辭去,田園歸冶城⑦。

注釋

①楹:房柱。這兩句的意思是:狀貌奇特的西山,在房前突兀而起,巍然聳立。
②這兩句的意思是:明禪師所居之西山蘭若(寺院)一帶,停午(正午)時分,不見陽光,景物不如清晨鮮亮,而至黃昏時,夕陽照射下,又顯得滿目蔥蔥。
③無生:指涅盤,是佛教的最高境界。《最勝王經》卷一:“無生是實,生是虛妄。愚痴之人,漂溺生死,如來體實,無有虛妄,名為涅盤。”
④嵌窟:深洞。
⑤空:佛教認為空是出世法,是事物的本體。萬事萬物都由一定的因緣組合而成,因緣合事物就存在,因緣散事物就不存在。所以說,一切事物從本質上看都是空的。
⑥山精:原指山上的精怪,這裡泛指禽獸。
⑦冶城:在今湖北省黃陂縣東南。

作者

與以寫田園山水詩為主。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襄陽南門外背山臨江之澗南園有他的故歲時,游長安,應進士舉不第。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他和王維交誼甚篤。傳說王維曾私邀入內署,適逢玄宗至,浩然驚避床下。王維不敢隱瞞,據實奏聞,玄宗命出見。浩然自誦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句,玄宗不悅,說:"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放歸襄陽。後漫遊吳越,窮極山水之勝。開元二十二年(734),韓朝宗為襄州刺史,約孟浩然一同到長安,為他延譽。但他不慕榮名,至期竟失約不赴,終於無成。開元二十五年,張九齡為荊州長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開元二十八年,王昌齡游襄陽,訪孟浩然,相見甚歡。適浩然背上長了毒瘡,醫治將愈,因縱情宴飲,食鮮疾發逝世。
游明禪師西山蘭若

賞析

一首詩的開頭很重要。這篇作品,發端很有特色。開門見山,徑寫西山的形象性狀,除了寫景生動,渲染了蘭若所處的環境外,也暗示了對明禪師禪法的讚美。緊接著的兩句,表面上是寫從早到晚景物的變化,實則說明了詩人一整天流連於此,樂而忘返,見出其地所富有的吸引力。所以底下就明寫吸引力之所由來——來自“禪坐證無生”的明禪師。而點出人物後,又無一贅筆,馬上轉入對其生活的描寫。首先是居處:“結廬就嵌窟,剪竹通逕行。”見出其追求闃無人跡的幽靜。其次是活動:“談空對樵叟,說法與山精。”見出其環境雖然幽靜卻並不寂寞,同時,也將其度世心腸及高深禪法並作一筆表出。“說法與山精”一句顯出自“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的典故。說的是僧人竺道生初至蘇州,不被了解,故對著頑石說法,竟致使得頑石點頭,可見其法理之精。在作者心目中,明禪師顯然也是如此。最後歸結到自己:一天游觀已畢,將要歸去。這裡又有一點獨特之處。一般人寫離開寺院,或多或少,總有又入紅塵的遺憾,往往以對比句加以唱嘆。而在這首詩里,作者所表現的由禪院到田園卻是和諧的,因為他當時隱於襄陽,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出世之人。所以,由於具有這種心境,使得他把自己的生活情趣和場景也融入了詩中,禪境中遂帶有幾分田園之氣。試比較《夜歸鹿門歌》:“山寺鳴鐘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人隨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歸鹿門。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岩扉松徑長寂寥,唯有幽人獨來去。”不難發現二者的相通之處。李嗣業《慰弘禪師集天竺語詩序》說:“唐人妙詩,若《游明禪師西山蘭若》詩,此亦孟襄陽之禪也,不得專謂之詩。”正是對他的這一特色的體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